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進哲學:阿蘭·巴丟讀本

激進哲學:阿蘭·巴丟讀本
定價:240
NT $ 209
  • 作者:陳永國/主/編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1159978
  • ISBN13:9787301159972
  • 裝訂:344頁 / 24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阿蘭·巴丟(台譯:阿蘭巴迪歐,1937- )被譽為黑格爾以來最具思辨性的思想家,自盧克萊修以來最具唯物主義精神的哲學家,也是目前在世的最有影響力的激進知識分子。

巴丟的哲學研究頗有說服力地質疑了幾乎全部的後現代觀念:他拒不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死亡,不支持主體解構的學說,也不贊同新康德主義和科學實用主義。他的哲學是關於事件的哲學,理論基礎是當代爭論得最激烈的數學概念,而所涉及的領域則令人眼花繚亂:數論、精神分析學、現代詩歌、政治理論、戲劇和表演理論┅┅

巴丟堅信,哲學的任務始終是對觀念的突破;他的名言是:「凡是沒有爭議的東西就都是可懷疑的。」
 

目錄

代序一 種新的主體哲學
一 存在與事件(1988)
前言
沉思錄2:柏拉圖
沉思錄6:亞里士多德
沉思錄10:斯賓諾莎
沉思錄15:黑格爾
沉思錄19:馬拉美
沉思錄21:帕斯卡爾
沉思錄25:荷爾德林
沉思錄30:萊布尼茨
沉思錄32:盧梭
沉思錄37:笛卡兒/拉康
二 哲學的再思考(1992以後)
哲學宣言
哲學與欲望
哲學與數學:無限性與浪漫主義的終結
存在與表象
作為真理規程的政治
三 德勒茲批判(1997)
存在的喧囂
一,多、多元性
四 聖保羅:普世主義的基礎(1997)
話語理論
主體的分化
死亡與復活的反辯證法
抵制律法的保羅
作為普世力量的仁愛
希望
普世性與差異的軌道
五 惡的倫理學(1998)
倫理學:關於惡的理解
附錄 本體論與政治:阿蘭·巴丟訪談
 

巴丟關於事件的哲學本身無疑是近來法國哲學的重大事件之一。對毫無意義但又不可避免的「當代最重要的法國哲學家」這個頭餃來說,巴丟也許是唯一能與德勒茲和德里達相競爭的對手,他的論文《存在與事件》當然也是法國自薩特的《辯證理性批判》(1960)以來最宏大最咄咄逼人的一部哲學著作。此外,非常恰當的是,他的著作目前對英語讀者還相當新,因為巴丟的整個哲學還仍然屬於嚴格意義上的創新。他的著作詳盡地探討了相對較小的一組本質問題:全新的東西是怎樣進入世界的?什麽樣的創新才要求和值得進行全面普遍的證實?面對世界明顯的冷淡或抵抗,這種創新的結果如何才能持續下來?能夠證實這些結果的人如何才能繼續他們的證實?

雖然巴丟本人在漫長而不平凡的生涯中遇到過不少這樣的抵制,但是,他今天在法國哲學中占據了一個盡管有爭議但突出的位置。多年來,作為樊尚/聖德尼的巴黎第八大學的教授,他於1999年被任命為法國高師哲學系主任。他在國際哲學學院的公開講座吸引了數百名聽眾。20世紀70年代,他是一位忠誠的毛主義者,在激進的政治中保留了一個自信的聲音,並且直接參與了一些關於移民、勞工問題和最廣義上的政治正義的運動。除了十幾部哲學著作外,他還發表了一些小說和劇作,探討了當代數學界爭論得最激烈的幾個數學概念。巴丟是不能用傳統的方法加以分類的。他的著作涉及多得令人眼花繚亂的領域——數論,精神分析學,現代詩歌,政治理論,戲劇和表演理論。他以不同方式忠實於康托爾(Cantor)、科恩、拉康、馬 拉美和列寧。尤其特殊的是,也許任何其他當代法國哲學家都無法相比的是,他表明了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之間的任何清晰划分都是過時的。雖然對數理邏輯持批判態度,但他仍以數學為前呼。他刈弗萊傑(Frege)、維特根斯坦和哥德爾就像他對黑格爾、尼采和德勒茲一樣熟悉。他的哲學觀拒絕「分析」和「歐陸」這兩個修飾語,就如同他拒絕把哲學區分為相對獨立的(政治的、美學的、認識論的)領域一樣。

如果巴丟的著作仍有待於贏得比較知名的同代人的承認,這大多是因為它頑強地抵抗法網和英美的每一種主導哲學傾向。巴丟如果不是論戰者就什麽都不是,他所抨擊的目標多種多樣。他拒絕接受尼采是最後一位形而上學家的說法,不認為高深地運用普通語言就能解決哲學的空洞乏義的問題,也不認為柏拉圖、黑格爾和馬克思是極權主義的先驅,或奧斯維辛事件要求對哲學加以徹底的改造,或斯大林強迫我們回到共和議會制,或文化人類學必須取代概念的普III主義,或承認應該以「最好的效益」取代原則的描述,或犧牲哲學而建立一種完全他者的倫理學。他的本體論打破了整個新黑格爾哲學的遺產,從列維納斯和德里達到南茜和拉庫一拉巴斯。他斷言絕對的本體多元性排斥任何隱蔽的對存在的統一性(德勒茲)或超越存在的一(拉德羅,詹貝)的神學依靠。他對柏拉圖的審慎忠誠是對現代詭辯論(尼采,維特根斯坦,利奧塔)的挑戰。盡管忠實於啟蒙運動好戰的無神論,但他獨特的後拉康式現實主義卻在原則上拒絕各種形式的實用主義。巴丟從未接受許多前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所寬容的「激進普世主義的黎明」,但他關於普遍性的F-概念使他脫離了康德和超驗的傳統。他對社區主義(communitarianism)的敵意甚至超過了對僅僅講究規程的正義或道德觀的蔑視。他恪守真理的普遍性,這使他站在了科學和理性主義傳統的一邊,站在了各種形式語言學或相對主義轉向的對立面,但他的主體概念標志著對阿爾都塞已經成為傳統的經驗主義科學觀的突破。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巴丟的著作最強烈地譴責了20世紀70年代末在法國哲學和英美文化批評中出現的推崇差異(文化、性、道德、政治等)的一種倫理學。這里,巴丟的攻擊目標,盡管很少有人提及,但卻是人們習慣上所說的新哲學,而論點卻常常與各相迥異的立場形成對峙,如列維納斯和羅爾斯,以及北美的「文化研究」。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巴丟的著作在今天幾乎不能根據英美學界盛行的原則來閱讀——無論是政治的還是哲學的。巴丟毫不猶豫地接受、有時藐視由此而導致的邊緣化:「白柏拉圖以來,哲學始終是對觀念的突破。┅┅對哲學家來說,凡是沒有爭議的東西就都是可懷疑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