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國瓷之源:德清窯

探索中國瓷之源:德清窯
定價:960
NT $ 835
  • 作者:@朱建明 @編/著
  •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7356553
  • ISBN13:9787807356554
  • 裝訂:237頁 / 27 x 19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在中國古陶瓷研究會鄭州年會上進行了交流。此時德清已經發現原始瓷窯址4處,其中有兩周之際的火燒山窯址、防風山窯址,東周的岔路嶺窯址,戰國的馮家山窯址。東漢、三國的有青山塢、黃角山窯址,以及隋唐市元頭窯址等10余處。

朱建明,浙江省德清博物館研究員。1953年5月生於德清縣新市鎮,祖籍海寧黃灣。1983年參加文博工作,1985年在國家文物局揚州培訓中心古陶瓷班學習,1990至1992年在杭州大學歷史系文博專業證書班學習。26年來主要從事文物保護、考古發掘、地方史以及德清窯的調查與研究等工作。
 

目錄

題詞序言
題詞 浙江省文化廳副廳長 浙江文物局局長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副會長
西冷印社出版社社長 浙江省書法家協會理事
序言 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
浙江德清博物館館長
第一章 德清窯探索發現五十年
德清窯的發現與命名
德清古窯址考古調查新發現
德清原始瓷窯址考古發掘
2008.瓷之源—原始瓷與德清窯學術研討會
第二章 以德清為中心的浙北東苕溪流域商周窯區
德清的地理環境歷史沿革
德清商周原始瓷窯址群概述
商代水洞塢窯址
商代黃梅山窯址
商代老鼠山窯址
西周時期的原始瓷
兩周之際的火燒山窯址考古發掘
皇墳堆土墩墓出土的原始瓷
塔出土墩墓出土的原始瓷
東周時期苦竹塢窯址
東周時期跳板山窯址
戰國時期亭子橋窯址考古發掘
戰國窯址調查出土的原始瓷標本
梁山戰國墓出土的原始瓷
邱庄戰國墓出土的原始瓷
江蘇無錫鴻山越國貴族墓青瓷禮樂器的產地
探索中國青瓷起源
第三章 東漢以後的德清窯
東漢至三國時期青山塢黃角山窯址
德清博物館館藏的漢六朝時期瓷器
東晉時期小馬山窯址考古
東晉時期石馬斗窯址考古
東晉興寧二年墓出土的德清窯黑瓷
隋唐時期窯址調查
唐代乾山窯址考古
德清原始瓷窯址考古成果暨原始瓷精品展
2009.第二屆瓷之源學術研討會
附錄
《浙江德清原始瓷窯址調查》原載《考古》1989年第九期
《隋唐德清瓷窯址初探》原載《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三輯1990
《浙江德清漢代窯址調查》原載《中國古陶瓷研究論文集》1996
《浙江德清三合塔山土墩墓》原載《東南文化》2003年第三期
《浙江德清越文化史跡初探》原載《越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
《德清戰國原始瓷制作工藝》—無錫鴻山越國貴族墓原始瓷的產地
原載《中國古陶瓷研究》第十二輯2006
《浙北東苕溪流域的古代越國資業》—兼談早期越國都邑及青瓷起源
原載《南方文物》2009年第二期
 

—德清博物館館長 俞友良

德清縣(武康)置縣始子三國吳·黃武元年(公元222年),至今己有1700多年的歷史。據現有考古資料,早在距今七干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德清就有先人生息,並形咸聚落。馬家 文化、良渚文化在德清留下史前文明遺跡。古籍史料將德清的歷史追溯到夏代的古防風氏之國。唐五代號稱「一劍雙寒+四州」的吳越國王錢繆,為褒揚防風氏的功績,在重建防風祠而刻下留存至今的「封山靈德王廟記碑」,似乎見證著這一歷史的存在。

德清歷史悠久,燦爛的文明猶如滿天熠熠生輝的繁星不勝枚舉,瓷,便是其中異常璀璨奪目的一顆。一系列的考古發掘己證明,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陶瓷業曾是德清的主要手工業產品,制瓷工藝世代相傳和積累,德清窯久負盛名、影響廣泛。隨著近年來對德清窯考古發堝工作的進一步深入,伴隨著厚重滄桑腳步聲,德清窯棱角分明的臉龐在我們面前越來越清蜥起來。2006年故宮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德清縣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對火燒山窯址進行的搶救性發掘結果表明:火燒山窯址是目前己知的唯——處西周晚期至舂秋晚期的原始瓷窯址,也是目前已發掘的最早的純燒原始瓷的窯址,揭露了屬於龍窯的窯床遺跡,填補了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段空白。其後,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德清縣博物館,在德清縣經濟開發區龍勝村東山自然村的亭子橋,發掘了一處距今兩千多年的戰國時期窯址,發現了大量原始青瓷中的精品,從質地到釉色,可與東漢成熟青瓷相媲美。

2008年4月24日至25日,由故宮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德清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瓷之源」原始瓷與德清窯學術研討會在德清縣武康鎮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火燒山、亭子橋原始瓷窯址考古咸果,進行了周密的論證與研討,一致認為德清縣具有悠久的制瓷歷史,早在商周時期就是原始瓷器誕生地及中心產地,至戰國時期原始瓷燒造達到了當時最高的工藝水平,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火燒山、亭子橋原始瓷窯址正是這段輝煌歷史的重要見證。德清所在地的東苕溪流域在中國瓷器起源研究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譽之為「瓷之源」可謂實至名歸。2009年9月28日至30日,浙江·德清第二屆瓷之源學術研討會在德清縣召開,與會專家通過參觀展覽、聽取專題調查成果介紹、觀摩大量窯址調查與發掘出土標本,認為德清火燒山與亭子橋窯址的發掘,大批原始瓷窯址的調查發現,無疑是浙江越文化考古的又一重要收獲,更是中國瓷窯址考古的重大成果,對子中國瓷器發展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由陶而瓷的滇變,是無數次經驗累積而成的質變,火燒山上,亭子橋邊,我們依稀能夠看到,光潔的釉色之上,交相輝映著德清先民寫滿喜悅與自豪的笑臉;我們儂稀能夠聽到,清脆的瓷之聲中,回盪著德清先民追求夢想與開拓創新的心聲。「博觀而約取,厚積而清發」,德清博物館研究員朱建明的新作《探縈中國瓷之源德清睿》即將出版,這是他多年來對中國古陶瓷、德清窯不斷探索、發現、研究的結果。德清「瓷之源」的字里行間刻錄著他的許多辛勞與汗水,以及漫山遍野間的歷歷腳印。朱建明雖然沒有受到過文博專業的學歷教育,但是多次的專業培訓和年復一年的野外調查,不斷地學習、實踐是他基本的咸才之道,更重要的是他對文博事業和家鄉文化的熱愛與追求。在他從事文物工作的近三十年里,尤其是在他擔任縣文保所長的十多年中,在文物保護、文物普查、考古發掘、古建築維修、資料檔案等繁重的工作中勇於為先,在經濟建設的大潮中為保護文物當仁不讓。朱建明還勤於筆耕,在他發表的20余篇論文、調查報告中,內容涉及史前文化、古窯址考古、古建築、古墓葬、地方史研究等許多方面,他的靈感就是來源子不斷地調查、學習、實踐。浙江省文物局局長鮑賢倫在2005年朱建明編著的圖文集《武康石的建築與藝術·前言》中寫道:「朱建明總是忙忙碌碌的,風風火火的,忙碌的他還是從文獻中捕捉到了星星點點的武康石線索,並按照事物發展的邏輯關系,一頭尋找源頭的采石宕遺址,一頭遍訪流脈的武康石建築。幾年下來,默然的武康石,經過他的爬山涉水四方尋覓、反復考證細心梳理,終於點化成詩一般的武康石的故事,更是張揚了文博工作者上下求索的敬業精神。」送是對朱建明工作作風、執著敬業恰如其分的評價,這樣的評價,同樣是朱建明的新作《探索中國瓷之源德清窯》的真實寫照。

德清輝煌的歷史文化,還有許多等待我們去發現、發掘,去品味。德清文物工作美好的未未,值得我們去憧憬、去創造,今天的成就,就是明天的歷史。昨日,德清先民已為我們譜寫了波瀾壯闊的動人樂章,我也相信,通過德清一代一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斷努力,這些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會得到更妤的保護和利用、發揚光大,續寫出新的篇章┅┅。

俞友良
2007年7月7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