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克拉考爾通過分析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的德國影片,檢視了從1918年至1933年的德國歷史,借以展現“一戰”後德國人的心理圖景。在二十年代的德國影片中,他追蹤到一些反復出現的視覺和敘事母題,認為這些母題暴露了德國人對混亂的恐懼和對秩序的渴望,以致他們甘願臣服于威權統治。克拉考爾在書中開闢了探查電影美學、一個民族(魏瑪時期德國人)的普遍心理狀況以及同時期社會、政治現實之間關聯的新領域,並提出一項驚人的(時至今日仍有爭議的)主張︰作為通俗藝術的電影為人們洞察一個民族的無意識動機和幻想提供了可能。


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Siegfried Kracauer,1889—1966),著名批評家、社會學家和電影理論家。生于德國,早年為《法蘭克福報》記者和時事評論員,因持續撰文對納粹進行批評,1933年被迫流亡巴黎,後于1941年輾轉到達紐約,成為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特聘研究員,隨後又在多個研究所從事社會學研究。他的寫作涉及小說、文論、社會調查、電影理論和哲學研究等多個領域。代表作有《雇員們》、《大眾裝飾》、《從卡里加利到希特勒》、《電影的理論》(中譯本譯為《電影的本性》)等。
 

目錄

重讀克拉考爾
前言
引言
一 早期(1895—1918)
1.和平與戰爭
2.先兆
3.UFA的創立
二 戰後時期(1918—1924)
4.自由的沖擊
5.卡里加利
6.暴君的隊列
7.宿命
8.無聲的混亂
9.性命攸關的兩難
10.從反叛到屈服
三 穩定時期(1924—1929)
11.衰落
12.冰凍的地面
13.妓女和少年
14.新寫實主義
15.蒙太奇
16.簡短的起床號
四 前希特勒時期(1930—1933)
17.歌曲和幻覺
18.凶手在我們中間
19.膽怯的異端
20.為了更好的世界
21.民族史詩
增補 宣傳和納粹戰爭片
作者的話
1.納粹的考慮和措施
2.電影手法
3.萬十字的世界
4.銀幕劇作法
5.與現實的沖突
結構分析
附錄 影評(1924—1939)
德文版編者後記
參考文獻
補充參考文獻
2004年英文版導讀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片名索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