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奪者

掠奪者
定價:198
NT $ 172
 

內容簡介

《掠奪者》是福克納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小說描寫了主人公盧修斯的冒險經歷,展現了主人公面對生活窘境與困惑時的不懈努力並最終成功實現自我。

這部小說輕松幽默,情節引人入勝,同時寓意深遠,它再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展示了作家杰出的藝術才能。
 

一九六二年六月四日,也就是在他逝世前一個月零二天,威廉‧福克納出版了他最後一部,也是他的第十九部長篇小說︰《掠奪者》。這部小說輕松幽默,情節引人入勝,同時寓意深遠,它再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展示了作家杰出的藝術才能。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福克納能看到自己的最後一部小說順利出版。從他出版第一部詩集《大理石牧神》(1924年)、第一部長篇《軍餉》(1926年)和第一部約克納帕塔法小說《沙多里斯》(1929年)以來,三十多年過去了。在這三十多年中,他在他故鄉那片“郵票般大小的土地上”默默耕耘,為人類的文學殿堂奉獻了一部又一部飲譽世界的藝術瑰寶。他創作的約克納帕塔法系列小說不僅追溯了美國南方的變遷史,而且深刻探索了當今西方世界的歷史性變革和處在這種變革中的西方人的精神危機。為了準確表現他眼中那個傳統價值觀念處于解體中的世界,他窮畢生精力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實驗小說形式和寫作手法,取得了不朽的成就。他為此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了世界級的文化名人。

但他仍然是一個勤奮的作家。在他的朋友們相繼去世,他知道自己時日不多的時候,他一邊安排後事,一邊不顧自己體弱多病,繼續刻苦創作。特別令人欽佩的是,與許多文學家相反,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對世界和人類的認識加深,他對作家的使命和人類的未來愈加具有信心。就在海明威自殺前不久,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里,他又開始寫一部溫馨而且充滿希望的小說。

其實這部小說在他心中已醞釀很久了。早在一九四。年五月,他在給出版社的一封長信中講,他想寫一部關于一個“十二或十三歲的普通男孩”的成長、“有點像《哈克貝里‧芬歷險記》”那樣的書。他還在信中簡略地談到小說的情節和主題思想︰那個小孩同一個白人、一個黑人和一個妓女一起偷了一匹跑馬,在躲避警察的幾個星期里,行程上千里,經歷了不少的事,他因此“學到了勇敢、榮譽、慷慨、自豪和同情”並“成長為一個人,一個好人”。然而當他終于動手寫這部小說時,已是二十一年後的事了。小說先取名為《盜馬賊︰往事的回憶》(The Horse Stealers︰A Reminiscence)。一九六一年七月初,他已寫出三章。八月二日,他在信中告訴出版社,寫作“很順利,已完成大約三分之一”,他還為書的封面寫了一段意味深長的廣告詞︰“一個極為重要的信息……它無可質疑地將成為西方世界自由意志和私有企業的《聖經》。”

他的確寫得很順利,到八月二十一日,就完成了全書的打字稿,也就是說,在不到3個星期的時間內,他寫出了全書的三分之二。對于一個體弱多病的老人來說,這是很了不起的。他在九月十九日的信中通知他的編輯朋友,書的名字改為The Reivers(《掠奪者》),但副標題仍然是“往事的回憶”。他後來對人解釋說,reivel是蘇格蘭高地(福克納認為蘇格蘭是他的祖籍)的一個古字,是robber(即劫掠者、盜賊)的意思。小說出版後,得到了讀者和評論界的好評,被評選為當月最優秀的書(the book of the month)。對此,老作家“甚感欣慰”。

雖然這部小說最初的醞釀和實際創作之間相隔二十一年,而且故事情節也有很大變動,但小說的主題和基本構思卻沒有變。它仍然是一部關于一個小孩成長的、“有點像《哈克貝里‧芬歷險記》”那樣的小說,它的主要人物仍然是一個小孩,一個成年白人(身上帶有四分之一的印第安血統)和一個機智精明的黑人。不過被偷的不僅是一匹馬,而且還有一部汽車,這也是作者為什麼把書名從《盜馬賊》改為《掠奪者》的原因。

正如小說的副標題所表明的,書中的故事是對“往事的回憶”。往事的回憶者是盧修斯‧普利斯特,他在一九六一年向孫子講述他童年時代的事情。他講的故事由他孫子記錄下來,所以小說的第一句話是“祖父講述道”。他講的故事發生在一九。五年,他當時11歲。

五十六年前,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剛剛來到杰弗生(福克納虛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的縣城)這個還沉浸在對過去時代的回憶中的南方小鎮。盧修斯的祖父是杰弗生的銀行家,他是鎮上第一個買汽車的人。坐汽車兜風或旅行成了那時最富刺激性的誘惑。當祖父和家里人有一天到外地去參加盧修斯的外祖父的葬禮時,盧修斯同他祖父的司機布恩‧霍根貝克,一個帶有印第安血統的自人,偷著把汽車開到孟菲斯去。在路上,他們發現黑人耐德躲在車里,只好也帶他一道去。到了孟菲斯,他們住進瑞芭小姐開的妓院,因為布恩來此地的真正目的就是來找一個叫科麗的姑娘。然而,他們剛安頓下來,耐德已用汽車去換了一匹同樣是偷來的跑馬。耐德是想用這匹馬去參加馬賽,贏一筆錢,而且還要贏回汽車。後來經過各種艱難曲折,他們終于如願以償。贏得了馬賽,也贏回了汽車。離家4天之後,他們回到了杰弗生。科麗和布恩結了婚,生下一個男孩,取名為盧修斯。當然故事里最重要的是,盧修斯經歷了生活中的種種善與惡,在精神和道德上成熟起來。

盧修斯能在幾天之內獲得精神上的飛躍,迅速成長起來,是因為他直接投身到生活中,接受了生活的挑戰,經歷並經受住了生活中所固有的善與惡的沖突。’福克納歷來認為,一個人要在精神上和道德上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就必須面對現實,必須投身于生活。他前期作品中的白亞德‧沙多里斯(《沙多里斯》,1929)、昆丁‧康普生(《喧嘩與騷動》,1929)、賀拉斯‧本波(《沙多里斯》和《聖殿》,1931)、希陶爾(《八月之光》,1932)、艾克‧麥卡斯林(《去吧,摩西》,1942)等主要人物之所以感到那麼空虛和絕望,之所以在生活中失敗乃至毀滅,歸根結底就是因為這些理想主義者逃避現實,逃避生活。他們不敢也不能在現實中生活。他們要麼生活在過去,要麼生活在荒野,要麼生活在他們自己虛構的幻覺之中。嚴格地說,他們從未真實地生活過,從未成為一個希望並努力去掌握自己的前途和命運的真正的人。

盧修斯則不同。他同布恩、耐德一道離家出走後,接觸了真實的生活,看到了世界的本來面目,認識到人性中的善與惡。在那幾天的冒險經歷中,他既體會到人們的善良、正直、相互同情、幫助和關心,同時也看到了貪婪、狡詐、卑鄙和墮落。他們剛出杰弗生不久就被一個利用路上的泥坑賺錢的人狠敲了一筆。在孟菲斯,一個警官為了達到自己的卑鄙目的而擅用職權,而一個叫奧蒂斯的小孩竟然為了收費而讓人從牆板洞往里偷看自己的姑姑(即科麗小姐)賣淫。但重要的是,盧修斯沒有因為接觸到這些罪孽而墮落,也沒有因為自己從小所受到的傳統教育而像昆丁等人那樣逃避現實。相反,他正是在真實的生活中,特別是在與惡的沖突中成長起來。

由于生活中不可能沒有惡,所以沒有惡的生活並非真正的生活。同樣,沒有經歷過惡的考驗的德行也並非真正的德行。《掠奪者》正是通過盧修斯的成長過程來表現這一點。已是老爺爺的盧修斯五十六年後對自己的孫兒評價自己早年的這段經歷時說︰很遺憾德行不像——也許不能像——非德行那樣照管自己。或許是德行無能為力︰對那些畢生奉獻給德行的人德行提供的回報只是冷冰冰而又無聲無臭的德行︰相比之下罪惡與玩樂的回報豐富多彩更不用說那時刻警惕經久不衰無所不在的技能——那令人難以置信絕無僅有的發明與想象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即使是蹣跚學步的稚兒也能被堅穩地引上錦繡之路。(p.43)也就是說,德行不能自動成為德行,它必須經過惡的考驗,而且只有經過惡的考驗的德行才能真正成為人生道路上的引導。福克納的這種觀點同彌爾頓的看法完全一樣。彌爾頓在談到惡的“磨練使我們純潔時”說︰“我們不能贊頌逃避現實躲藏不出的美德,它沒有實行過也沒有生命,從而不敢出擊和面對自己的敵手。”這樣的“美德”自然並非真正的美德,它“將腐爛在臭水潭里”。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