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剪紙集成‧豫西卷(附贈光盤)

中國民間剪紙集成‧豫西卷(附贈光盤)
定價:4080
NT $ 3,550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中國民間剪紙集成叢書中的一本,本叢書的總主編為馮驥才。本書在大量搜集豫西地區民間剪紙的珍貴素材的基礎上,加以精心整理,設計編排。對展示豫西地區的風土人情和文化傳承具有很好的意義,對保護民間文化技藝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目錄

總序 正在消失的母親河 喬曉光
序言 紙和剪刀留住的歷史和記憶 夏艷群
◎概述
大河厚土
河洛神韻
源頭活水
理性之美
◎豫西剪紙的民俗內涵
“‘棚’壁生輝”喜團圓
洞房花燭彩花開
花門招展迎吉祥
方寸之間春常在
走馬燈上英雄多
剪龍繡鳳兩相依
鞋花精美靠剪樣
豫西剪紙在民俗中的應用
◎豫西剪紙精品
喜花
窗花
鞋花、兜肚花
枕頂花
現實題材剪紙
燈籠花
民俗信仰
燻樣、彈樣
◎豫西剪紙的工具與材料
主要工具和材料
輔助工具和材料
◎豫西剪紙的工藝流程
燻樣的工藝流程
彈樣的工藝流程
剪紙的工藝流程
刻紙的工藝流程
染彩剪紙的工藝流程
點彩剪紙的工藝流程
◎豫西剪紙藝人的傳承與流脈
代表縣剪紙村落分布圖
代表剪紙村落
代表剪紙藝人傳承譜系圖
代表縣各時期主要剪紙藝人名錄
代表縣各時期主要剪紙藝人小傳
◎豫西剪紙的傳播與銷售
◎豫西剪紙歌謠
◎豫西剪紙傳說與故事
◎附錄︰主要代表作品圖錄
◎後記
◎附︰豫西剪紙影像光盤
 

紙和剪刀留住的歷史和記憶 夏挽群

2006年2月,一個風雪彌漫的冬日,以著名民間美術學家倪寶誠為首的專家組一行踏上了豫西剪紙普查的“播火”之旅,在廣袤的鄉野里種植著搶救剪紙文化遺產的激情和希望。之後,經歷了兩個素(日者 shu),洛陽、三門峽兩市的上百名民間文化、攝影和電視工作者陸續加人到我們的隊伍中來,大家懷著對先民們數千年藝術創造的無限敬意,懷著這一代人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責任感,一步一步地丈量著蜿蜒曲折、布滿沙礫的山間小路,深人到靜謐的村落,用現代的手段,對剪紙——這種一度被大多數人忽略了的大眾藝術的人文背景、歷史演變、藝術作品、思想內容、工具材料、使用方式、民俗內涵、傳承人等進行全方位的、立體的、動態的記錄。他們走過的路程和訪問的人數沒有一個確切的統計,只知道最終形成了數十萬字的文字、數千幅各類圖片和十來個小時的影像資料。之後,編輯成這樣一本可以傳諸後世的圖書。他們想以此告慰世世代代創造和傳承剪紙藝術的前輩,並把此書所承載的大量歷史的、文化的、藝術的、民俗的信息告知我們的後代。

從將剪紙藝術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俗物”,到科學對待一份祖先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從少數專家的個人調查搜集,演化為一種國家、集體的文化行為,從中可以驚喜地看到我國經躋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文化理念的進步與提升,而這種進步與提升是民族民間文化的幸事。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語境中,在歐雨美風的侵襲下,全世界範圍內所出現的文化趨同化、西方化的態勢,引起了國人,尤其是一批文化學者的探刻的憂思。對子一個國家而言,對本民族文化的的尊重和保護,涉及到傳統文化的綿延賡續;診及到民族文化共識基礎的營建;涉及到民族精神、民族親和力和凝聚力的培育;涉及到在世界多元文化中中華文化的話語權的維護;涉及到國家歟實力與綜合國力的提升。所以,盡管我們的眼楮注視著“老舊”的事物,但我們的心底卻思慮著華夏民族未來文化的建設,因為我們始終確信︰未采的中國文化必定是構築在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上,只有如此,也才更具世界意義。

《中國民間剪紙集成》是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重要項目之一,馮驥才主席十分支持河南選取豫西剪紙單獨立卷的意見。馮驥才主席于2006年11月在河南參加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經驗交流會期間,看了我們初選的豫西剪紙作品照片後,用“震撼”一詞來描述他當時的感受。以馮先生淵博的學識、思辨的理念和兼及文學和美術的學者的才情,我們從他當時手舞足蹈的興奮中,看到了我們所從事工作的意義,也受到了極大的感染和鼓舞。

豫西地域,自古以來是一片催生文化的土地,中華民族早期文明的形成與河洛文化密不可分。河洛文化誕生子五岳之中岳嵩山腳下的豫西一帶,是以洛陽為中心的古代黃河與洛水交匯地區的物質與精神文化的總和,“河圖洛書”遠古神話在豫西婦孺皆知,豫西洛寧至今留下了“洛出書處”的人文景觀,使人對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滄桑歷史產生無限的遐想。

發端于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因20世紀20年代在豫西黃河南岸的澠池仰韶村首次被發現而得名,這一時期被人類學家稱之為仰韶時代。仰韶彩陶的出現不僅標志著豫西先民已從漁獵采擷式的生活轉向以農為本、氏族社會為主的農耕時代,而且出現了農業與手工業的初步分工。也就是從那時起,有了專業的制陶手工藝人,而彩陶上施繪的種種紋飾符號,更揭示出河洛地區先民民俗文化和早期思想觀念中的圖騰意識。仰韶彩陶紋飾,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史前文化中出現較早的國騰繪畫藝術。我們甚至可以這樣作結論︰仰韶彩陶是中國民間美術的發端之一,是豫西民俗剪紙的源頭,仰韶彩陶的出現掀開了中國工藝美術史的第一頁。從華夏文明的孕育、發展、繁榮看,河洛文化是以洛陽為中心的農耕社會早期的主流文化、國都文化。

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夏,就建都于豫西並活躍在豫西和晉茼一帶。從那時起沿襲數千年的農耕社會,直至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前才告結束。而以農立國的中華民族的農耕指茼,就是夏人創立的“夏歷二十四節氣”(俗稱“農歷”)。值得提出的是,史載夏王朝在豫西建都經營長達四百七十余年。夏代崇尚黑色,至今,豫西的陝縣、靈寶一帶仍保留著鉸黑色窗花、頂棚花的古俗。當地老人們說,黑色是正色,這正是河洛文明中夏文化習俗在豫西的文化基因和傳承脈絡。

春秋戰國時期,洛陽已發展成為中原文化的中心,形成“百家爭鳴”的學術開放局面,為中華民族構建了豐富的文化思想寶庫,有學者稱之為“中華民族第一次文藝復興的年代”。周禮,奠定了兩千多年來中華民族以“禮樂”修身、齊家、治國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孕育出中原民俗文化的廣泛性、包容性和規範性。所有這些,對中國的封建社會,乃至現代人的,思想文化、社會生活、宙美觀念、民風民俗,都產生著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我們之所以選擇豫西作為河南剪紙的一個代表性地域,還在于剪紙在這個地區民眾中的普遍性。在豫西的的廣大農村,還有洛陽和三門峽城區,剪紙是一種極其廣泛流行的民俗事象。尤其是在黃土 上的窯洞和地坑院里,不分男女老幼,人人皆能剪紙,個個會唱“剪歌”。他們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信仰,一剪一刀地融人門箋、窗花、喜花、頂棚花、牆圍花、鞋花、燈籠花、桌圍花,甚至巫術符箏、喪葬花里,用在裝飾、服飾、節慶、嫁娶、祭拜、祈福等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剪紙,已成為他們生命陶一個組成部分。

另外,是由于豫西一帶的剪紙藝術至今尚未受到現代商業的影響。當地老百姓至今仍在運用他們身邊的最簡易的材料和工具,運用豫西雋永質樸的審美觀念,運用民間傳統的象征、諧音、夸張、擬人等藝術手段,表達著芳動者樸奏的人生價值觀,即對祥和、團圓、平安、富裕、吉祥的基本追求,用剪紙直接服務于自己的生活,並以此為滿足。豫西剪紙經歷了千年歲月的消蝕,仍能保留住本土化的特色,證明了傳統文化的慣性和綿延持久的生命力。現在一些人常常使用“原生態”這樣的語匯,來證明某一事物的古遠。而我們則堅定地認為豫產民俗剪紙倒十分具有原生態的品質,是待保護和開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代勞動人民創造了剪紙藝術,人們用這種五彩繽紛的希冀和想象來作出他們對未知世界的樂觀解釋,抒發他們的豐富情感,把真善美展示給人看,把假惡丑撕碎給人看,寄托他們對幸福、尊嚴的追求,從中折射出我們的先輩——人類社會拓荒者的理想、情感、生活狀況、哲學理念、人文心態和道德標準。

豫西剪紙講述了農耕時代芳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不懈探索和犧牲的精神,或以“超人間”的幻想對生產、生活進行自己的閽釋,內涵豐富,充滿哲理,散發著民間文化、草根藝術的獨特韻味和芳香。而豫西剪紙在藝術上本質地帶有粗獷自然、質樸無華的地域印記,就像產生剪紙的母體——那滔滔不絕的黃河、洛水,那冷峻沉雄的中岳嵩山一樣。

我們正經歷著一個歷史的創造,一個新時代的起飛。我們將告別漫漫的農業文明,迎來先進的現代盛世。與運種新舊更替同時並存,而且永遠不會磨滅的,是五千年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持續不斷的文化精神。而這種文化精神具體承載形式中最具民族性、群眾性,最具生命力的是至今仍存活在山野鄉村的民閫文化。在我們的歷史上,傳統文化曾在某些階段被無知地荒唐地虐待過。而在今天,一個清醒、理性、蓬勃向上的民族,將一定會把自己祖先創造的文化繼承下來,並一定會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嶄新的中國現代文化。我們堅信︰若干年後,中國人不會因為祖先遺留下博大、輝煌的民間文化的沉淪與湮滅而發出沉重的嘆息,我們確信中華民族民間文化必將成為全人類的精神財富而永存于世。

我們用心編撰此書,以證明我們行動的開始。

2008年5月B日于鄭州
(本文作者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丈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