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風靡1000萬讀者 重印高達15次的暢銷人文經典
浪漫的科學傳奇,動人的生命之歌
最會說故事的神經科醫生,帶你感受大腦的驚人潛能
著名作家葉永烈 著名學者、神經科醫師王浩威、北大哲學系教授韓林合、北師大中文系教授吳岩、科學松鼠會創始人姬十三聯袂力薦

本書作者奧立佛‧薩克斯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醫學作家”,他的所有作品都風靡歐美,本書是其中最出色的一部。腦神經一旦出了問題,會不同程度影響心智。可是,與人們以為的不同,“精神病患”生活在自我的世界中,他們未必像人們以為的那麼可憐和孤單。

本書訴說了24個神經失序患者神奇的遭遇和經歷。他們中有人能通過意志成為自己想要的角色,而這種身份轉瞬之間便會消失不見;有人把自己的妻子當成帽子,要一把抓過頭上戴!有人感覺不到自己的身體,靈肉分離;有人完全不能和人交流,卻能與動物自如對話;還有人不會加減乘除,卻能直接用眼看到復雜算式的精確答案;有人連日常生活都難以自理,卻能自如地吟詠歌劇、揮毫作畫……

薩克斯醫生深入到這些心智上有偏差的患者的日常生活中,平靜、也平等地觀察他們,與之互動,記錄他們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這些奇特之人的狀況雖然各不相同,但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未必為我們所知的另一種遼遠的安寧。薩克斯醫生字里行間流露出溫柔與同理心,深深觸動人心,令人備感溫暖。而他種種有趣的思考及細膩的心思也不時流露,人文關懷躍然紙上,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奧利弗‧薩克斯(Oliver Sacks,1933年— ),經驗豐富的神經病學專家,具有詩人氣質的科學家,在醫學和文學領域均享有盛譽。他在牛津大學皇後學院取得醫學學位後,于1960年移居美國,在舊金山實習並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度過住院醫生時代後,于1965年加入紐約市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後來成為該院神經病學教授,同時就職于該院精神病治療中心和醫護工作中心。他擅長以紀實文學的形式,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將腦神經病人的臨床案例,寫成一個個深刻感人的故事,被書評家譽為本世紀難得一見的“神經文學家”,被《紐約時報》譽為“醫學桂冠詩人”。
 

目錄

序 姬十三
自序
失去左腦會怎樣
導言
第一章 錯把妻子當帽子
第二章 永遠十九歲的水手
第三章 靈肉分離的人
第四章 拼命把自己摔下床的人
第五章 六十歲才開始使用的雙手
第六章 神秘的幻影
第七章 傾斜二十度走路的老人
第八章 她的左邊不見了
第九章 听不懂你說什麼,但知道你在撒謊
激情過分燃燒
導言
第十章 百老匯的抽搐之王
第十一章 喚醒沉睡的愛欲
第十二章 永遠在說故事的人
第十三章 整個世界與她無關
第十四章 兩分鐘內,五十個人“附體”
時光不停倒流
導言
第十五章 昨日重現
第十六章 六十三歲的不良“少女”
第十七章 回到印度去
第十八章 那段擁有狗鼻的歲月
第十九章 被遺忘復又被記起的謀殺案
第二十章 能看到“上帝之城”的修女
心智簡單者的世界
導言
第二十一章 白痴布道者
第二十二章 腦子里裝了兩千出歌劇的人
第二十三章 完全不懂計算的數學奇才雙胞胎
第二十四章 自閉癥畫家
附錄 綜合參考文獻
 

帕斯卡爾認為︰“作者最後寫入書中的內容,其實應該放到開篇。”的確,我就是在撰寫、整理並編排了這些奇異的故事之後,才選定篇名和兩段引言的。現在,我該好好檢視自己的成果和目的了。

引言中的一語雙關以及兩者的對比,其實就是麥肯齊所說的醫生和自然學家的不同之處,這恰好與我的雙重身份吻合︰我覺得自己既是自然主義者,又是一名醫生,對疾病和人類懷有同樣的好奇心;也許,我可以大大方方地說,自己是個理論家兼劇作家,同時被科學與浪漫的情懷深深吸引著,也不斷在他人身上看到這兩點特質。不可否認,動物也會患病,但只有典型病癥的患者才會兼具科學與浪漫的特點,深陷其中的病人尤為突出。

我的工作和生活都與病人休戚相關,患者和他們的病情促使我不斷思考。若非生活在這種環境中,我可能不會想得這麼深刻。通過這些思考,我提出了和尼采同樣的疑問︰“說到疾病,我們不禁會問,沒有它們我們還活得下去嗎?”之後,我不斷思考這個問題背後的自然規律。我的病人給我拋出問題,而這些問題又常常讓我重新審視病人。于是,下面要講述的故事和展開的研究,便自然而然地化為一個又一個的疑問。

既然是作研究,如何又能講故事或談病例呢?希波克拉底提出病史的概念,認為疾病從發端到嚴重再到陷入危機,乃至最後恢復健康或不幸喪命,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因此,他引入了病歷,也就是對疾病的自然發展過程進行描述,“病理”一詞的原意恰如其分地表達了這種觀念。病史雖然也是自然史的一種形式,但它告訴我們的不是某個人的經歷、外貌,或他與疾病的抗爭史,它不涉及患者本身,就算提到患者時也總是一筆帶過(比如︰第二十一對染色體白化病女患者),同樣的話既可以形容人,也可以形容老鼠。如果想要把承受痛苦和折磨、與疾病抗爭的那個人稱為“主體”,我們必須援引故事來使病例的描寫更加生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既看到“病人”,又看到“病癥”,才能看到真實的人、患者與疾病的關系,以及和他們肉體的關系。

高層次的神經病學和心理學還包括了病人的基本狀況,患者的個性特征也對疾病產生影響,研究疾病與研究患者本人缺一不可。如何看待這類疾病,以及如何呈現它們、研究它們,的確需要新的學問,我們或可稱之為“自我身份的神經學”。因為它要面對的是掌管自我身份的神經基礎,是腦與心智最古老的問題。或許,基于某種需要,必須在生理和心理之間有所界定,加以分門別類,但是研究和故事卻自然而然關系到這兩方面,而且無法切割。當然,這既是我非常著迷的地方,也是整本書想表達的理念。敘述的方式可以把兩者的距離拉近,並把我們帶到身體機制與生命的交匯點,讓我們看清楚生理的變化是如何影響人的一生的。

作為一種傳統,富有人文色彩的醫學故事在19世紀達到頂峰,之後就逐漸衰落,隨後,客觀而冷靜的神經學逐漸興起。盧瑞亞寫道︰“19世紀偉大的神經病學家與精神病學家都有著很強的敘述能力,現在幾乎找不到這樣的人了……必須加以復興。”他最後的一些著作,譬如《記憶大師的心靈》、《破碎的人》都嘗試著找回這種失落的傳統。因此本書的每個病例也都力圖恢復以前的傳統,回歸到盧瑞亞所說的19世紀的敘述風格,回到第一位醫療史專家希波克拉底的傳統。也就是回到普遍性的和史前的傳統︰那時的病人總是把他們的故事告訴醫生。

經典的寓言故事總蘊涵著豐富的原型︰英雄、受害者、殉難者和勇士。神經病患者集這些人物的特征于一身—而我要講的故事,則遠不止這些。倘若沿用那些虛構的隱喻的術語,又如何為本書中諸如“永遠十九歲的水手”之類的奇異人士歸類呢?或許我們可以說,他們正在一個我們無從了解和認識的國度里長途跋涉,這就是我為何覺得他們的生活和經歷充滿傳奇色彩;為何使用奧斯勒的天方夜譚這一比喻來做引言;為何在談論病例時,迫切地想援引故事。科學和浪漫就在此熱情相擁,盧瑞亞把它叫做“浪漫的科學”。它們在事實與寓言中匯合了,這個交匯點便是此書中每位患者的生命特質,就像我在《覺醒》一書中提到的一樣。

這是怎樣的事實!這是怎樣的傳說!我們該用什麼與之媲美?目前可能還沒有任何現成的模式、比喻或神話來進行比較,難道新象征、新寓言即將來臨?

*

本書中的八篇文章曾經發表過︰《永遠十九歲的水手》、《六十歲才開始使用的雙手》、《完全不懂計算的數學奇才雙胞胎》、《自閉癥畫家》(刊登于《紐約書評》);《百老匯的抽搐之王》、《錯把妻子當帽子》、《昨日重現》(刊登于《倫敦書評》),其中《昨日重現》的簡寫版被稱為《音樂的耳朵》;《傾斜二十度走路的老人》(刊登于《科學》雜志)。《覺醒》中羅斯‧尺的原型取材于《六十三歲的不良“少女”》,那是我對于患者的最早描述,也是哈羅德、平特受啟發而寫成的《一種阿斯拉加》中德博拉的原型。(最早是以《左旋多巴引發的無盡鄉愁》之名,刊登在1970年春季的《柳葉刀》上。)關于“幻影”的四個故事,頭兩篇曾以《病室怪人》之名刊于《英國醫學期刊》。兩個短篇故事摘自曾經出版的圖書︰《拼命把自己摔下床的人》摘自《單腳站立》,《能看到“上帝之城”的修女》摘自《偏頭痛》。其余十二篇全是新作,未曾公開,皆于1984年秋冬完成。

我要特別向本書的編輯致謝。首先要對《紐約書評》的羅伯特‧西爾維斯和《倫敦書評》的瑪麗—凱‧維爾摩斯,紐約高峰出版社的凱特‧埃德加和吉姆‧希爾貝曼以及倫敦達科沃斯出版社的科恩‧海克拉夫特致以誠摯的謝意,他們都為本書的潤色做了很多工作。其次要感謝我的神經科同事詹姆斯‧博登‧馬丁醫生,我給他看了克里斯蒂娜和麥格雷戈的兩卷錄像帶,並且與他就《靈肉分離的人》和《傾斜二十度走路的老人》兩篇文章進行了深入探討;感謝邁克爾‧克雷默醫生,他是我在倫敦的前任領導,他描述了一個與《單腳站立》非常類似的例子,收錄在《拼命把自己摔下床的人》一文中;感謝唐納德‧麥克雷醫生,他那個視覺失認癥的精彩例子和我的病例不謀而合。我的文章寫完兩年之後,無意間發現了這個病例,就把它寫進了本書的後記。我也要向紐約的好友兼同事伊莎貝爾‧羅萍致謝,她與我一起討論了許多病例,並介紹我認識了克里斯蒂娜(《靈肉分離的人》的女主角)。而且羅萍與自閉癥畫家荷西很小就認識了,因此,我從羅萍那兒可以了解到很多荷西小時候的情況。

在這里,我更要對患者們慷慨無私的協助(有些例子是患者的親人提供的)表示感謝。他們知道自己雖然無法直接受益,還是允許我,甚至鼓勵我寫下他們的生命故事,希望別人通過學習和了解,或許有一天能夠治愈這些疾病。由于個人隱私和專業需要,本書中真實姓名與場景細節和《覺醒》一樣都經過修改,但我的初衷在于保留病人對于生活的基本情感。

最後,我要以超越感激的誠摯,將此書獻給我的良師。

奧利弗‧W.薩克斯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