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武說中國經濟

陳志武說中國經濟
定價:209
NT $ 182
  • 作者:陳志武
  • 出版社:山西經濟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7672528
  • ISBN13:9787807672524
  • 裝訂:平裝 / 267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中國的經濟高增長能否持續?中國貧富差距惡化的根源到底在哪?怎樣理解中國金融的邏輯?“新國有化”的危險到底在哪?”陳志武為民代言,在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今天,他試圖用理性解決這個時代的焦慮,他的金融思想詮釋了給人幸福是一切學問的基點,在一般人看來很嚴肅的名詞——制度、分配、股權……都是實現個人幸福的具體工具。本書聚焦中國,通過對中國當前社會的分析,探討了中國人的未來,非常明確地指出了中國的改革方向以及中國人尋求幸福的具體路徑,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一部民眾權益的代言書,一部中國社會轉型的啟示錄。


陳志武,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經濟學教授,中國金融博物館首席顧問,最具影響力的華人經濟學家之一。  自1990年獲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博士學位以來,陳志武教授先後在威斯康辛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美國耶魯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任教,並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長江商學院等國內著名學術機構聘為訪問教授。  陳志武教授一直是世界金融學經濟學和資本市場研究領域最具創造力和最活躍的學者之一,獲得過美國默頓•米勒(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研究獎、芝加哥期權交易所研究獎等多項重大學術獎勵。2000年,一項頗得全球經濟學家首肯的世界經濟學家排名出爐,在前1000名經濟學家中,有19人來自中國,陳志武教授排名第202位;2006年,《華爾街電訊》將陳志武教授評為“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  陳志武教授擁有國內經濟學術界少見的政治經濟學視野,更為重要的是,他也是國內鮮見的能用現代經濟學的源流把事情說得很清楚的經濟學家。“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金融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金融發展對社會的意義是什麼”等觀點啟發了更多人對轉型中的中國社會、經濟的思考。   2008年出版的中文著作《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非理性亢奮》成為當年度最具影響力的財經讀物之一。其中《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榮獲“2008和訊華文財經圖書大獎”之 “年度財經圖書大獎”和“最佳原創學術類”大獎,並入選多家專業媒體評選的2008年度最值得珍藏圖書。2009年出版的《金融的邏輯》已入選中國圖書評論學會評選 的“2009年度十大圖書”。
 

目錄

目錄
序言中國是世界進程的一部分
開篇 陳志武和他的思想王國
 誰是陳志武
 生活經歷與觀點自述
 一個學者的幸福與思考
第Ⅰ篇 “中國奇跡”背後
 改革開放30年的啟示
 中國的經濟高增長能否持續
 香港繁榮之路
 制度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
 官僚體制不利于科技進步
 民主與經濟增長縱橫談
第Ⅱ篇 國富民窮之憂
 “新國有化”的危險
 宏觀調控與國進民退
 走出產權改革的誤區
 呼喚13億百姓的國民權益基金
 拿什麼保護農民權益
 中國貧富差距惡化的根源
第Ⅲ篇 金融市場變革
 國有金融體系加劇了經濟不平衡
 中國股市亂象
 大陸與海外股市的差別
 機構投資者如何發育壯大
 冷眼旁觀基金法
 理解金融的邏輯
第Ⅳ篇 面向全球化
 新時代的中國海外利益
 解析中美貿易矛盾
 外資進入中國為何受阻
 私人股權基金對中國經濟有利
 外匯儲備投資難題
 中國憑什麼走向世界
第Ⅴ篇 從危機到黎明
 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與影響
 我們怎樣度過這場危機
 在逆境中轉型
 以減稅、退稅提振中國經濟
 四萬億如何救市
 危機對中國的正面機遇超過負面
 中國可能是“金融海嘯”的最大贏家
尾聲
一位經濟學家的理性與情感
制度決定幸福
 

2009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如何理解中國過去一個半世紀的發展歷程,尤其是30年來改革開放的經濟奇跡,是人們普遍關心的一個話題。

20世紀90年代,哈佛大學福山教授的著作《歷史的終結》引發過一場大討論,那場討論至今在中國還在繼續。對“中國奇跡”,一種解讀是,這是信奉大政府主義和“中國特色”的結果,由于政府獨享強制力,利用強制力調配資源,高效率的“集中力量辦大事”才成為可能;另一種解讀則恰恰相反︰這些成就與其說是強制力配置資源的結果,是“中國特色”的奇跡,還不如說是自由市場、普世人性戰勝權力管制的結果,是全球化力量的具體表現。也就是說,中國過去30年的成就佐證了自由選擇和市場化會帶來繁榮,並且這一結論跟人種、膚色、文化傳統無關︰個人的自由選擇權被解放得越多,權力對權利的束縛被結束得越快,老百姓的經濟福利就增長得越多。

按照福山教授的說法,人類社會在制度體系上的演進,最終以“自由民主加市場經濟”而結束,自由市場解決物質需要問題,自由、平等、民主不僅能保障市場經濟,而且能解決人的非物質需求問題,所以,雖然社會與個人的生活還會繼續顛簸,高潮性的喜劇和悲劇仍將重疊發生,但人類漫長的“大制度”——大的政治與經濟制度架構——追尋歷程到此為止了,因為沒有比這更好的搭配。

福山理論的對錯,可以留給每個人自己去思考評判,但對中國的許多學者和業余知識者來說,可能首先無法接受的是福山將所有社會——不管人種、政治文化背景——都放在一起談,好像沒有白種人、黃種人、黑人的區分似的!盡管被我們的社會定位為“聖經”的馬克思主義也來自西方,但在很多人看來,似乎中國歷來就不同,西方的東西不適合中國,任何不針對“中國特色”加以區分的理論,當即就該被貼上“盲目照搬”的標簽。

在別國行得通的,真的拿到中國就不靈;在中國行得通的,到別國就水土不服。真的如此嗎?中國30年來的改革開放經歷是支持還是顛覆了福山的思維框架;是證明還是證偽了他的歷史終結論?中國漫長的歷程真的游離在世界歷程之外,從而使中國的發展不能與其他國家一概而論嗎?

在我看來,除了一些相對短暫的時期外,中國從來就是人類進程的一部分。以遠古看,中華文化創立于2500年前的先秦,在那思想文化的鼎盛時期,孑L子(公元前551年~前478年)、墨子(前468年~前376年)、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等大師百出。

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臘,奠基時期幾乎是同時的,代表人物包括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前399)、柏拉圖(前428年~前348年)、亞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等。

佛教文化體系大約起源于公元前400年的印度。而印度文化的核心——種姓制度也是在公元前2500年~前3000年前發展起來的。

為什麼今天我們熟悉的主要文化體系差不多都是在那一時期發展起來的?難道是完全無相互關系的巧合?還是有某種必然的聯系?那種必然聯系是否就是人類社會從游牧走向農業,在固定地方耕種糧食,在室內圈養肉食動物呢?

文化發展的另一條線索——宗教,中國與其他國家也相當同步。在公歷紀元前後,佛教傳人漢朝中國,並逐步融人中國社會,給中國人帶來後生世界的秩序。基督教在同一時期出現,並滲透到歐洲社會。這說明,一方面中國對外開放的時間比以往說的要早,另一方面外來的文化也能在中國社會扎根,畢竟人性是一樣的。

伊斯蘭教是世界另一大宗教,起源于公元7世紀。表面看,這比基督教進入歐洲、佛教進入中國的時間晚6個世紀,但是,在古代農業社會時期,或者說在中世紀商業革命、18世紀工業革命之前,社會變遷慢,發展速度低。根據英國著名經濟史學家安德森‧麥迪遜的估算,從公元元年到1880年,世界人均GDP花了1880年的時間才增加了一倍。然而,從1880年到2000年,短短120年里,全球人均GDP就增加了近5倍。也就是說,過去120年所完成的人均收入增幅,是1880年之前近2000年人類所完成的增幅的5倍。照此來理解,佛教進入中國、基督教在西方的興起、伊斯蘭教的出現,雖然客觀上時間相差幾百年,可是從人類進程速度來理解的話,大體上算是同一時期。

15世紀初期,明朝中國大舉航海,不久之後,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也加入,積極推動海上冒險,以至于在1492年發現美洲大陸。所以,在航海事業上,中國不僅沒有偏離世界潮流,還引領人類的這些嘗試,只是到後來在航海事業上退縮了。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