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小說理論名家研究

中國古代小說理論名家研究
定價:216
NT $ 188
  • 作者:馮仲平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63393412
  • ISBN13:9787563393411
  • 裝訂:平裝 / 255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小說理論名家研究》是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馮仲平教授與他的六位研究生的合著。全書通過具體個案的深入探索,描述了每位名家的理論體系,呈現了小說評點輝煌時期的概貌。第一章從解讀方式、美學突破和歷史作用等層面揭示了李贄小說理論的重要價值︰第二章從文本特性、創作規律、人物性格與結構原則等層面梳理了金聖嘆小說評點的理論內涵;第三章從結構形態、具體方法與美學特點等層面建構了毛氏父子敘事結構理論的系統框架︰第四章從小說觀念、批評動力、典型性格及藝術欣賞等層面描述了張竹坡小說評點的內容構成;第五章在確定馮鎮巒小說評點的歷史坐標、挖掘其理論內涵與文化價值的基礎上,重點探討了追憶批評的特征與價值;第六章從文本特征、文法結構、視角藝術和敘事意象等層面探討了但明倫小說評點的理論成就;第七章從陌生化、反諷手法與召喚結構等層面入手,揭示了脂硯齋《紅樓夢》評點的美學意旨;第八章則抓住觀念突破、理論形態與傳播理念等核心元素,揭示了梁啟超小說理論的價值和意義。全書系統深入,重點突出,方法靈活,頓多新見。


馮仲平,文學博士,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 李化來,文學碩士,山東渮澤學院講師。 車瑞,山東大學2007級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
 

目錄

緒言
第一章 李贄《水滸傳》評點的現代闡釋
引言
第一節 李贄的小說解讀方式——誤讀
一、發憤著書
二、忠義在水滸
三、大力大賢之人
第二節 李贄小說理論的藝術創新和美學突破
一、藝術創新
二、美學突破
第三節 李贄小說理論的歷史作用與當代意義
一、歷史作用
二、當代意義
結語
參考文獻
第二章 金聖嘆《水滸傳》評點的理論價值
引言
第一節 “因文生事”與文本虛幻特性的深層奠基
一、史書“以文運事”與小說重構歷史
二、《水滸傳》“因文生事”與小說的本質特性
三、小說勝似《史記》與藝術的精神超越
第二節 “因緣生法”與創作根本規律的深刻揭示
一、“因緣生法”是情節構造的邏輯依據
二、“格物”、“忠恕”是創作的標準與尺度
三、“親動心”與“設身處地”是創作的成功秘訣
第三節 “一心所運”與性格理論的深入聚焦
一、人物性格是小說藝術價值內容的主要構成
二、人物形象個性化是性格元素的合理配置
三、“一心所運”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不二法門
第四節 法度“精嚴”是小說結構的根本原則
一、“句法”、“字法”是文法的表層結構
二、“章法”是小說情節的連綴方法
三、“部法”是小說的宏觀結構藝術
結語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毛氏父子《三國演義》評點的敘事結構藝術
引言
第一節 結構之相
一、結構釋義
二、結構之相
第二節 結構之法
一、敘事時空
二、敘事筆法
第三節 結構之美
一、和諧之美
二、曲折之美
三、對偶之美
四、變幻之美
結語
參考文獻
第四章 張竹坡《金瓶梅》評點的理論系統
引言
第一節 現實主義小說觀
一、《金瓶梅》是一部《史記》
二、非淫書i@
三、影射、實錄與小說
第二節 創作與批評動力論
一、泄憤說
二、懲戒說
三、批評動力
第三節 藝術與現實關系論
一、“入世最深”、“一心所通”與“現身”說法
二、小說、生活與“冷熱金針”
三、“假捏”、“幻造”與藝術真實
第四節 人物性格典型論
一、性格與情理
二、性格系統觀
三、性格與環境
四、情節與章
第五節 小說藝術欣賞論
一、審美整體觀
二、審美傾向論
三、審美趣味
四、審美快感論
結語
參考文獻
第五章 馮鎮巒《聊齋志異》評點的追憶批評
第六章 但明倫《聊齋志異》評點的敘事理論
第七章 脂硯齋《紅樓夢》評點的現代闡釋
第八章 梁啟超小說理論價值探究
後記
 

中國傳統文論的構成形態是集理論、評論、創作三位一體。文論本分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二者,一是對具體文學對象的分析、研究、評價,稱文學評論,一是對理論問題的探討與論證,稱文學理論。西方文論,評論歸評論,理論歸理論,二者之間的界線較為明晰,而中國傳統文論則不同。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認為,西洋文論“偏于文學裁判及批評理論”,而中國傳統文論不“偏于文學裁判及批評理論”,而是“偏于文學理論”,“對于文學理論則比較熱烈”。但很多人又認為情況不是如此,他們認為傳統文論確是五光十色,但卻不那麼純粹或專門。所謂不純粹,是說傳統文論提出文學問題時,理性色彩並不濃厚,理論不怎麼像理論,就美學而言,他們認為西方美學偏于理論形態,具有分析性和系統性,而中國美學則偏于經驗形態,大多是隨感式的、印象式的、即興式的,帶有直觀性和經驗性。如朱立元《走自己的路》說︰“中國古代文論偏重于直覺、頓悟和對感性體驗的描述,這是學界比較一致的看法。”(載《文學評論》,2000年第3期)西方人更是如此看待中國傳統文論,鮑桑葵《美學史》說︰“許多讀者也許會抱怨本書幾乎完全沒有直接提到東方藝術,不論是古代世界的東方藝木也好,還是近代中國和日本的東方藝術也好……因為就我所知,這種意識還沒有達到上升為思辨理論的地步。”他又說︰“中國和日本的藝術之所以同進步種族的生活相隔絕,之所以沒有關于美的思辨理論,肯定同莫里斯先生所提出的這種藝術的非結構性有必然的基本聯系。”既不偏重于裁判、評論,又不偏重于思辨、理論,于是人們提出傳統文論的形態特點是評論與理論的融合,如張伯偉《中國詩學研究》說起中國古代文論的特點之一︰“中國古代文論,很少作抽象的純理論的說明。批評家總是將理論批評貫徹于實際批評之中的。指導創作實踐,總結創作經驗,糾正不良文風,是古代文論著作所擔負的主要任務。”他在評論與理論之外又加上創作,評論、理論和創作是傳統文論的三大構成要素,其實際情況確實如此。批評家提出一種理論,並不對它作抽象的純理性的說明,而是把它貫徹于實際的作品評論、作家評論之中;實際的評論也不單單是裁判式的判斷,而是為了指導創作,糾正不良文風,同時也是為了提高創作水平,于是,在裁判式的判斷中,提出仍屬于理論性質的幾條原則來。如就兩漢文論來說,基本理論原則是文學服從于政治、教化,批評對象是作品的題材內容,通過批評方法的運用要弄清作品說了些什麼,以政治生活印證作品或以作品印證政治生活,其目的就是對作品作出政治教化的評判,並期望通過批評活動來確定文學創作的方向,即文學服從于政治生活的理論要求,而創作又反過來印證其理論要求,符合其評論標準。

從文本形式上說,我國古代又出現了能夠將評論、理論、創作融為一體的文學批評,最早有以詩論詩,還有以賦論賦,以詞論詞,以曲論曲以及以詩詞論書、論畫、論印等,又有諸如詩話、詞話者,總之,是以文學作品的文本形式評論文學作品,評論中又展現著某種理論內涵。宋以後有小說評點這種形式的文學批評,也就是這樣的將評論、理論、創作融為一體的文學批評;這樣的三位一體又體現在出版的書籍印行上,批評家把自己的讀書心得批在所讀的作品中,而出版商在書籍印行中,把小說和評點即文學作品與批評合在一起呈現給讀者,則是一種更為廣泛的文化傳播和文化普及行為。

張潮《虞初新志‧凡例》談到了這種評點式的文學批評的適志性︰“觸目賞心,漫附數言于篇末;揮毫拍案,忽加贅語于幅余。或評其事而慷慨激昂,或賞其文而咨嗟唱嘆。敢謂發明,聊抒興趣,既自怡悅,願共討論。”《論語‧陽貨》記載孔子提倡讀詩,所謂“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于是他提出“小子何莫學夫詩”的建議。這是孔子的生活情趣,他提倡一種適性的生活,不僅道德修養要好,還要有情趣修養,所謂“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道家則將生活審美化與詩意化,去除功利之心,回歸天地自然,其適性的最高境界是返璞歸真。儒道二家哲學的適志性,成為古代批評家以適志態度來從事文學批評事業的哲學基礎,這就使他們把文學批評事業當作賞心樂事,創造出許多賞心悅目的文學批評著作來。小說評點就是這種賞心悅目的文學批評的佼佼者。

仲平先生從南寧送來書稿《中國古代小說理論名家研究》,書稿中所論小說理論名家,大都是以評點形式實施其小說批評的,于是寫下了上面這些關于小說評點的感想。仲平先生做學問的特點,一是以文藝學出身的理論功底從事古代文學研究,那他研究理論、批評、創作三位一體的傳統文論,自然更得心應手;二是他擅長組織研究生一起做研究,書稿中的好幾個章節,就是他指導的研究生所做,而仲平先生自己所做的“金聖嘆《水滸》評點”、“張竹坡《金瓶梅》評點”,自然就有一種示範意味。我從事研究生教育的管理工作多年,自己也指導有碩士研究生,無論從小範圍還是從大範圍講,都覺得仲平先生這種研究生指導方式很好,很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其一,注重言傳身教,導師是怎麼做的,學生盡可以之為榜樣;當然,如果另有發明,那就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了。其二,我們總是說學科發展要培育一種學術傳統,學術傳統或為內在的,或為外在的,導師與學生一起從事某一共同領域的研究,這樣做來雖然只可說是在培育一種外在的學術傳統,但可以促進對內在學術傳統的形成。其三是導師與學生一起從事某一共同領域的研究,這些研究又是可分可合的,可聚可散的,獨立來說,是學生的碩士論文,聚合而言,則是某種科研集體的合作成果,而最終以集體成果的方式推向社會,在社會上產生影響。僅就提攜年輕人而言,就功莫大焉!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