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札記

音樂札記
定價:204
NT $ 177
  • 作者:李歐梵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020079954
  • ISBN13:9787020079957
  • 裝訂:平裝 / 323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新推出兩本新書之一,收錄了最新結集的李歐梵教授關于古典音樂的一批文章,共分四輯︰《我的莫扎特》、《發現肖斯達高維契》、《今天我也听馬勒》、《其他》,約60篇左右。李歐梵教授是有名的古典音樂“發燒友”,曾寫下大量相關評論。移居香港後,更被譽為“資深樂評人”。閱讀該書,如在生活與古典音樂之間暢游,充滿了奇思妙想,行文趣致幽默、意態悠然、天馬行空、不拘一格,是一本獻給所有聆听古典音樂自得其樂者的音樂之書。

听貝多芬可擺脫心神不安?听施特勞斯圓舞曲有助反省、沉思和松弛?听格什溫《藍色狂想曲》能消除郁悒心情?听帕格尼尼《A大調大提琴奏鳴曲》能增進胃腸蠕動作用?听德彪西(台 譯︰德布西)鋼琴協奏曲能夠催眠?听拉威爾《波萊羅》能令人精神振奮不眠不休?昕維瓦爾第《四季協奏曲‧春》能消除疲勞?听瓦格納《湯豪舍》序曲可讓人信心百倍?……

音樂就是日常生活。作者以此為信念瀟灑為文,在生活與古典音樂之間暢游,充滿了奇思妙想,行文趣致幽默、意態悠然、天馬行空、不拘一格,是一本獻給所有聆听古典音樂自得其樂者的音樂之書。


李歐梵,一九三九年生于河南,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哈佛大學博士。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學、印第安納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哈佛大學等,現為哈佛大學東亞系榮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鐵屋中的吶喊》、《上海摩登》、《西潮的彼岸》、《狐狸洞話語》等。
 

目錄

總序
交響
小序
我的莫扎特
听莫扎特的心路歷程
莫扎特音樂可以養生
《魔笛》狂想曲
陳酒愈醇——听莫扎特《費加羅的婚禮》
看賴聲川的《費加羅的婚禮》
伯姆的莫扎特
還我莫扎特
後期莫扎特
發現肖斯塔科維奇
莫扎特和肖斯塔科維奇——天堂對話錄
紀念節日——發現肖斯塔科維奇之一
我讀《見證》——發現肖斯塔科維奇之二
“什會主義現實主義”——發現肖斯塔科維奇之三
形式主義的渾沌?——發現肖斯塔科維奇之四
“反對形式主義的小天堂”——發現肖斯塔科維奇之五
革命也斷腸——發現肖斯塔科維奇之六
輕與重——發現肖斯塔科維奇之七
樂觀與悲觀——發現肖斯塔科維奇之八
向肖斯塔科維奇致敬——布里頓的三首大提琴組曲
今天我也听馬勒
今天我也听馬勒
馬勒的《復活》交響曲
碼勒的音樂盛宴
听馬勒,談“港樂”
馬勒的《第四交響曲》
生命的奉獻——談馬勒的《第五交響曲》
听《大地之歌》
壯觀的演出——听馬勒《第八交響曲》
馬勒的《第九交響曲》
音樂札記
小序︰聆听的樂趣
作曲家
貝多芬的晚期風格
紀念西貝柳斯
霍夫曼斯塔爾與《玫瑰騎士》
浪漫的余燼——悼念艾爾加
听格里格
葛利約夫的神奇音樂
郭文景的驚艷歌劇
斯克里亞賓的神秘音樂
勃拉姆斯晚年的鋼琴小品
美國樂壇新星的《震動吉他協奏曲》
指揮家
指揮家掠影
芝加哥時代的索爾蒂
紀念托斯卡尼尼
紀念卡拉揚——我的一些偏見
激情的魔力——紀念伯恩斯坦
談君特‧旺德
指揮家的魔術大師——漫談馬澤爾
和迪華特一席談
誰還記得杜拉第
艾森巴赫的馬勒
張弦執棒紐約愛樂技驚香港
拉特爾成竹在胸
漫談蒂爾森‧托馬斯
演奏家和演奏會
紀念羅斯托波維奇
紀念里希特——一位“謎”樣的鋼琴大師
天賦的抒情男高音——紀念帕瓦羅蒂
閑談五位女高音
誰是DIVA
听音樂會札記
《夢幻曲》的童年回憶
“敝帚”並不“自珍”——有復于戴天者
文學、電影、音樂
一流音樂家的互動
听柏林愛樂樂團
舊金山交響樂團
香港文化中心——不能听馬友友演奏巴赫
古風今詮
華人音樂家印象
我的天王歌星
海菲茲和列賓
我的唱碟入門經——為初听古典音樂的朋友而寫
邀游歐洲的音樂節和音樂景點
附錄︰我的音樂因緣與姻緣(李子玉)
 

我的寫作生活不算長,至少比學術生活短得多。自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赴美留學,在環境影響下用英文寫學術論文,不覺已有半個世紀,直到最近十年,才著力用中文寫作。所以我一直認為,我所有的中文作品都是習作。

有人把我的中文作品稱為“學者散文”,但沒有解釋,顧名思義,似乎指的是作為一個學者寫下來的隨意而松散的文章。然而散文其來有自,可以上溯至明末的小品文。在西方稱之為“essay”,法文叫作“essa1”(有嘗試之意),這兩個傳統不盡相同,我的文章都配不上,只能勉強稱之為“雜文”,但又缺乏魯迅式的匕首投槍的作風。我從不用尖酸毒辣的文字去批評世界或人物——這一點“魯迅風”我完全沒有學到,雖然自己確曾研究過魯迅。也許,對我而言,“生活”這個人文文本太豐富了,它是我用之不竭的靈感源泉,如果把前人的生活和時代加上去,更像一座寶山。我每讀一本前人的著作,不論中西,都覺得如在山下掘寶,越挖越興奮,越發感到高山仰止,靈光燦爛。個人最中意的小文都與這類讀書報告有關,如《狐狸洞書話況生活加讀書,人生的意義足夠了。

現在我的好友季進和黃育海、陳子善策劃將這些中文作品和中譯的學術著作,匯集成“作品系列”出版,作為送給我的七十歲生日禮物,我卻之不恭,只好笑納。這個作品系列不代表什麼寫作成績,只是一種生活和讀書的感受與潛思的記錄。這麼多年積少成多,竟然有將近二十卷之多,連我自己也感到詫異

除了某種紀念意義外,“作品系列”的面世,自有其公共的意義︰這些參差不齊的文章,都要再度呈現在讀者面前,成為一個文本的“整體”,有點太“重”了,似乎當年的“狐狸”變成一個大“刺蝟”。然而,我曾屢次提過,自己的文章絕對成不了系統,因為我的興趣太廣,在人文領域幾乎無所不包,也從來沒有為自己設立一個目標,豈能成為刺蝟式的思想大師?我愧不敢當,只能說,這個系列所代表的是一種積累,猶如重新發行的一套唱碟,希望價廉物美,消費者喜歡就好。

這個系列也代表了我日趨多元的興趣。回顧起來,嘈雜之中也自有脈絡可尋,總而言之,可以用文學、歷史、音樂、藝術、電影和建築這幾項人文科目來概括。我學的是歷史和文學,但興趣遍及其他各項,加起來看,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人文主義者。我最關心的問題,就是“現代性?文化的各種吊詭層面。我的時間範疇是近現代——特別是二十世紀,我游移的文化空間也遍及東西方。不知何故,近年來反而對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的歐洲文學和文化興趣日增。別人可以在文化上落葉歸根,我卻不自覺地飄零四海,其樂也融融,所以我也自認為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國際主義者,甚至把雙語寫作和閱讀作為一種常態。

這個系列中的各書出版次序可能不會以寫作先後為序,因此我必須略作交待。如果把學術著作和雜文寫作放在一起,很明顯地可以歸納出一個輪廊︰我是先從“五四”時期的浪漫精神出發,逐漸向不同的文化時空探索和投射。在中國現代文學方面,從“五四”走向一九三○年代,而魯迅研究則成為一個中介,他晚年住在上海,我也不覺對上海的都市文化產生興趣,甚至為了擺脫魯迅的“魔障”,故意去研究他最不喜歡的東西——十里洋場的摩登上海。我萬萬沒有想到,當年的一股“反動”和好奇,竟然使得拙作《上海摩登》一度成為上海懷舊浪潮的標志之一,這更激發了我對“現代性”的批判和反思。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