莊子學派的思想演變與百家爭鳴

莊子學派的思想演變與百家爭鳴
定價:144
NT $ 125
  • 作者:王威威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1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010081875
  • ISBN13:9787010081878
  • 裝訂:平裝 / 295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今本《莊子》33篇(內篇7,外篇15,雜篇11)為晉代郭象刪減而成。多數學者認為內篇為莊子自著,外雜篇為莊子後學所著。內篇與外雜篇的不同體現出莊子學派的思想演變。本書以論題為主線,在展現莊子到莊子後學思想演變脈絡的同時,從思想的邏輯發展和思想形成所依賴的思想背景(百家爭鳴)兩個方面挖掘思想演變的深層原因。通過對莊子與莊子後學思想的具體分析,本書認為,依照不同的思想傾向將莊子後學(即外雜篇)分為不同派別的研究方法存在諸多問題。外雜篇的分篇並非以思想傾向為依據,而是以中心論題為依據。因此,本書根據中心論題的不同,對外雜篇作出了新的分類。


王威威,1977年1月生,黑龍江省巴彥縣人。1995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2005年7月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華北電力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哲學,尤其偏重于先秦哲學、易學哲學等領域,至今已在《周易研究》、《中國宗教》、《管子學刊》、《新哲學》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合作出版譯著《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
 

目錄


導言
一、與《莊子》一書相關的考證問題
(一)內篇與外雜篇的作者及年代
(二)內篇與外雜篇的思想關系
(三)《說劍》及《莊子》佚文
二、研究思路與方法
(一)“內在理路”與“外緣影響”——“內”與“外”的相對性
(二)思想背景與知識背景
(三)論題與共識
三、《莊子》思想背景概要
第一章 道論
第一節 道物關系
一、莊子的道物界限與老子道論的困境
二、莊子後學與老、莊道論
第二節 宇宙生成問題
一、“宇宙”概念
二、莊子後學宇宙生成論的分流
三、道與氣、一、精
第三節 宇宙動因問題
一、萬物自然與“道”
二、道的規律義與理
三、宇宙動因與生成問題的關系及其背景
第二章 天論
第一節 天與道的地位之爭
一、問題的來源
二、莊子的“天”與“道”
三、後學的兼道之天
第二節 天人關系
一、從“天人之分”到“人與天一”
二、後學的“人與天一”
三、天與真、性
第三章 認識與語言
第一節 認識的相對性
一、認識能力的局限
二、是非不定的論證
三、兩種齊物論
第二節 後學認識論的拓展
一、認識的分類
二、參驗思想
三、不知與真知
第三節 道與言
……
第四章 修養論
第五章 命、時與處世
第六章 無為政治的闡釋
第七章 從《莊子》佚文看莊子學派的思想演變
結語
後記
主要參考文獻
 

莊子其人與《莊子》其書,自其產生起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學術園地和思想王國中,一直以其獨特的語言和思想魅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的生活樣態和心靈世界。其立言卓邁,度越百家,有似淵雷夜光,振聾而發聵;其行文沆漭,超拔諸子,有如江濤海浪,滌污而蕩濁;其體道游心,神行萬物,有如清風朗月,決癱而覺夢。故陳同甫言之日︰“天下不可以無此人,亦不可以無此書。”此言蓋有朱子“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之慨也。

林希逸在其《莊子口義發題》中嘗言,若《莊子》者,其書雖不經,實天下不可無者也。然此書不可不讀,亦最難讀︰“此書所言仁義性命之類,字義皆與吾書不同,一難也;其意欲與吾夫子爭衡,故其言多過當,二難也;鄙略中下之人,如佛書所謂為最上乘者說,故其言每每過高,三難也;又其筆端鼓舞變化,皆不可以尋常文字蹊徑求之,四難也;況語脈機鋒,多如禪家頓宗所謂劍刃上事,吾儒書中未嘗有此,五難也。”林經德《莊子口義後序》亦雲︰“其于此書也,愈讀愈好而愈疑之。蓋此書之所以難通者,字義多異于吾書,言論或違于先聖,旨趣之不可詰,如憑虛捕象罔,而赤手搏蛟螭;會歸之不可定,如窮三江而昧支流,溯九河而迷故道。每一開卷,未嘗不躍然以喜,亦未嘗不惕然以惑。”

上述所謂“五難”、“兩不可”(“旨趣之不可詰”,“會歸之不可定”),皆古人談《莊子》之心得體會,其中雖有古今之局限,抑或儒道乏糾葛,其中所謂“再書”、“吾儒”、“吾夫子”雲雲,皆以儒家標準衡《莊子》,不免有學派之偏和成見之蔽,但其于《莊子》書之難讀難解,卻實有所見,亦實有所發也。因為《莊子》一書與其他經典之最大不同,乃在于其繼《老子》“正言若反”的思維特點和特殊的語言表達方式,使其書命辭跌宕,設喻奇險,而自所謂寓言、重言、卮言者,通其全書皆然也。故王安石《莊子論》曰︰“世之論《莊子》者不一,而學儒者日︰往子之書務抵孔子,以信其邪說。要焚其書,廢其徒,而後可。其曲直固不足論也。’學儒者之言如此。而好莊子之道者日︰位子之德,不以萬物干其慮,而能信其道者也。彼非不知仁義也,以為仁義小而不足行已;彼非不知禮樂者,以為禮樂薄而不足化天下。故《老子》日︰”道失後德,德失後仁,仁失後義,義失後禮。“是知莊子非不達于仁義禮樂之意也,彼以為仁義禮樂者,道之末也,故薄之雲耳。失儒者之言,善也;然未嘗求莊子之意也。好莊子之言者’固知讀莊子之書也,然亦未嘗求莊子之意也。”王安石此論,亦有見于讀《莊》、知《莊》之難,即難在《莊》文命意之深,為文之曲,再加上讀者的學派之見,主觀之好,遂欲于千年故紙申,呼出其真精神者實寡,而牽合膚淺之見,支離翕陋乏說卻比比皆是。故古今以來,世之讀《莊子》書者,雖義有多途,百端輻溱,但常犯之疾,不出兩端︰一以異端邪說以鄙之,盡其擯落敲剝之能事;一以同道師友而尊之,竭其炫目崇仰之言辭。鄙之者或疑其怪誕,尊之者或流于空虛.此皆不全知莊子為書之意,抑或解《莊》者詮釋之所偏也。若王坦之《廢莊論》,稱莊子“其言詭譎,其義恢誕,君子內應,從我游方之外,眾人因籍之,以為弊薄之資。然則天下之善人少,不善人多,莊子之利天下少也,害天下也多。”又如明之大儒沈一貫在其《讀莊概辨》中亦敲剝莊子,稱《莊子》近理而害甚愈于佛,“佛之起教在出世,故其言非與吾合者,而究竟旨歸,則出世焉,止矣。故曰易辨也。《莊》則不然,亦以內聖自許,而放于逍遙之場;亦以外王自許,而終不可施之實用。”由此,沈氏慨然謂曰︰《莊子》之書,“引而置之門牆,謂之語天而遺人可也;麾而擯之夷裔,謂其罪浮于桀紂可也。毫芒之際,最難辨哉!”此皆以《莊子》之書為異端而鄙之者,亦皆未脫儒家立場而述《莊》者。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