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循環︰生態方法論

超循環︰生態方法論
定價:252
NT $ 219
  • 作者:袁鼎生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030270762
  • ISBN13:9787030270764
  • 裝訂:平裝 / 550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基于哲學方法,籌謀學術戰略,標劃學術人生的超循壞;根據科學方法,營運學術方略,生發學科系統的超循環;遵循技術方法,施展學術策略,推進學術活動的超循環。三者環回圈升,形成方法生態系統。方法生態與學術生態同一,學術生態與研究對象的生態同一,研究對象的生態與所屬生境、環境的生態同一。在這種同一中,超循環的生態方法實現了與社會之道、自然之道的結合,跟思維之道、存在之道的同構,發展為網絡生態辯證法。


袁鼎生,1955年6月生,廣西全州縣人︰廣西民族大學副校長,文學院教授;廣西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雲南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導師;貴州省“候鳥型”專家,貴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1994年,山東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美學方向研究生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1990年以來共獲得16項省部級教學、科研成果獎;著書10部。主編著作11部,合作著書8部;發表論文l00余篇。生態美學方面的代表作有︰《生態視域中的比較美學》(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生態藝術哲學》(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生態美的系統生成》(文學評論2006年第2期)。
 

目錄


前言
第一編 學術戰略——學術人生的超循環
第一章 學術目標
第一節 學說的目標
第二節 學人的目標
第三節 學術目標的確立原則
第四節 學術目標的實現機制
第二章 學術素質
第一節 學術素質循環對生的結構
第二節 學術素質的整生規律
第三節 學術素質與生態辯證法
第三章 學術範式
第一節 學術範式的生態結構
第二節 生態範式
第三節 整生範式
第四章 學術路線
第一節 學術路線與學科構建的規律
第二節 學術發畏的辯證對生路線
第三節 學術路徑與學科超越
第二編 學術方略——學科系統的超循環
第五章 應用研究的螺旋生發
第一節 應用研究的價值
第二節 應用研究的規則
第二節 應用研究的規程
第六章 史論生態圈
第一節 史與論對生環升
第二節 美學史螺旋演進的範例
第三節 文學史立體環生的範型
第七章 理論生態圈
第一節 抽象化與具體化耦合環進
第二節 理論網絡立體旋升的機理
第三節 民族藝術生態學理論網絡立體環進的模型
第八章 比較研究的生態化圈升
第一節 比較學科的生態研冤
第二節 比較學科生態研究的發展
第三節 比較學科網絡研究的整生範式
第九章 元學科的引領性環進
第一節 元學科是學科學
第二節 元學科使所屬學科自覺自由發展
第三節 元生態人類學的範例
第十章 前沿學科生發圈
第一節 學科生態的耦合旋進
第二節 前沿學科圈與生境及環境的耦合環升
第三節 前沿學科的群落態圈升
第三編 學術策略——學術活動的超循環
第十一章 研究性學習
第一節 建構性學習
第二節 預測性學習
第三節 耦合性學習
第十二章 再造性欣賞
第一節 體悟文學本體的方法
第二節 文本與讀者的對生規程
第三節 文學欣賞再造規律的推廣
第十三章 生態性批評
第一節 生態批評的本體性規範
第二節 生態批評實驗
第三節 文學生態批評規律的普適性
第十四章 系統性寫作
第一節 寫作過程
第二節 修改過程
第三節 寫作策略
探尋新範式 生發元範疇(代後記)——袁鼎生教授訪談錄
參考文獻
 

在許多學者勤奮研究學術的時候,袁鼎生教授卻在研究“學術研究”本身。這部《超循環︰生態方法論》,為學術研究勾畫一條從基礎到頂峰的路線圖,為普通學人從學者到大師,構建了一個宏大的但卻是艱難而扎實的學者人生規劃。我們發現,在學術界沸沸沸揚揚打擊學術腐敗、呼喚學術真誠的時代,這部著作的出現何等及時,何等重要。

許多人熱衷于言說,但不知道他在言說什麼。許多人熱衷于寫書、出書,出很多很多的書,但不知道這些書的學術價值究竟何在。實際上有的書出版的時候就已經成為廢紙。然而憑借這些“等身”的廢紙,成就了為數不少的“專家”、“名家”甚或“大師”。而且,他們還在相關領域里享有至高無上的話語霸權,影響著或者說“引領著”學術研究和學術發展的方向。學術界有的時候看起來很熱鬧,但熱鬧之余回頭反芻卻令人傷感,沒有留下多少值得咀嚼的東西,沒有沉澱下多少能深刻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思想的砂石。浮躁和價值標準不明,是成就一些沒有什麼思想卻不斷言說著的人的兩大原因 一渾水好摸魚。袁鼎生教授的這部著作無疑是一副清醒劑,它告訴我們,怎樣做才是真正的學術研究,才是專家;怎樣做才是大師級的學術研究。它告訴我們,要經過怎樣的艱辛,具備怎樣的創造力,做出怎樣的貢獻,才能真正從—名普通學者走向大師。他給各種學術頭餃制定了標尺,有什麼成就戴什麼帽子。中國從20世紀後期到進人21世紀,一直在呼喚大師,這種呼喚實際是呼喚真才實學和富有創造力的、能影響世界的學術結晶,而不是碼出堆積如山的字。

當然,鼎生教授在思考和研究“學術研究”時,有他自己的經驗和觀察,有些地方,他還生動地描述了這些經驗與觀察。這當然也就形成了他一定的視界限制。他或許對專家大師的要求過高,或者對某些專家大師的描述不夠全面,有些屬于真正大師已具有或應具有的素質還沒有思謀到。但是,他畢竟提出了一個問題,誰是大師?誰來成就大師,誰來評斷大師,標準是什麼?他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有價值、有見地的意見。這些意見,總體上是合理的,能自成一說、有說服力的。這些意見不但對于高層學者指導研究生有重要價值和意義,對于規範學術風氣,引導學術方向,測評學術成就,評斷學術水平,都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我想,一個把做學問作為一種事業的人,一個正在或將要指導研究生的人,乃至一個領導某方面學術事業的領導人,都不妨讀讀這些意見。你可以不完全同意,但你一定會受益。你可以認為它有失周備,但不能不承認它確有創見,確實能對匡正學術風氣,推動學術發展,認清學術方向有明顯的助益。

袁鼎生教授對于學術研究的要求似乎太高了。按照他的意見,一個學者不但要對他所在的學術領域有深厚的學養,還要能從點到面,從中到西,從古到今,從基礎理論到學科發展史,都有精深的研究並提出成體系的創新思想。同時,他還要對理論的應用作出相應的闡釋和說明。而現實中有的學者不是這樣,他們只是對學科學術的一個局部作出一定研究,獲得了一種個性的領悟,並能侃侃而談地著書立說,仿佛也做起了名家,當起了大師。

我們還發現,在袁鼎生教授的著作中,有許多別人不大熟悉,但卻是他創造出來的學術概念。這些概念顯示了袁鼎生教授的學術個性和創新的大膽。比如“依生”“競生”“共生”“整生”,比如“質點”“質區”“質域”“質線”等等,就連“生態”這個概念,其內涵可能與別人使用的都不一樣。不熟悉的概念增加了信、患量,也增加了閱讀的困難,它使得我們不時得回過頭去重新理解這些概念。不過,既然西方有的哲學家能旁若無人地提出一些十分生僻的概念,讓我們中國的學者讀得暈乎乎的並以此為傲、引以為榮,如“在”“存在”“此在”“定在”等,我們中國的學者為什麼不能提出一些讓大家暫時感到陌生的學術概念。只要其表達的思想有價值並產生影響,它們就遲早會成為大家所熟知的常識性的概念。

鼎生教授這些年,在美學、文藝美學、旅游美學、生態美學等方面多有建樹,並指導了許多碩士、博士研究生,可謂成果豐碩,讓人欽佩。但我最欣賞的是他這部方法論的書。這是一位真誠學人的心聲,是一生學術生涯所感所思所謀所憤所敬所愛形成的結晶,是一部自我要求又要求于人的警世之作。也許這部書會開罪于某些人,但我相信,它不會開罪那些真正的學人,而只會開罪那些貌似學人的南郭先生。這又何妨?這對學術界有淨化之功。我相信,這將是一部可以傳之後世並產生深遠影響的書。

權當為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