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

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
定價:144
NT $ 125
 

內容簡介

本書着重研究20世紀初期的中國,探討了民族國家、民族主義與線性進化史之間的密切關系。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共兩章,論述民族作為啟蒙歷史主體的理論問題;第二部分包括五個倚重文本的個案研究,是杜贊奇撰寫復線歷史的一系列嘗試的成果,目的是要在民族進化歷史的范疇和框架籠罩的陰影下閃爍出一星亮光。本書視野宏闊而不失精深,既能以全球眼光審視近現代中國歷史,又能從關鍵之點切入,洞察細微,把握要害,融世界與中國、歷史與現實、思想文化與政治實踐和政治制度籌諸多因素於一體,是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國際學術界「語言學轉向」和美國漢學界「在中國發現歷史」思潮出現以來較具代表性的學術著作之一。


杜贊奇(Prasenjit Duara)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漢學家。早年就學於印度,后赴美國求學,拜著名漢學家孔飛力為師。現任教於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系及東亞語言文明系。其《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曾先后榮獲1989年度的美國歷史學會「費正清獎」以及1990年度的亞洲研究學會「列文森獎」。
 

目錄

譯者的話
中譯本序
導論
第一編
 第一章 線性歷史與民族國家
一 西方學術中的黑格爾傳統
二 線性歷史的困境與民族主義的政治蘊涵
三 民族國家與啟蒙模式的中國史
四 結論
 第二章 中國和印度的復線歷史
一 政治群體的歷史模式
二 群體封閉的解析與承異的敘述結構
三 現代民族國家體系與歷史問題
四 結論
第二編
 第三章 反宗教運動與被壓迫者之復歸
一 自覺意識與歷史終結
二 為終結歷史而創造人民
三 反宗教運動
四 結論
 第四章 兄弟會與共和革命中的革命話語
一 19世紀晚期中國的秘密會黨
二 礦工、儒家思想與滿族問題
三 革命黨人對秘密會黨的表述
四 孫中山:現實的考驗與敘述的封閉
五 革命意識形態與全球種族話語
六 結論
 第五章 「封建」的譜系:對市民社會與國家的敘述
一 市民社會與西方中國史研究
二 對市民社會的混雜敘述
三 實踐中的敘述結構:建國與市民社會
四 孱弱的國家與國家主義話語
五 后記:梁啟超與《封建制之附論》
 第六章 地方對國家的敘述:現代中國的聯邦主義與中央集權主義
一 省與聯邦國家的話語
二 湖南:自治與民權
三 廣東:民族主義與背叛的政治
 第七章 中國與印度現代化批評
總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東游記——記我的學術生涯
 

自從杜贊奇先生的《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於1995年由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以來,已有不少學者從不同的文化學術背景對之進行過評論①。同時,杜贊奇先生本人為幫助讀者了解其思想歷程、學術背景和主要學術觀點,也已應邀在百忙之中為本書中文版寄來了學術自傳(見本書附錄)。這些都是閱讀本書很好的指南。這里謹就本書的主要內容和翻譯情況簡要介紹如下。

杜贊奇先生的這部新著是繼其享譽國際學術界的《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一書之后研究近代中國歷史的又一部力作。全書共分為理論和實例研究兩大部分,共七章。

第一部分包括兩章,是西方經院派學術著作中典型的「理論」模型部分。第一章探討了近代萌芽中的民族是如何接受西方啟蒙歷史的敘述線性進化史之間的密切關系。我對民族和民族主義的理解不僅基於中國的民族主義,而且更主要的是基於當今世界各地的事態的發展。在我們這個時代,民族這一概念極不穩定,我們甚至不能斷定它是在發展還是在衰落。民族形成、毀滅、再形成,其速度之快,確顯現出民族的偶然性和爭議性。這與把民族當成一個不斷演化的統一體的觀點形成鮮明對照,使我們因此有必要檢視民族歷史的形式層面。當代研究歷史敘述結構的論著,尤其是對因果論式的進化史的批評,對於我們目前的研究大有裨益。在進化史中,歷史運動完全被看成是前因產生后果的過程,而不是過去與現在之間復雜的交易過程(transactions)。通過把對進化史的批評與民族主義的研究結合起來,我們便有可能析解歷史與民族之間的深層的、執着的和(正如我們將要論證的那樣)具有壓抑性的聯系。

我的主要論點是:民族歷史把民族說成是一個同一的、在時間中不斷演化的民族主體,為本是有爭議的、偶然的民族建構一種虛假的統一性①。這種物化的歷史是從線性的、目的論式的啟蒙歷史的模式中派生出來的。我將用粗體的歷史來表示后者,以區別於其他講述過去的形式。啟蒙歷史使民族國家把自己看做是一個存在於傳統與現代、等級與平等、帝國與民族國家的對立之間獨特形式的共同體。在此框架內,民族成為一個體現能夠推翻歷史上被認為僅代表自己的王朝、貴族專制以及神職和世俗的統治者道德和政治力量的新的歷史主體。與此相反,民族是一個集體的歷史主體,隨時准備在現代的未來完成自己的使命。我在此粗略地勾勒出的這種敘述結構不僅描述民族歷史的基本架構,而且還支配着眾多的通俗與專業的現代歷史。雖然它與現代民族國家同時誕生,但戰后的現代化范式更進一步強化了其中許多重要的對立。最近關於民族主義的理論雖然已經與這些對立部分脫鉤,但卻仍與其他對立化為比較對象的做法,對20世紀上半期中國和印度兩國思想家對於現代性的反思和批評及其對於線性的、進化的現代民族史觀的抗拒進行了比較研究。

杜贊奇此書具體論點上或有可商之處,史料,尤其是中文史料的使用上未必盡妥,個別章節中的表述也不無冗繁之感,但從總體上看,此書視野宏闊而不失精深,既能以全球眼光來審視近代中國歷史,又能從關鍵之點切入,洞察細微,把握要害,融世界與中國、歷史與現實、思想文化與政治實踐和社會制度等諸多因素於一體,尤其是書中所提出的「復線的歷史」的觀念,對於拓寬近代史研究的視野,深化對近代中國史的理解,特別是拓展對於近代中國史學與政治社會互動關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無疑是自20世紀70~80年代國際學術界「語言學轉向」和美國漢學界「在中國發現歷史」思潮出現以來較具代表性的學術著作之一。希望此書中文本的出版,會對近現代中國史的研究起到一些推動作用,則我們作為譯者,將會感到萬分榮幸。

此書譯稿完成於去年12月,分工情況如下:導論及第一章由李海燕、李點提供,王憲明校譯;第三、四兩章由高繼美翻譯,王憲明校譯;其余各章及附錄由王憲明翻譯。全部譯稿后經原作者杜贊奇先生及其助手李海燕審閱,並提出了修改意見。由於出自多人之手,譯文風格上前后不盡統一,加以譯者水平有限,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我們誠盼方家和讀者批評指正。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