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手記

總編手記
定價:179
NT $ 156
  • 作者:梁衡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0099904
  • ISBN13:9787300099903
  • 裝訂:平裝 / 206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新聞是火花一點,不是火光一片。記者的工作是尋找星星之火,好去燎原。而往熊熊的火堆上再扔一個火把,這不是新聞,也不是記者要干的事。

消息要七分肉,三分骨。什麼是肉?事實、過程、情節、人物、場景、數字、語言等。而理性的結論、思想、分析等則是骨頭。

這幾年看稿多了,發現一種“要”字牌言論。它幾乎是把文件拆分成段,要這,要那,要讀者去照辦執行。文中透出一股橫氣、霸氣和命令之氣。這哪里是在辦報?

什麼是經典?常念為經,常數為典。經典是空前的,別人沒有達到過︰經典又是絕後的,你可以重復它,但不能再造它。


梁衡,山西霍州人。著名學者、新聞理論家、作家。歷任《內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現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全國記協特邀理事、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著有散文集《覓渡》、《把欄桿拍遍》,科學史章回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寫作研究集《為文之道》,政論集《繼承與超越》等。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全國好新聞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有《梁衡文集》九卷。先後有《晉祠》、《覓渡,覓渡,渡何處》、《跨越百年的美麗》、《把欄桿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多篇作品入選大、中、小學課本。
 

目錄

明理篇
報紙的主體是新聞,本質是信息
稿件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政治生命力
遭遇“盲稿”,半夜三更找“眼楮”
勿因小巧失大真
新聞是火花一點,不是火光一片
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好稿則是歷史的坐標
從歷史長河回望新聞的浪花
機關報要克服機關化
機關報要搞好“五個統籌”
政治新聞的“三難”與“兩特”
寫作篇
鳥打嘴,兔打腿,采稿要攔不要追
把握多稜鏡的那一道稜
一種必須改正的“有殘文體”
作者筆下先有形,讀者心上才留痕
每一個將軍都有一個假想敵,每一個評論都要有一個真靶子
內核外延說通訊
消息要七分肉三分骨
“要”字牌言論
編輯篇
新聞在文字大家族中的位置
編稿應多用刻刀,少用銼刀
“黑板報”式、“文件”式專版,讓人生厭
辦好專版、專刊、周刊的“三一公式”
專版三要素︰鮮明的主題,扎實的新聞事實和有個性的言論
含混不是模糊美
策劃篇
好欄目是好稿的專賣店
一個三級跳跳出來的頭條
記者篇
記者最大的“絕活”是頭條
新聞是溝通記者是翻譯
新聞,是流動中的一瞬
記者的多重身份和道德底線
記者職業四要素,首先要有責任心
關于記者站建設和管理的幾個問題
記者是從事件中走出來的金鳳凰
……
夜班篇
標題篇
政治篇
記事篇
作品篇
 

從大學畢業到退休,我這一生的公務年齡都是在新聞這個平台上度過的。全部時間中有一半是做新聞業務,一半是做新聞管理。我大學的專業並不是新聞,以一個外行,一步步走進新聞的殿堂,先當記者、編輯,後來又任新聞出版署官員、《人民日報》副總編。但是我總覺得自己還是個外來戶。一路上如履薄冰,小心觀察,謹慎體悟,孜孜以求。我有一個頑固的習慣,不論是從事管理工作、新聞寫作還是文學創作,都不盲目跟行前車之轍,總想在實踐的同時弄清它的理論根據,走自己的路。我把這比作“打著燈籠走路”。

中國古代的學術研究有一個好的傳統,就是聯系實際探求理論,但這個理論絕不枯燥,探求的過程也不艱澀,是寓研究于體味、把玩、欣賞之中。這就是詩話、詞話、筆記這一支。有點類似現代西方的案例教學,但現在的案例教學有其事,有其理,卻少有其美。中國畫的教學作品叫“課徒稿”(比現在電腦課件要早好多年),是教師邊畫邊講,演示技法的手稿,有其法,有其理,卻又一樣的美。有的簡直成了傳世名作,如著名的《芥子園畫譜》。魯迅小時候,在私塾里除學正課外還偷偷地臨它,可見其吸引力,至少說明它不枯澀。這大概就是列寧說的笑談真理。我從小就喜歡詩話、筆記體的學術書,後來做了新聞,便以這種方式邊實踐邊探尋新聞寫作的原理。積以時日,當我告別新聞平台時便有了一個“新聞三部曲”,這是我幾十年在新聞之路上走過來的照路燈籠,或一根拐棍。應出版社之約再加上《梁衡新聞作品導讀》,便構成了現在的書系。

“三部曲”其實是我親歷的三種業務身份的記錄。

第一部《記者札記》是我對1978年到1987年任《光明日報》記者期間新聞業務的自我剖析。本來記者你我,大同小異,並無可記之處。但這里有兩點特殊。一是,這九年正是新中國歷史由低谷到復興的一個轉折期,所記的人物、事件、思想都有特殊的時代印痕,可資參考;二是,這九年我以大報記者身份處于最基層的記者站,又是初出茅廬,深挖細采,絞盡腦汁,有一些特殊的收獲。幾篇作品得獎也在這一時期。這一本書原名《沒有新聞的角落》,本意是一個記者在不大出新聞的地方,如何抓到新聞。該書1990年出版後,曾先後再版、重印13次,影響較大。歸納出的一些法則、警句也廣為流傳,如“出門跌一跤,也抓一把土”,“三點一線采訪法”等。其中《青山不老》一篇還被選入教材。

第二部《評委筆記》是我擔任各種新聞獎項評委時的隨筆,時間約是1987年到2000年我在新聞出版署做管理官員期間。前一部是解剖自己,這一部是研究別人。評獎是對新聞作品質量的透視和檢驗,最能看出作者的拳路和作品的脈絡。沒有哪一個新聞人不夢想得獎,一稿成名。但一般我們卻過多地關注榜上之名,而忽略了上榜、落榜的理由。評獎過程,其實就是作品解剖、案例教學,是“順瓜摸藤”,逆求新聞原理和寫作方法的捷徑。這本研究筆記一一辨析作品得失,並盡量上探其源,分別歸納為采訪、寫作、原理等八個方面。本書原名《新聞綠葉的脈絡》,1995年出版,先後4次再版重印。這次略有補充修訂。

第三部《總編手記》是2000年到2006年底我在《人民日報》任副總編期間的改稿記錄。說是記錄,但不是流水賬,瑣碎不要,只留思考。這是一個與前面完全不同的角度。首先,是站在全局而審一點,以一稿而牽全局,特別是頭條稿。雖然是改稿,心里總是想著辦報,想著新聞與社會。其次,由于負有指導之責,所以雖是改稿子,又總是想著隊伍素質的提高,希望理論性和針對性都能強一點。再次,不只是改稿,更多的時候是選題、策劃、版面、新聞思想等宏觀的東西。書中內容大都是在夜班審稿、編前會定稿、出報後評稿時的思考,還有一些是編報背後的故事。這些文章大部分都曾在《新聞戰線》等刊物上發表過。

在過去出版的“三部曲”中還有一本是我在新聞出版署任職時談管理的《新聞原理的思考》。考慮到讀者面較窄,這次沒有收入,而以《總編手記》代之,這樣,三本就分別是采、寫、編方面的業務研究了,仍是“新聞三部曲”。

至于《梁衡新聞作品導讀》,這是一本體例很特別的書。每篇新聞作品前都有我自己的剖析、說明或獨白,每個章節前又有編者的導讀,部分章節還附有報紙的影印文件以及一些資料圖片,可以給讀者一定的參考與感性的認識。這本書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三部曲”一個濃縮本,算是為讀者準備的資料性讀物吧。

這套叢書,時間跨度從1978年到2008年,整50年,客觀上記錄了我國新聞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側面,也記錄了一個新聞人成長的過程。這是一件沒有刻意包裝,甚至沒有用心打磨的產品。之所以這樣,是想保持一點原生態,敞開心扉與同行切磋交流。這是一座已經蓋好還沒精裝的別墅,更方便用戶看清結構,然後根據自己的愛好去加工入住。

感謝我的母校中國人民大學的出版社能出版這套體例特別的書,願讀者能夠喜歡。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