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解釋學︰重構中國倫理思想史(全二卷)

儒學解釋學︰重構中國倫理思想史(全二卷)
定價:816
NT $ 710
  • 作者:李幼蒸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1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0111297
  • ISBN13:9787300111292
  • 裝訂:平裝 / 949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儒學解釋學》把傳統考據學、文獻學和現代符號學、解釋學結合,對傳統思想史相關對象、課題及其概念和學科,進行全面的再組織和再表述,以此超越了歷來國學、漢學、中國思想史的經驗性論述層級,提升了對傳統思想的意義和功能描述的準確性,目前在國內外均屬于首創性成果。

作者在廣泛的跨學科、跨文化框架內對不同而相關的學術領域課題進行了比較研究,這對于大多數習慣于單學科的專家學者來說,有助于其關注鄰近學科的觀點,對于諸傳統學科擴大其方法論視野,具有一定益處。

《儒家解釋學:重構中國倫理思想史(套裝全2卷)》的許多具體課題論述如漢字概念語義學分析,傳統學科的結構和功能分析,現代學科(甲骨學、人類學、考古學、歷史學)和古典學科(“五經”和“四書”)的有效互動關系,古典哲學和史學的互動關系等等,不論讀者的立場和學術背景如何,均可從中獲得相應的啟發。

本書包括《歷史卷》、《精神卷》。本書按照現代跨學科方法論(解釋學和符號學),對中國倫理思想史進行了全新闡釋,主要目的是通過區分封建主義歷史制度(儒教)和人本主義思想(仁學),突顯中國仁學倫理學具有的時空普適價值。

本書認為,在古今中外不同學術語境的辯證互動中,中華歷史文明顯示出特有的仁學人本主義精神。這種仁學人本主義倫理學,由于其人性經驗普適性、非形上學傳統以及非神話性,具有協調世界上(以各種神話和超經驗性邏輯為基礎的)不同信仰傳統的理性潛能。
 

目錄

上卷 歷史卷
導論 本書分析原則概述
一、歷史和史學
二、解釋學和符號學
三、儒學和仁學
殷商編 字跡和史事
序 考古史料和文獻史料的關系
第一章 遠古史實和史料類型
第二章 三代傳說和考古學證明
第三章 甲骨文和殷商史研究
第四章 二重證據法問題(1)︰考古學和歷史學
第五章 二重證據法問題(2)︰卜辭學和世系表
第六章 殷商史和《殷歷譜》
第七章 殷商史實問題
第八章 殷商史認識論總結
兩周編 文本和歷史
序 先秦和秦後︰古典史學之結構性分界
第一章 先秦史料的構成
第二章 商周金文
第三章 西周文獻與銘文的關系
第四章 先秦史書(1)︰《史記》中的古史料
第五章 先秦史書(2)
第六章 先秦史書(3)
第七章 東周史料的構成
五經編 經典和制度
序 傳統詞語的現代使用法說明
第一章 兩漢“五經系統”的建立
第二章 《易經》
第三章 《春秋經》
第四章 《詩經》
第五章 “禮經”
第六章 《書經》
第七章 “五經”文本制度和儒教意識形態
第八章 經學學術形態
正史編 史事和統系
序 史學學科分類法與正史學
第一章 儒學史學的性質和功能
第二章 《史記》作為正史原型
第三章 正史制度和意識形態功能
第四章 儒學整體史觀的發展︰《資治通鑒》和《文獻通考》
第五章 正史話語的“復合聲部”︰儒學和仁學
第六章 儒家史學的“實學”思維傾向
本編小結儒學史學和仁學思想
下卷 精神卷
先秦編 思想和派別
序 “儒”的字義變遷
第一章 儒教制度和思想派別
第二章 先秦思想和書寫文化的形成
第三章 先秦思想派別作為思想傾向型式
第四章 先秦三大思想派別︰兩種分類法
第五章 歷史角色的人格和行為傾向
第六章 仁學與儒學︰解釋學的五重對立
第七章 儒教制度、先秦學派和仁學
第八章 儒學和仁學的“分界隱圖”
第九章 先秦子書和漢代雜家
第十章 儒教社會和仁學作用
第十一章 儒士的身份和人格
理學編 倫理和性理
序 理學作為仁學本位之回歸
第一章 北宋理學的產生
第二章 宋代易學和形上學
第三章 兩宋理學的仁學朝向性
第四章 朱熹理學的二次“集大成”
第五章 四書系統的構成和功能(1)
第六章 四書系統的構成和功能(2)
第七章 理學和仁學︰儒學內在的張力
第八章 兩宋理學和辨異端
南宋編 詩學和殉義
序 危難情境和倫理詩學
第一章 兩宋理學和南宋文化精神
第二章 唐宋文學性格的差異
第三章 詩學和主體意志
第四章 仁學意志和文本形態學
第五章 格律詩和倫理詩學
第六章 南宋倫理詩學
第七章 倫理英雄主義傳統
第八章 南宋精神解釋學
浙東編 實學和誠學
序 浙東思想傳統和陽明學
第一章 陽明心學
第二章 良知學和誠學的發展
第三章 東林書院運動
第四章 死節的分類
第五章 清初氣節現象型例
第六章 明清實學和宗羲學
第七章 明清實學和浙東思想
第八章 浙東思想和歷史誠學
第九章 誠學作為仁學意志學
尾聲︰實證學和倫理學
引用書目
校後余論︰思想史研究和新仁學方向
校後補記
 

百年來的現代化歷史證明,中國已成功地將西方科技文明的優秀成果吸收到中華文明傳統之內;中國已成功地成為全球現代工業化世界中的主要成員。以科技工商為主體的現代化中國,該如何在全新的知識條件下來重新認識和開發其本身悠久的文史方向的傳統文化呢?對此,幾十年來流行著兩種實用主義態度︰一種是在全球商業化時代把歷史文物當做經濟類文化商品,用其在世界文化商品市場上交換經濟利益;另一種是把其看做歷史文化賞鑒品,將其作為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展現歷史文化價值的手段。這兩種文化實用主義路線,都難以在較高的文化層次上發揚中國傳統文化,都難以正確把握中國傳統文明中的高級精神價值,以至于可能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民族精神抱負︰如何以民族優秀倫理思想參與推進新世紀人類精神文明的共同事業。仁學思想,不僅是中國漫長文明史上杰出的精神遺產,而且也是可能會大有貢獻于世界的全人類精神遺產。l如何將此優秀民族精神遺產的意義和價值盡量準確地再現出來,並使其能為中國和世界學者理解和接受,可以說即為我過去20年來學術努力的主要目標所在。本書則是我于20年間在同一學術努力方向上所再次完成的一個寫作計劃。

當然,如何重新理解和開發中國傳統學術思想文化,正是無數現代人文學者一直在從事的工作。本書寫作也是在20世紀前輩杰出專家所做出的成就的基礎上完成的。不過,現代傳統學術思想的研究工作,長期以來受到兩個方面的限制︰一方面,是分析程序上的不足;另一方面,是綜合程序上的不足。已經進入新世紀的我們,須對百年來的傳統人文學術研究成果進行新的評估和總結。特別是,應該將不同領域內的研究成果加以匯通,使百年來各科學術成果的總體思想意義和學術價值,能夠較全面地顯示出來。為此必須跨越學科制度分界,促進不同學科研究成果之間的有效互動和比較。而長期以來,大多數人文學者主要是在本專業領域內進行研究和交流的。

所謂分析程序上的不足,是指我們沒有對傳統學術話語中的“混合性思想表達”進行充分的“解析”,因此對其各個組成部分的獨立作用和價值,欠缺清晰的了解,也就難以把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做合理的、明確的區分。結果,海內外一些學術復古主義者,不是首先把傳統文獻當做客觀研究的對象,而是將其直接當做主觀崇拜的對象。所謂綜合處理的不足,是指文、史、哲、藝各學科以及所屬各專業的各種專門研究,大多分散進行,彼此之間欠缺溝通,“文史哲”間較難收到互補短長之效。此外,為了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有益交流,也須先探討彼此在理論上進行跨學科溝通的可能性(解釋學和符號學即為促進學際語義學和方法論溝通的新工具)。對于傳統文化和學術遺產的整理研究,也是一個需要充分依賴現代科學方法的研究事業。只有當我們能夠依據現代科學方法論對古代傳統學術思想進行有效的再整理和再評估之時,我們才能把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有效地析離,並使其與現代社會和學術成果積極地結合起來。

本書的內容大致屬于中國思想史範圍,但撰寫的動機、目的和方法,卻與通常的思想史寫法不同。作者一向強調的跨學科認識論框架和多元方法論步驟,使本書之討論方式有異于一般儒學史、國學史、史學史或中國哲學史,盡管彼此在使用的史料內容方面會有廣泛的重疊性。本書在主題、選材、立論、判斷方面的特殊“配置方式”,是與作者的歷史解釋學觀ˋ點一致的。所謂解釋學的思想史分析強調的是,首先應對傳統思想史話語進行現代意義的重構,為此卻須首先還原歷史話語的原本意義構成。于是在解釋學的思想史論述中,出現了三重意義論研究層次,而它們又是經常疊合在一起的,這就是歷史話語的表面薯義(史籍的字面意思)、原初意義(文本的真實所指)和現代意義(文本的踮代涵指)所組成的“三合一”表達系統。為了在論述中隨時顯示這三個不同的意義層次,作者采用了所謂解釋學的和符號學的觀點,並在有限的程度上使用了符號學的意義表達法和分析法,目的在于把握和表達歷史話語的多重意義層次,以便能分別對其做出更有效、更真實的學術性和價值性判斷。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