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雷·卡視唱系列教程(1A分冊)

法國雷·卡視唱系列教程(1A分冊)
定價:228
NT $ 198
 

內容簡介

《法國雷·卡視唱系列教程》是一部由10冊34分冊組成的套書,從出版至今,印刷數量已超過一千萬冊,這還不包括在俄羅斯以及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的贗版。《法國雷·卡視唱系列教程》被《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評介為在視唱練耳學科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視唱練耳教程之一。從其出版印刷的數量可見其傳播、應用之廣泛。

本冊為1A分冊。
 

通過編輯,不僅對於《法國雷·卡視唱系列教程》和雷蒙恩音樂出版公司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同時也對視唱練耳及其教學有些新的思考和感悟。

在付梓之時,撰寫本文下一以「視唱教程的鴻篇巨著」(2OO5年5月版《新編雷·卡法國視唱教程》序)為基礎,並做了適當修改和調整,是以為序。

一、關於視唱練耳以及唱名法

「視唱練耳」一詞源於法國和意大利,其法語為:Solfege;意大利語為:Solfeggio;德語為:Solmisiren。在英語國家,除了通行的法語和意大利語外,相對應的英文為:Sight-singing and Ear-training,意為「視唱和練耳」,兩個詞匯可分可合,這恐怕是最接近我們中國現行的視唱練耳概念了。

在法國,Solfege一語用於訓練聽覺和音樂素質的教學。在意大利,Solfeggio一語則泛指歌唱家不論是用元音還是用音名唱的練聲曲(vocalise)。C.P.E.巴赫在他的《鋼琴演奏藝術》(1765年)一書中月此語指稱短小的鍵盤樂曲。法國重視聽覺能力的培養;意大利強調歌唱技術技巧。由此可見,各國視唱練耳雖然側重點不同,但都是以培養和發展聽覺能力和演唱技巧為目的。

視唱練耳,在初期主要是涉及音階、音程及旋律的演唱練習;並雖采用各種不同的唱名法訓練和發展音樂家演唱(演奏)技術技巧與耳朵聽辨能力。從現有資料來看,較早明確提出這個問題的是意大利人托西(P。F。Tosi,1723年)。他強調年輕的音樂家要注重音階的演唱練習。與此同時,德國人阿格利考拉(J。F。Agri∞la,1757年),擴展了視唱練耳的含義。他解釋道:意大利語的視唱練耳(Solfeggi)和德語視唱練耳(Solmisiren)的意義相同。

實際上,早在17世紀,視唱練耳(Solfeggio)這個音樂術語的含義就已經擴展到幫助年輕的學生發展嗓音的靈敏性和演唱裝飾音的藝術,如「華麗歌曲」(Florid song),其中包括那些由意大利歌唱大師寫作的無詞聲樂練習曲——常常用於二、三聲部的模仿式復調音樂。這種練習曲是純復調的,它的產生與當時盛行的一種被稱之為Ricerccre的模仿式復調聲樂體裁相關。

18世紀以來,法國和意大利出版了許多視唱練耳教科書,這種練習只用「啊」、「咿」等五個元音演唱,麗不用音名演唱,因而,其正名為「練聲曲」(vocalise),歷史上有許多作曲家,如福雷、杜卡斯、拉威爾等,都寫有這種練聲曲。

法國與意大利視唱練耳教科書的首次出版發行是在同一時期,它們都出現在巴黎。第一部重要的視唱練耳教科書是一個名為Sol feges d』Italie avec la basse chif free的選集,其中包括萊奧、杜蘭特、斯卡拉蒂、哈斯、波爾伯特和其他人的音樂作品例子(由P.Levesque和LBeche編輯),於1772年出版,並且後來又出版了三個不同的版本,同時也能夠見到多種復制的版本;還有另外一些早期的視唱練耳教科書,如傑羅拉莫·克菜森蒂尼的Raccolta di esercizi per il canto solfeggi di esercizi vari(1810年)和羅西尼的Gorgheggie solfeg-gi per soprano(1827年);最重要的視唱練耳教科書是擴展至三卷本的Solfege des solfeges,由唐豪蓁、雷豪恩和拉維格納克編輯(1910—1911),其課程編排周密詳細。

真正將視唱練耳作為一門課程納人音樂學院的教學體系,還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事。1795年,法國巴黎音樂學院首先將視唱練耳(solfege)作為基礎課程。其後,意大利等國相繼開始在音樂學校進行較為系統的教學和研究。19世紀,視唱練耳在巴黎音樂學院獲得進一步的發展,進人更為系統、更為規范、更為成熟的狀態。現今視唱練耳課程中的「聽寫」,就是法國音樂理論家、作曲家、巴黎音樂學院的和聲教授亞歷山德羅·讓·阿爾伯特·拉維格納克於1882年提出的。其時,「視唱練耳」的技術技能已成為音樂家必備之本。法國的視唱練耳傳統為其他國家發展起來的大量不同胸教授基本音樂技術技能妁方法提供了一個框架,其中如威西、欣德米特、柯達伊和維拉·羅勃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大量采用各種語言出版印刷的視唱練耳練習手冊或多或少都受到法國的視唱練耳(Solfege)和意大利的視唱練耳(solfeggio)的影響。

談起視唱練耳,就不能不提到唱名法問題。唱名法(Solmizotiom),在中世紀陶理論與實踐中,主要是涉及音級、音階以及相關的名稱問題。大約在10OO年前後,法國理論家、教師圭多·達雷佐創立了用音節標志六聲音階各音的唱名法(Guido d』Arezzo,約997—1050,一位本篤會僧侶,因曾負責意大利阿雷佐地區的唱詩班學校而得「達雷佐」之名)。他采用《施洗約翰贊美詩》每一行的第一個音節唱上行六聲音階的每一個音級,其拉丁文贊美詩為:

Utqueant laxis
Resonare fibris
Miragestorum
Famuli tuorum
Solver polluti
Labii reatum

他將這首贊美詩每一行的第一個音節Ut(do),Re,Mi,Fa,Sol,La作為六個獨立的唱名。之所以選用這首贊美詩,是因為其中每一行的(音樂中的曲調)第一個音分別為C、D、E、F、G、A,以此作為音階的音名和歌唱所用的唱名,並將其用於所有的(硬、自然、軟)六聲音階。其中,硬音階為:G-A-B-C-D-E;自然音階為:C-D-E-F-G-A;軟音階為:F-G-A-bB-C-D。他們都從吮開始逐級上行到La,從而構成音名和唱名體系,這個體系就稱之為唱名法。當歌唱需要從一種六聲音階轉換到另一種六聲音階時,唱名隨之改變,稱之為變名唱名法,即我們現在所稱的「首調唱名法」。他所創立的音符名郗鞋法圖和意大利沿用至今,同時,也是19世紀「首調唱名法」的基礎。

現代意義的唱名法指的是用(各種)口昌名唱出一個個音符發出音階各音之間的音程,以及各音與主音之間的音程關系,並且通過一系列音名發音訓練耳朵辨別能力。一般來說,有「首調唱名法」和「固定唱名法」兩種唱名法體系。

「首調唱名法」(Tonic Sol-Fa),也稱作「可動的do」(Mouable doh)。其特點是,無論是什麽調的音階,自然大調音階的主音永遠讀作do(doh),自然小調的主音則永遠讀作La(Lah),這種唱名法注重的是調式主音的主導性以及調式中其他各級音對主音的不同傾向性,即強調音與音之間的關系,不強調絕對音高。英國的首調唱名法體系,為19世紀40年代約翰·柯爾文所創立,也被英美文化的國家所廣泛采用。

「固定唱名法」(Solfege),亦稱「固定的do」(Fixed doh),其特點是每一個音級的名稱是固定的,不因調性的變化而變化。譬如,C永遠讀作do(ut)無論何種調式與調性。這種唱名法注重固定音高,即每一個音的固定音高絕對不變,音樂音之間的關系產生於固定音高之中。法國、意大利等岳家采用固定唱名法。

實際上,還有一種唱名法,即元音唱名法,其特點是采用況、揚等元音代替音名來演唱,它是在前兩種唱名法訓練的基礎上,或者為了演唱方便,或者在高級階段時加以使用,如練聲曲。

如何精確地處理能夠反映變化音音高方法的專題論文多如牛毛。對於唱名法的優劣一直爭論不休,尤其在教學以及研究過程中,某一時期「爭論」甚至已經與其本身的問題一樣棘手。不同的唱名法,尤其是在采用固定唱名法與采用首調唱名法的學校之間,在20世紀,直至今日,仍然是論戰的焦點之一。

論戰歸論戰,在教學與實踐中,一種唱名法之所以能夠產生而且存在,就已說明這種唱名法有著內在的科學依據和實用價值,而且,隨着時代的發展,各種唱名法都在各自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完善,業已形成爭奇斗艷的局面。畢竟唱名法不是音樂本身,而只是人們為了更好地學習音樂、表現音樂而創造的方法或工具。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