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雲軒紅山玉龍鑒藏與真偽辨析

祥雲軒紅山玉龍鑒藏與真偽辨析
定價:2388
NT $ 2,078
  • 作者:李祥雲
  • 出版社:藍天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7-1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9400457
  • ISBN13:9787509400456
  • 裝訂:304頁 / 29 x 22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這是我國第一部專門展示紅山文化玉龍的圖集,也是中華古玉收藏中第一部龍的圖集;這是我國第一部集中展示近三十種不同形象的紅山文化玉龍的圖集;這是我國第一部鑒析與對照紅山文化玉龍真偽的圖集;這是我國第一部研究紅山文化玉龍的專著;這是我國第一部鑒定紅山文化玉龍的文字最詳盡最透徹最有真知灼見的專著。

本書首次提出我國文明史應從太吳開始,即6000余年。

《祥雲軒紅山玉龍鑒藏與真偽辨析》一書,是李祥雲先生繼《祥雲軒古玉收藏與研究》出版之後的又一部重要著作。分為圖錄與文字兩個部分:圖錄300余幅,真品圖錄250余幅,有玉勾形龍、玉獸首龍()、玉龍神共128件,仿品50件、圖50幅。論述、說明、鑒定紅山文化玉龍以及仿品的文字近30萬字,論文67篇,真偽玉品說明與鑒定的文字176條。文字詳盡、深刻、切中要害,揭開了紅山文化玉龍(玉器)真品的神秘面紗,剝開了紅山文化仿品的巧妙偽裝。

本書是一部學習鑒選紅山文化玉龍(玉器)與研究紅山文化玉龍(玉器) 既有實用價值又有理論價值的重要著作。
 

目錄

題語

目錄
圖版目錄
仿品圖錄
紅山玉器防偽要知
後記
一、中華龍
1 紅山文化龍之源頭
2 紅山文化龍的年代與地域
3 紅山文化玉器諸種龍之大觀
(1)紅山文化玉龍之材質
(2)紅山文化玉龍之造型
(3)紅山文化玉龍之紋飾與工法
(4)紅山文化玉龍之沁狀
二、玉勾形龍
4 玉勾形龍之龍首
5 玉勾形龍之龍目
6 玉勾形龍之鼻額
7 玉勾形龍之鬣鬃
8 玉勾形龍之體尾
9 玉勾形龍之變形
10 玉勾形龍之復合形器
11 玉勾形龍頭部網紋之制法
12 玉勾形龍之磨痕
13 玉勾形龍之磨制
14 玉勾形龍之喇叭狀孔
15 玉勾形龍喇叭狀孔之制法
三、玉獸首龍()
16 玉獸首龍之龍狀
17 玉獸首龍()之龍目
18 玉獸首龍()之鼻唇
19 王獸首龍()之龍耳
20 玉獸首龍()之額頭
21 玉獸首龍()之身軀
22 玉獸首龍口之樣式
23 玉獸首龍口之鋸痕
24 王獸首龍口開口之鋸具
25 玉獸首龍()之大穿孔
26 玉獸首龍()大穿孔之制法
27 玉獸首龍()之小穿孔
28 玉獸首龍(決)背部小穿孔之豁口
29 玉獸首龍()面部之紋飾
20 玉獸首龍口內之沁
31 玉獸首龍()小穿孔周圍之沁
32 玉獸首龍()身軀下部之沁
33 玉獸首龍()主要部位之沁
34 黑色玉獸首龍()辨析
35 玉獸首龍()之玉質
36 玉獸首龍()之神氣之一
37 王獸首龍()之神氣之二
38 玉獸首龍()之神氣之三
39 玉獸首龍()之神秘色彩
40 玉獸首龍()實為龍胎
四、紅山玉器之沁
41 紅山玉器之沁紋
42 紅山玉器沁色之奇品
43 紅山玉器之特殊色沁
44 紅山玉器之沁坑
45 紅山玉器之沁疤與工前疤
46 紅山玉器之沁疤為工後疤
47 紅山玉器之沁溝
48 沁紋、沁溝與沁脈之別
49 紅山玉器之冰裂紋
50 紅山玉器之裂隙
51 紅山玉器之沁孔
52 紅山玉器沁孔中的侵蝕物質
53 紅山玉器之軟金屬沁
54 紅山玉器金屬沁之特征
55 紅山玉器之白色沁跡
56 紅山玉器之鈣(氧)化——雞骨白沁
57 紅山玉器陰線凹槽之內的
58 紅山玉器磨痕之沁
59 紅山玉器邊緣之沁之一
60 紅山玉器邊緣之沁之二
61 紅山玉器中之黑色玉品
62 紅山墨玉品與紅山煤精制品之別
五、仿紅山玉器辨析
63 仿紅山老玉新工制品
64 仿紅山老玉新王制品辨析
65 仿紅山玉器的酸蝕制品
66 仿紅山玉器之沁疤與沁坑
67 紅山玉器陰線凹槽內之沁真偽辨
 

收藏是人類保存和發展文化的一種活動。收藏活動及其藏品,往往體現出一個時代的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狀況,印證著當時的科技水准和文化風尚,而且會從一個直接的角度標示出其時人們的審美趨向。

中國有收藏的傳統,從考古發掘和文字記載來看,殷商時期就已有收藏活動。河南安陽殷代各期遺址中,特別是在居住區和手工業區遺址內,曾發現許多灰坑,坑壁規整並有抹草泥者,可能是作儲藏用的窄穴。《尚書·顧命》記述周成王祭尊儀式中井然有序的物品,陳設中有舞衣、大貝、赤刀、私璧、雕玉以及種種寶物,凡所陳列皆像周成王生時。這是文獻記載最早的收藏品。《尚書·旅獒》中誡人,謂「不役耳目,百度惟貞,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可見「玩物」在周代已頗成氣候。周代王宮珍品收藏之處名曰「玉府」、「天府」,有專職官員藏室史負責管理藏品,老子就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春秋時期列國的交往中,玩賞之物已經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左傳》中不時提列國的交往中,玩賞之物已經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左傳》中不時提及各國常以寶物搞外交或行賄賂,涉及名物寶器的品類已很不少。孔子死後,「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冢┅┅故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於漢二百余年不絕」,漢代史學家司馬遷曾「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觀孔子之遺風」。春秋戰國時期許多大學者都有較多的藏書,如墨子「南游使衛,關中載書甚多」;「惠施多方,其書五車」,書籍的收藏和流傳的增多,有助於當時學者們聚徒講學,開展學術討論,著書立說。後世私家藏書之風由此而興。《左傳》記載昭公十六年(前526年)晉國韓起出使鄭國,「宣子而環,其一在鄭商」,為了湊齊收藏,而「買諸賈人」,大概是中國最早為了收藏而交易的記錄。戰國時,甚至出現了專事盜墓竊取隨葬寶物的。「又視名丘大墓葬之厚者,求合便居,以微(扌旦)之,日夜不休,必得所利,相與分之。」盜墓之風猖獗,嚴威重罪不能遏止,厚葬又進一步助長了盜墓風氣的漫衍。

歷朝歷代,收藏都是帝王貴族們的一種特權,也是他們熱衷的一種活動。漢武帝「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至成帝時┅┅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又命劉向、劉歆等典校藏書,經過20多年的努力,圓滿地完成了大規模的圖書整理編目工作。南朝諸帝王多好學能文,宮廷收藏書畫珍品的數量動輒以數十萬計。梁元帝蕭繹極嗜收藏,僅藏書一項便達到14萬卷之多,內府收藏的書畫精品更達到一個頂峰。後西魏軍圍困江陵,蕭繹見城池將破,「吳越寶劍並將斫柱令折」,「乃聚名畫法書及典籍二十四萬卷,遣後閣舍人高善寶焚之」。幾朝皇帝所集,悉數付之一炬。西魏將領於謹在劫後余燼中撿得書畫四千多軸,是為僅存的九牛一毛。這是收藏史上一大浩劫。

南朝收藏風氣盛行,名跡買賣以至造假開始成為普遍現象。南朝宋明帝時曾奉詔編次二王書的虞和在《論書表》中就有書法名跡作偽的記載,當時造假手段很有高明,一是染色,二是作皺,三是真偽糅雜,往往可以瞞天過海。

隋「煬帝即位,秘閣之書┅┅於東都觀文殿東西廂構屋以貯之,東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又聚魏已來古跡名畫,於殿後起二台,東曰妙楷台,藏古跡;西曰寶跡台,藏古畫。又於內道場集道、佛經,別撰目錄。」

唐代宮廷中收藏的法書名畫數量大增。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幾至成癖,對其書跡的搜求更是不遺余力,由之還衍生出有名的「蕭翼賺蘭亭」故事。帝王之外,貴族豪富也競相收藏書畫名跡或古籍珍物,乃至有「自號圖書之府」的。社會上各類美術品的流通和收藏都更顯活躍,「憶昔咸陽都市合,山水之圖張賣時」,市井賣畫風氣已經普遍。張彥遠說,「貞元初有賣書畫人孫方(禺頁),與余家買得真跡不少」,他們「手揣卷軸,口定貴賤」,畫價之高低差別很大,「二萬」、「一萬五千」或「一萬」不等。吳道子所畫屏風每片需二萬金。書畫藏品從唐代開始出現鑒藏印記。除朝廷藏品的「貞觀」、「開元」等印章外,尚有潤州刺史徐嬌的「東海」印,其子太子少師徐浩的「會稽」印,唐宗室李造的「陶安」二字印,張懷(王艹口口隹 guan)的「張氏永保」印,王涯的「永有珍秘」印等,這種鈐舞的方式,已肇后世私家鑒印風氣之先。

宋代是我國文物收藏和研究的一個高峰。皇家收藏如太平興國年間「詔天下郡縣,搜訪前哲墨跡圖畫」,宣和年間宋徽宗派侍臣到市肆懸賞搜求古畫。更值得重視的是收藏的庶民化、藝術化和商品化。當時汴京頗有名氣的潘樓下面熱鬧非凡,「每日自五更市合,買賣衣物書畫珍玩犀玉」。大相國寺更是商賈雲集的中心市場,「殿后資聖門前,皆書籍玩好圖畫及諸路罷任官員土物香藥之類」,也就是古玩書畫文物的專業市場。民間流行金石書畫的賞鑒收藏,已有骨董行,「買賣七寶者,謂之骨董行。」士大夫競尚收藏,歐陽修收藏歷代石刻拓本;李公麟收藏古代銅器,並對夏商以來的鍾鼎尊彝進行研究,考定世次,辨別款識。趙明誠李清照夫婦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搜集和研究,所藏商周彝器及漢唐石刻拓本等共2000多件;米芾精於鑒裁,遇古器物書畫,竭力求取,並多蓄奇石,為中國藏石之算祖。他喜歡鈴印,凡屬他自藏的書畫,所評鑒的不同品級,分別鈐上種種不同的印鑒,這在收藏史上也是開新風氣的做法。米芾所交往的收藏者甚多,他分之為「好者與賞鑒之家為二等。賞鑒家謂其篤好,遍閱記錄,又復心得,或能自畫,故所收皆精品。近世人或有貨力,元非酷好,惹作標韻,至假耳目於人,此謂之好事者。」明顯就是內行和附庸風雅者的區別。米芾在其書中提及的收藏行家有百名以上。隨着私藏之風的盛行,對藏品的研究也有很大發展。古代文物開始從士大夫手中的古玩亦為有價值的資料,並且首開金石研究同古代文獻的考訂相結合的學風,涌現出一批有關文物研究的著述。當時文物的分類、藏品的登錄等項目都達到了相當完備的程度。從米芾所著《畫史》、《書史》,鄧椿《畫繼》,周密《雲煙過眼錄》,官修《P理和畫譜》、《宣和書譜》、《宣和博古圖》等著錄書籍看,其時朝野公私收藏都至為可觀。呂大臨於宋元(礻右)七年(1092)成書的《考古圖》,開創了古器物著錄書籍的體例。黃伯思政和年間為秘書郎,得縱覽冊府圖書和鍾鼎彝器,是有名的鑒賞家,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漢彝器款識悉能道其本末,辨證是非。其平日議論題跋,后為二子輯成《東觀余論》二卷。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