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何為:對大師與他們的作品的凝視

紀錄何為:對大師與他們的作品的凝視
定價:239
NT $ 208
  • 作者:左靖 董冰峰/主/編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2258677
  • ISBN13:9787802258679
  • 裝訂:184頁 / 24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於六位國際紀錄影像大師,他們分別來自具有獨特深厚的紀錄傳統的歐美與日本:懷斯曼、朗茲曼、弗蘭克•謝佛爾、皮特•里克提、小川紳介與土本典昭。他們各自以紀錄片的形式深度探討了不同主題,從社會歷史重大課題研究到對多種藝術表達個案的探索。從影像史乃至更廣闊的史學角度而言,他們的作品與他們的工作方式都從不同側面展現了紀錄的力量,並且具有在不同維度上提供了廣闊的延伸閱讀的可能。收入書中的文字內容多樣,包括作品評介、深度述評文章、大師訪談乃至其本人陳述,輔以大量圖片以豐富閱讀體驗。本書則力圖通過呈現及探討諸位大師其人其作、為紀錄影像研究提供一份有力文獻。
左靖,1970年11月生。藝術策展人和批評家。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藝術總監,《藝術與投資》、《當代藝術與投資》副總編。1990年代後期開始涉足當代藝術領域。2002年參與創辦中國第一個三年展——中國藝術三年展(現更名為南京三年展)。他曾擔任南京南視覺美術館的執行館長。作為藝術教育者,他在高校教授紀錄片和當代藝術課程;作為獨立影像的推廣者,他曾擔任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和中國紀錄片交流周的策展人。他曾經策划過很多當代藝術展覽,其中包括「未來考古學」第二屆中國藝術三年展、「趣味的共同體」、「詩意現實:對江南的再解讀」等等。近年來他還應邀在奧地利、西班牙的一些藝術中心和博物館策划展覽。
 

目錄

克羅德·朗茲曼
主要作品介紹
在復旦大學放映《浩劫》之後的談話
關於《浩劫》——張獻民采訪克羅德·朗茲曼
《浩劫》
作品年表
弗雷德里克·懷斯曼
主要作品介紹
我認識的懷斯曼和他的紀錄片
訪問弗雷德里克·懷斯曼
背景資料:「直接電影」
作品年表
小川紳介
主要作品介紹
小川制作所
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小川紳介:一個日本紀錄片制作人和一種紀錄精神的紀念
進一步和小川紳介進行思想交流
作品年表
本土典昭
主要作品介紹
「拍電影的外來者」土本典昭
土本典昭所生活的電影「水俁」的世界
土本典昭訪談
作品年表
弗蘭克·謝佛爾
主要作品介紹
有關弗蘭克·謝佛爾
音樂是最好的——我的紀錄片與音樂在一起
受苦的才能
時光之橋
飛翔的音樂
飛出牢籠
2008年,我的中國經驗
視野與偶然
來自工作坊參與者
作品年表
皮特·里克提
主要作品介紹
自我反省、世界觀察與詩意的反抗——坡特·里克提的隨筆式紀錄影像
康斯坦汀·沃爾夫與皮特·里克提訪談
與中國的青年紀錄片作者相遇——北京草場地工作站紀錄片工作坊
作品年表
 

任何藝術品的產生、發展都離不開其產生的大的環境和背景,即時代的烙印。在這個前提下,由於每個藝術家個體的特質不同、經歷不同、所處的社會地位不同,他們所創作的作品的風格也各自不同。這種基於相同的大的社會環境產生的不同風格的作品是很值得關注的,當代藝術亦是如此。
中國的當代藝術一路走來,也在時代的烙印下呈現出了萬千姿態。20世紀80年代,時間到了改革開放的初期,由於政治影響逐步向個人的獨特體驗、思考和審美趣味轉化,藝術也進入了思考期和轉型期。在這段時期里,中國大陸的藝術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一批年輕藝術家以悲壯的理想主義色彩從事藝術創作。盡管在一些人的眼中,他們的作品被視作洪水猛獸;盡管在大眾的審美情趣中,他們的作品因「特立獨行」而被嘲諷;盡管沒有像樣的藝術展覽;盡管沒有固定的藝術家集居區;盡管很多藝術家在技術上存在很多模仿的痕跡,但這一切都不能阻擋藝術家開始向獨立思考、獨立人格的道路過渡。
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一些中國當代藝術家參加西方的藝術展及西方畫廊,加之拍賣公司的介入,部分中國當代藝術品逐步被國際收藏機構及個人所收藏,少部分中國當代藝術家也成為拍賣界的寵兒,當代藝術由邊緣化的狀態慢慢變為主流。不管對方是出於何種目的,我們都必須承認中國當代藝術是在商業資本的牽引下進入西方社會視野的。
這個說法並不包含任何貶義,事實上,如果不是西方資本的介入,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肯定要比眼下弱,藝術市場的進程也肯定要比現在遲緩得多。資本力量帶來的影響力有時候要遠比學術力量所帶來的巨大得多,但任何資本背後都可能代表著種種難言之隱的利益、立場和文化背景上的差異,介入中國當代藝術的資本想必也不會例外。當這種資本力量單極地、一邊倒地集中在西方少數機構和藏家手中,很容易造成交往上的不對稱和不平等,至少難以保證衡量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標准不陷入某種單一的甚至偏見的評判中。正如我們所熟知的,中國當代藝術並不僅僅有那些被政治符號化了的作品,但是現實告訴我們,恰恰是那些只能代表中國藝術生態中某個局部的東西在西方社會大受歡迎並廣為傳播,以至於大名鼎鼎的英國薩奇畫廊在去年的新館開幕展上,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最新認識還是停留在「革命在繼續」的可笑認知上。
如果說西方之所以選擇中國當代藝術僅僅是出於獵奇,或者是只停留在資本投資的回報上,那未免顯得過於幼稚和天真。顯然,逐利是所有資本介入的重要因素和動力。選擇具有明顯中國政治符號特征的作品,一方面為西方社會提供了自以為是的解讀中國政治形態的工具,另一方面又作為中西方不同意識形態陣營對抗的籌碼,這毫無疑問會提高投資回報比重。但在我看來,掩蓋在這種資本運作下的包含著掌握制定藝術標准的話語權遠比純粹的資本逐利更為重要。在通常情況下,喪失話語權意味著逆來順受,意味著樂意或者不樂意都得接受某種標准——哪怕是不可思議的曲解和誤讀。當中國當代藝術淪落到只有被選擇的地步,對藝術家而言,失去的不僅僅是創作上的多種可能,更為關鍵的是一旦認同了這種選擇和被選擇的從屬關系,就等於在不知不覺中飼育了內心渴望被選擇的某種「奴性」——對於藝術家來說,沒有什麽事情比這個結果更為致命了。
自工業革命之後,西方歷來有著某種令人難以理喻的優越感,尤其是在文學藝術上,如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曾經驕傲地宣稱:「小說是歐洲的作品,是歐洲的發現,盡管這些發現是在不同的語言里進行的,但它屬於整個歐洲。」的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藝術也一樣,西方——特別是擁有悠久藝術傳統的歐洲,有太多的地方值得只有短暫歷史的中國當代藝術學習,但是這需要建立在平等交流的學術基礎之上,而不是局限在某些特定的指向性非常明確的狹窄地帶。
現在,中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崛起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與西方的當代藝術相比,中國的當代藝術至少要站在同台角逐的位置——現在該是到了展示自身力量、想象和獨特智慧的時候了,因此逐步建立自己的具有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藝術標准,確立和掌握話語權顯得尤為重要。這顯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個漫長的構建過程,「伊比利亞叢書」(藝術館和電影館)正在做的就是這個龐大而繁復的基礎學術工程的開端。
是時候了,現在!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