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與生活

禪與生活
定價:240
NT $ 209
 

內容簡介

本書是從享譽世界的日本學術巨擘、禪學大師鈴木大拙所著文集中精選而成。在鈴木大師生花妙筆下,把一般人望而卻步的“談禪”,變成人人可解的生活體驗。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無一不含禪機。現代西方存在主義固然也強調具體生活,但存在主義者所得到的是生活的苦悶,而禪家所體驗的則是禪悟的喜悅。要拯救現代文化的危機,使現代人不迷失自己而回到真正人之生活的讀者,不可不看禪學大師鈴木大拙的《禪與生活》。


鈴木大拙(1870-1966),日本佛教學者,日本現代著名的禪學思想家,曾師從臨濟宗圓覺寺派宗演學禪。他本人因介紹東方的禪學和文化而聞名于西方的人文學界,比之同時代的其他日本佛教學者更具有世界性,所以在日本被譽為“世界的禪者”。主要著作有《禪的研究》《禪的諸問題》《禪思想史研究》《中國古代哲學史》《佛教與基督教》等。
 

目錄

譯者序
上篇 禪與生活
 第一章 禪的意義
 第二章 禪與一般佛教
 第三章 禪的歷史
 第四章 悟
 第五章 禪的實際開導方法
 第六章 無理性的理性——公案的運用
 第七章 禪的無心說
 第八章 自然在禪學中所佔的地位
 第九章 存在主義、實用主義與禪
下篇 禪學隨筆
 第一章 佛教中的禪宗
 第二章 禪佛教
 第三章 禪體驗的解釋
 第四章 佛教哲學中的理性與直觀
 第五章 問答
 第六章 禪的自然觀
 

大多數人一听到“談禪說道”,總以為這是非常抽象的,其實,禪是非常具體的,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經驗,無一不是禪機,所以禪不能離開生活,離開生活便沒有禪。只要我們看一看禪的起源,便知道上面所說的話不虛F。

相傳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說法,他手中拿著一朵花,面對大家,一語不發。這時大家面面相覷,唯有摩訶迦葉發出會心的微笑。于是釋迦牟尼便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槊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禪就在拈花微笑之間誕生了。這段傳說頗富于浪漫色彩,也許不是真實的,但不論真實與否,其表現禪的起源方式,卻把握了禪的根本精神。

迦葉之後,禪在印度傳了二十七代。到了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便東來中國。達摩來中國後,成為中國禪宗的初祖,六傳至六祖慧能大師,便展開了中國禪宗的蓬勃氣象。禪在中國之所以能夠發揚光大,乃由于中國人所具有的實踐精神。



禪在本質上是一種見性功夫,是掙脫桎梏走向自由之道。它使我們啜飲生命的泉源,因而使有限的人類從這個世界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我們生命中本身具有一切使人類獲得幸福的活力,只是由于我們的迷妄,才使這種活力受到阻礙而得不到適當表現的機會。禪的目的就是突破迷妄,使我們隱藏的活力得以自由地展開,使我fi〕內心一切創造的動力得以自由地發揮。迷雲消失之後,我們便可以看到自己的本性了,也就是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了,現在,我們便認識生命的意義,便知道生命不是盲目的斗爭,雖然我們並不確切知道生命的根本目的是什麼,然而其中卻有某些東西使我們在生活過程中感到無限的幸福。

佛家認定生命是痛苦的,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只要生命是一種斗爭,是有限和無限,肉體和精神之間的斗爭,就一定是痛苦的,但是為什麼有許多斗爭呢?那是由于人的理智作用。理智使人起分別心,分別心一起,便產生二法對待。人為了解決生命中許多矛盾對立的問題,便產生語言文字等符號,因而從事概念分析,可是概念分析並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徒然加深了二法對待,更加抓不住本來面目了。所以禪要超越名言概念,去捕捉事實的本來面目,禪認為在事實與我們自己之間並沒有任何中間物,一切有限和無限,肉體和精神之間的斗爭,都是理智的虛構物。當我們感到饑餓時,便吃東西,當我們感到疲倦時,便去休息,這又哪來有限無限之別呢?只有當理智介人生活中而扼殺生命時,我們才中止生活而以為自己缺乏什麼東西。其實,我們本來具備,本來自由自在,有限和無限之間自開始就不必有任何斗爭,我們竭心追求的平和,根本不曾片刻離開過我們。蘇東坡有一首詩︰

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來無一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詩中所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青原惟信禪師說︰“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既參禪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可是禪悟之後真能得個休息處時,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了。”所表示的也是這個意思。所以,禪家便有所謂︰

教外別傳,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神家不訴諸名言知識,只直接訴諸親身體驗的事實,而親身體驗是生活。有一次,一個和尚問睦州︰“我們每天要穿衣吃飯,如何能避免這些呢?”睦州回答說︰“穿衣吃飯。”這和尚便說︰“我不懂你的意思。”睦州又回答說︰“如果你不懂我的意思,就請穿衣吃飯吧。”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