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為羅蘭‧巴爾特在法蘭西學院1977—1978學年年度研究班課程的講義。

羅蘭‧巴爾特去世前在法蘭西學院講授了三年“文學符號學”講座,“中性”是第二學年的課程主題。在這部遲至2002年才發表的講稿里,巴爾特秉承其在就職演講中預告的創新精神,把“中性”這個語法概念延伸到哲學、意識形態、社會行為、性觀念等不同領域,即一切能夠破除或避開以二分法為標志的聚合關系的思想和行為。

巴爾特解構了 “中性”的23種正面和負面的表征或“閃現”,並廣征博引老子、古希臘哲人、盧梭、波德萊爾、托爾斯泰、本雅明、紀德、尼采等人的思想,從而揭示了非沖突性的“中性”對于西方倫理學、哲學、政治學和語言學話語中的習常觀念所具有的豐富意義。


羅蘭‧巴爾特,法國著名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家與文化評論家。其一生經歷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媒體文化評論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學期(1962—1976),以及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文學思想界前後輝映,並被公認為蒙田以來法國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目錄

法文版前言
1978年2月18日
開場白
篇中篇
善意
疲憊
1978年2月25日
疲憊(續)
沉默
優雅
1978年3月4日
補充之一
優雅(續)
睡眠
斷言
1978年3月11日
補充之二
色彩
形容詞
1978年3月18日
補充之三
中性諸相
憤怒
1978年3月25日
補充之四
中性的積極方面
觀念域
1978年4月1日
補充之五
意識
1978年4月29日
回答
1978年5月6日
禮儀
沖突
補充
波動
1978年5月13日
補充之六
引退
1978年5月20日
傲慢
全景
1978年5月27日
補充之七
全景(續)
契機
無為
1978年6月3日
無為(續)
雌雄同體
附錄
強度
休假
畏懼
本課概述
課目︰中性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附論
 

羅蘭‧巴爾特(1915—1980)是已故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法國當代著名文學思想家和理論家,結構主義運動主要代表者之一,並被學界公認為法國文學符號學和法國新批評的創始人。其一生經歷可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媒體文化評論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學期(1962—1976)以及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期(1976—1980)。作者故世後留下了5卷本全集約6000頁和3卷本講演錄近千頁。這7000頁的文稿,表現出了作者在文學、文化研究和人文科學諸領域內的卓越藝術品鑒力和理論想象力,因此可當之無愧為當代西方影響最大的文學思想家之一。時至今日,在西方人文學內最稱活躍的文學理論及批評領域,巴爾特的學術影響力仍然是其他文學批評家和理論家難以企及的。

1980年春,當代法國兩位文學理論大師羅蘭‧巴爾特和保羅‧薩特于三周之內相繼謝世,標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乃至西方兩大文學思潮——結構主義和存在主義的終結。4月中旬薩特出殯時,數萬人隨棺送行,場面壯觀;而3月下旬巴爾特在居住地Urt小墓園下葬時,僅有百十位朋友學生送別(包括格雷馬斯和福科)。兩人都是福樓拜的熱愛者和研究者,而彼此的文學實踐方式非常不同,最後是薩特得以安息在巴黎著名的Montparnasse墓地內福樓拜墓穴附近。薩特是雅俗共賞的社會名流,巴爾特則僅能享譽學界。

1976年,巴爾特以其欠缺研究生資歷的背景(據說20世紀50年代末列維一斯特勞斯還曾否定過巴爾特參加研究生論文計劃的資格),在福科推薦下,得以破格進入最高學府法蘭西學院。1977年1月,挽臂隨其步入就職講演大廳的是他的母親。8個月後,與其廝守一生的母親故世,巴爾特頓失精神依持。在一次傷不致死的車禍後,1980年,時當盛年的巴爾特,競“自願”隨母而去,留下了有關其死前真實心跡和其未了(小說)寫作遺願之謎。去世前兩個月,他剛完成其最後一部講演稿文本《小說的準備》,這也是他交付法蘭西學院及留給世人的最後一部作品。而他的第一本書《寫作的零度》,則是他結束6年療養院讀書生活後,對飽受第二次世界大戰屈辱的法國文壇所做的第一次“個人文學立場宣言”。這份文學宣言書是直接針對他所景仰的薩特同時期發表的另一份文學宣言書《什麼是文學?》的。結果,30年間,沒有進入過作為法國智慧資歷象征的“高等師範學院”的巴爾特,卻逐漸在文學學術思想界取代了薩特的影響力,後者不僅曾為“高師”哲學系高材生,並且日後成為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屈一指的哲學家。如今,薩特的社會知名度仍然遠遠大于巴爾特,而後者的學術思想遺產的理論價值則明顯超過了前者。不過應當說,兩人說為20世紀文學思想留下了一份巨大的精神遺產。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