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史

美學史
定價:239
NT $ 208
  • 作者:[英]B.鮑桑葵
  • 譯者:張今
  • 出版日期:2010-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0118275
  • ISBN13:9787300118277
  • 裝訂:平裝 / 460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比較詳細而完整的西方美學史專著,對上自古希臘羅馬,下迄當代的美學發展歷程作了全面、系統的考察,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唯心主義美學史現。重點論述了自然美同藝術美的關系,從論述美學史和美的藝術史、自然美和藝術美、美的定義及其與美學史的關系入手,在對這些關系作了明確闡述的基礎上,按美學史發展的線索對各個時代的美學理論予以考察和論證,並敘述了各個時期審美意識的特征以及這些審美特征賴以形成的歷史基礎和現實條件。


鮑桑葵, 英國哲學家、美學家與倫理學家,新黑格爾主義者。畢業于牛津大學,曾任聖安德魯斯大學教授 倫敦亞里士多德學會會長。中年時期轉入美學和倫理學的研究,相信美學能調和後天與先天、自然與超自然,倫理學能調和享樂與義務、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著有《美學史》、《美學三講》、《知識與現實》、《個人的價值與命運》、《國家的哲學理論》等。
 

目錄

第一章 我們的研究方法以及這一方法同美的定義的聯系
1.美學史和美的藝術史
2.自然美同藝術美的關系
3.美的定義及其與美學史的關系
第二章 一個富于詩意的世界的創立,以及它和思想界的第一次接觸
1.敵視藝術的早期思想界
2.美的世界的創立
3.思想界采取這種態度的原因
4.模仿說中包含的啟示被人忽視
5.“模仿”一詞在古代哲學中的廣泛應用
6.希臘藝術為什麼可以稱為“模仿性”藝術的進一步解釋
7.美學理論的道路鋪平了
第三章 希臘人關于美的理論的基本輪廓
1.三項原則及其問的聯系
2.道德主義原則
3.形而上學原則
4.審美原則
5.形式美和具體美的關系
第四章 希臘人關于美的理論向前進步的跡象
1.三個對比
2.前蘇格拉底派
3.蘇格拉底
4.畢達哥拉斯學派
5.柏拉圖
6.亞里士多德
第五章 從亞歷山大里亞和希臘—羅馬文化到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時代
1.這個時期的性質
2.普通哲學和藝術
3.美學思想
第六章 審美意識在中世紀連續的一些痕跡
1.我們對文藝復興的態度
2.把文藝復興追溯到基督紀元的傾向
3.普羅提諾以後的美學在學術上的連續性
第七章 但丁和莎士比亞在某些形式特點方面的異同
1.主題的範圍
2.這兩位詩人對于藝術形式的選擇
3.兩位詩人所追求的意蘊的種類
4.後期文藝復興的真正位置
第八章 近代美學哲學的問題
1.準備過程
2.美學的長期中斷
3.這個問題的準備︰從笛卡兒到鮑姆嘉通
第九章 近代美學哲學的資料
1.主題的範圍
2.古典文獻學
3.考古學
4.藝術批評
第十章 康德——把問題納入一個焦點
1.他同美學問題和研究資料的關系
2.美學問題在他的體系中的地位
3.為什麼審美判斷是美學問題的解答
4.康德美學中抽象和具體的沖突
5.美感的範圍和更細的劃分
6.結束語
第十一章 具體綜合的頭幾步——席勒和歌德
1.席勒的觀點
2.歌德
第十二章 客觀唯心主義——謝林和黑格爾
1.謝林
2.黑格爾
第十三章 德國的“精密”美學——從叔本華到施圖姆普夫
1.精密美學的需要
2.叔本華
3.赫爾巴特
4.齊美爾曼
5.費希納
6.施圖姆普夫
7.結束語
第十四章 客觀唯心主義在方法上的完成
1.後期客觀唯心主義的類型
2.向後期客觀唯心主義的過渡
3.後期的客觀唯心主義
第十五章 內容和表現在理論上重新結合的開端
1.近代英國美學的哲學條件
2.時代的一般影響
3.內容和表現的綜合
4.結束語
附錄一 黑格爾美學體系撮要
附錄二 對于音樂表現的一些分析
參考書目
譯名對照表
譯後記
 

在新世紀之初回首近半個世紀的中國美學,我想美學界的同仁都會深情回憶起1956年的“美學大討論”和1980年前後的“美學熱”。前者是1949年到1966年之間難得的一場相對自由且較具學術性的討論,後者是苦難的日子即將過去、新時期晨光初露的消息之二。1956年的討論起源于對朱光潛資產階級美學思想的批判,繼而轉向美究竟是主觀還是客觀的爭論,從中形成了主觀論、客觀論、主客觀統一等當代中國的幾個主要美學派別。80年代的美學熱流承En年代的思路而來,仍然集中于對美的本質的討論,論者們幾乎都以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為根據,其客觀效果之一是擴散了青年馬克思有關人道主義和異化的思想。如果說50年代討論的目的是用中國式的馬克思主義佔領美學領域,那麼80年代的討論則潛在地包含著走出現代迷信、推動思想解放的意義。

應當承認,美學在當時的人文研究中風騷獨領,反映的是當代學術思想空間的逼仄和貧乏,以至于很多被視為異端的思想似乎只能借美學來曲折地表達。比如朱光潛1957年就明確地提到人性論。“當巴人因為一篇《淪入情》的小文被批得死去活來時,朱卻可以繼續在美學中講人性、人情。1979年,他發表《關于人性、人道主義、人情味和共同美感問題》徑直把人性稱為‘人類的自然本性’,它與階級性的關系是‘共性與特殊性或全體與部分的關系’。這在當時差不多是石破天驚之論。”而影響了中國思想達lO年之久的李澤厚,也是主要通過他的美學著述普及了他的“主體性實踐哲學”或“人類學本體論哲學”。也許可以說,從嚴格的學術進展而言,兩次美學討論中的大量論著並不具有相當的積累價值。它們在中國學術史上的地位和影響,除了普及了美學這個概念及一些美學觀念之外。主要還在于它承擔了美學之外的職能。所以,盡管今天的研究者和讀者已較少再去閱讀那時的著述,但美學在當代文化生活中的特殊功能仍然使它得以自慰。

也只能如此。兩次美學討論基本上是在封閉的環境中展開的,除馬恩列斯毛的經典著作及蘇聯的論著外,引導我們美學研究的是兩個年輕人的著作,50年代是27歲的車爾尼雪夫斯基寫的《生活與美學》,80年代是26歲的馬克思寫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這當然局限了當時談論的學術水準。不但其言說的方式是已為20世紀哲學主流摒棄的“本質主義”話語,而且對中外美學史、藝術史等基礎知識的掌握也相當貧乏,相當多的論著其實是如何注經之爭。美學討論中的空疏和抽象,當時即為有識之士所感覺。朱光潛後來說,在50年代的討論中,“我也逐漸看到美學在我國的落後狀況,參加美學論爭的人往往並沒有弄通馬克思主義,至于資料的貧乏,對哲學史、心理學、人類學和社會學之類與美學密切相關的科學,有時甚至缺乏常識,尤其令人驚訝”。作為對此現狀的矯正之一,美學界普遍強調對竅外美學史的介紹與研究。60年代初收獲了這方面的成果︰《古典文藝理論譯叢》、《外國文藝理論叢書》、《西方文論選》等編輯出版;包括亞里士多德《詩學》和康德《判斷力批判》在內的美學名著被澤成中文;伍蠡甫先生不但著手翻譯維勒克多卷本的《近代文學批評史》,還曾計劃與俞銘璜先生合譯吉爾伯特、庫恩的《美學史》;在遠離學術中心的河南安陽,張今大體完成了鮑桑葵《美學史》的翻譯;朱光潛和蔣孔陽等開始撰寫西方美學史論著。在“文革”耽誤之後,80年代不但舊事重提,正式出版了一些國外美學史論著,而且又提出了審美心理學學和藝術史方面的眾多具體論題。這些歷史性、經驗性、實證性的研究方式逐漸改變了美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翻翻現在的美學論著,已極少在美的本質問題上大費筆墨或大動干戈了。現在的問題也許是︰我們能否消化這些外來成果,在美學理論上有一個具有創造性、綜合性的成果。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