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華北西北水利三論

元明清華北西北水利三論
定價:168
NT $ 168
  • 作者:王培華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出版日期:2009-05-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0058236
  • ISBN13:9787100058230
  • 裝訂:平裝 / 419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元明清華北西北水利三論》講述了︰在百年的演進歷程中,一批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學者,如李大釗、錢玄同、鄧之誠、朱希祖、王桐齡、張星煨、楚圖南、陳垣、侯外廬、白壽彝、柴德賡、趙光賢等,先後在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辛勤耕耘。經幾代人的努力開拓,北師大歷史學系學術積累豐厚,學風嚴謹,久已形成了自身的優勢與特色。


王培華教授,1980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1984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史學史研究所,是白壽彝先生和瞿林東教授共同招收培養的碩士研究生。1997年她又隨瞿林東教授在職攻讀博士學位,迄今一直在他身邊學習、工作。在史學史領域,她曾于1994年出版了《大江東去——興旺盛衰啟示錄》(浙江人民出版社),受到白壽彝先生的贊賞,並獲得了華東地區第九屆優秀政治理論圖書獎一等獎。
 

目錄

緒論
一 水利史的學科屬性
二 學術史回顧
三 本書的任務

甲 水利糾紛與分水制度
一 元代水利機構的建置及其分水作用
1.都水監河渠司的建置演變及其職責
2.論元人對都水監河渠司的評價
二 元代涇渠的分水用水制度及其歷史地位
1.李好文與《長安志圖》
2.涇渠河渠司“分水”、“用水則例”及其意義
3.涇渠“分水”、“用水則例”的啟示
三 清代滏陽河流域的水利糾紛和分水制度
1.渠閘興建始末
2.爭水矛盾及原因
3.調整行政區劃,統一管理利用流域內水資源
4.分水制度的建立過程及分水特點
5.對今日水資源管理與利用的啟示
四 清代河西走廊的水利紛爭及其原因
1.爭水矛盾的主要類型
2.爭水矛盾的自然因素與社會因素
五 清代河西走廊的水資源分配制度
1.分水制度的建立
2.分水的技術方法
3.分水的制度原則
附論︰分水制度的創新和發展
六 清代伊犁屯田的水利問題
1.屯田水利建設
2.水利管理機構和人員
3.分水措施和糾紛管理

乙 水利思想和用水理論
七 關于畿輔農田水利成效的批評意見
1.北方農田水利收效甚微及其原因析論
2.王畿多污菜、京師稱瘠土及其原因探究
3.對前人關于北方農業狀況評價的辨析
八 江南籍官員學者發展西北水利的主張、實踐與客觀效果
1.北方地力未盡的觀點
2.發展西北水利主張的由來與發展
3.西北水利、畿輔水利、京東水利
4.民墾、軍墾、官辦及農師
5.西北水利實踐的成效與遺憾
九 江南籍官員學者提倡西北水利的經濟根源與社會根源
1.元朝江南賦重漕重意識的產生及初步論證
2.明清“蘇松二府田賦之重”觀念的發展及論證
3.對元明清江南賦重議論的辨析
十 元明清江南籍官員學者西北水利思想的歷史價值與局限性
1.西北水利思想的歷史價值
2.西北水利思想的歷史局限性
3.畿輔水利最終不能完全實現的可能原因
十一 元明清北方籍官員反對華北西北水利的經濟根源
十二 元明清反對者對畿輔水性土性的認識
1.河北諸水不宜發展農田水利的論說
2.滹沱河不宜水利的認識根源
十三 清代畿輔水利論者對反對者認識的批判
1.雍正年間畿輔水利論者對反對者認識的批判
2.乾隆年間畿輔水利論者對反對者認識的駁正
3.道光年間北方籍官員對反對者意見的批判吸收及解決方法
十四 程含章、陶澍和李鴻章等反對畿輔水利的理由
1.程含章論北方水利不能實現的六條理由
2.陶澍和唐鑒在發展畿輔水利和招商海運上的分歧
3.桂超萬對畿輔水利態度的前後轉變及原因
4.李鴻章最終放棄畿輔水利的根本原因
十五 明清西北華北旱地用水蓄水理論及其價值
1.徐光啟的旱田用水五法和鑿井之法
2.王心敬的井利說和喬光烈的水車說
3.華北西北旱田用水蓄水的實踐效果
4.明清旱地用水理論與實踐的現代借鑒價值
十六 明清畿輔澱泊低窪地區農田水利方法及價值
1.明代徐貞明的利水之法
2.清雍正時畿輔水利及其水利方法
3.吳邦慶關于畿輔用水之法的認識

丙 畿輔水利文獻及其價值
十七 唐鑒《畿輔水利備覽》的撰述旨趣和進奏流傳及歷史位
1.撰述年代、流傳及上奏情況
2.《畿輔水利備覽》的編纂體例特點和主要內容
3.《畿輔水利備覽》的撰述旨趣
4.《畿輔水利備覽》的歷史地位
十八 潘錫恩《畿輔水利四案》及其借鑒價值
1.《畿輔水利四案》的體例與成書原因
2.潘錫恩對畿輔水利的主要認識
3.《畿輔水利四案》的學術史意義與借鑒價值
十九 吳邦慶《畿輔河道水利叢書》的學術淵源與歷史地位
1.《畿輔河道水利叢書》體例和內容
2.《畿輔河道水利叢書》編纂經過和原因
3.吳邦慶的畿輔水利觀點和學術淵源
4.《畿輔河道水利叢書》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二十 林則徐《畿輔水利議》的歷史價值及其西北水利實踐
1.《畿輔水利議》的體例特點和撰述主旨
2.《畿輔水利議》的編纂、校勘和進奏
3《林則徐畿輔水利思想的歷史價值及其西北水利實踐

附錄1︰20世紀以來學術界關于華北西北水利研究的主要成果
附錄2︰作者關于元明清華北西北水利研究的主要論文
後記
 

王培華教授,1980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1984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史學史研究所,是白壽彝先生和瞿林東教授共同招收培養的碩士研究生。1997年她又隨瞿林東教授在職攻讀博士學位,迄今一直在他身邊學習、工作。在史學史領域,她曾于1994年出版了《大江東去——興旺盛衰啟示錄》(浙江人民出版社),受到白壽彝先生的贊賞,並獲得了華東地區第九屆優秀政治理論圖書獎一等獎。

她在研究我國史學史的過程中,感悟到歷史時期我國地理環境及其變遷與歷史的演進發展、朝代政權的得失興衰,有著密切的關系,並進而運用她研習史學史與史學理論獲得的才、學、識對中國歷史上的環境變化、自然災害、元明清時期中國北方治水用水方略措施與減災救災制度以及人地關系理論等,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據我所知,近十年來,她就主持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元明北京的糧食供應與生態環境變遷、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元明北方農田水利與生態環境變遷、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一明清西北典型地區分水用水制度與水資源變化關系等重要課題,還參加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一人類適應氣候變化的過程和機理、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方向項目——歷史時期環境變化的重大事件復原及其影響、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2000年來西北典型地區水環境演變與用水制度研究、環境史研究與20世紀中國歷史學等重大研究項目的研究工作,擔任了國家文化發展綱要重點出版工程項目《中華大典‧農業典》編委與《水利分典》副主編的部分工作。而這段時間,除了2005年出版了她的博士學位論文《元明北京建都與糧食供應——略論元明人們的認識與實踐》(北京出版社2005年),在所發表的50多篇學術論文中,也有三分之二即35篇屬于上述方面的內容。可見她在這方面開拓掘進、用力之勤奮。

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部專著,顯然是她十年來精研我國元明清時期西北與華北治水興農問題新推出的一部力作。所論的三個問題,從治水理論與用水制度、水利糾紛和分水制度方面,十分切要、也十分具體深刻地剖析了元明清時期我國華北西北這兩個治水、用水與經濟發展、社會穩定關系極為密切的地區中,最為關鍵的施政理民問題。實際上,這一問題,也是牽動全國的治國大計。雖然當時有不少官員學者識見及此,但未能為最高統治者所領悟采納,其間的教訓是深具歷史借鑒意義的。所以,這部新著,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水利史著作,而是她從史學史與史學理論的獨特視角,總結元明清三代一項重大的治國方略及其得失影響的論著。這既是她繼承和學習白壽彝先生、瞿林東先生研究中國歷史及史學史與歷史理論,均重視結合中國地理條件特點及其與中國歷史發展的關系進行闡發之學脈所取得的最新成果,也是王培華教授通過自身所作新的開掘取得的豐碩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令世界矚目的發展。然而毋庸諱言,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顯。就華北西北地區而言,最突出的問題之一,莫過于水資源的日漸匱乏。近來報章曾報導,在全球變暖這一大的全球性氣候變化背景下,加之人為活動的不當,華北明珠白洋澱面臨干涸。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