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玉:海派玉雕大師陳申樂

樂玉:海派玉雕大師陳申樂
定價:480
NT $ 418
  • 作者:馬立群
  •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 出版日期:2010-07-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42632973
  • ISBN13:9787542632975
  • 裝訂:148頁 / 23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記錄了海派玉雕大師陳申樂的時代影像

彰顯了玉石文化與生俱來的厚重和內斂

只是一個好玩的人對個我生命的理解,對現實世界的領悟,對生活中所有最美的和最丑的事物的見識。而這個人喜歡玉,喜歡親手去雕琢一塊美玉,喜歡把玩將一快玉石從原石狀態轉變為完美玉器的全部過程,那實際上就是在把玩自己的人生了。這不是一本玉雕藝術的書,也不是做玉雕工藝的書,更不是玉雕學術流派的書。只是一個普通人和一塊不普通的玉石之間,幾十年來分分合合,纏綿糾葛的書,是陳申樂的書。
 

目錄

前言 「樂者,心之動也」——也說陳申樂
第一章 樂玉——風
璞玉不琢隔山聽妙語
藝痴者技必良
痴狂高歌的青春時代
無間游走之痛並快樂
天有大美而不言
驀然回首燈火闌珊
第二章 樂玉——雅
關於「玉」
關於「玉色」
關於爐瓶器皿
沉水裊殘煙——玉爐
石香爐的傳說
徐瀉賞涓涓——玉瓶
碎玉瓶的傳說
側倒莫辭空——玉尊
酒仙劉伶的故事
翻香疊勝——玉鼎
楚王問鼎
冰心一片——玉壺
懸壺濟世
把酒問月——玉杯
傳奇「一捧雪」
賞愛君與予——文玩
士人古玩
禪心入大乘——如意
如意金箍棒
第三章 樂玉——頌
愛玉——抒情的慢板
賞玉——如歌的行板
雕玉——激情的快板
玩玉——詼諧的小快板
樂玉——寧靜的行板
後記 霧里看花花非花
 

今年「中國·南陽第八屆玉雕節暨國際玉文化博覽會」上,俞偉理跟我介紹陳申樂,說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海派玉雕大師。可是,站在我面前的這個體魄健壯、剃平頂頭,眼光炯炯有神的中年男子,彬彬有禮,身旁還停著一輛吉普越野車,怎麽瞧都體察不到玉雕藝術大師通常所具有的那種沉穩、內斂,他倒像是在賽場起跑線上蓄勢待發的運動員,身上散發一種似乎隨時都可以讓自己彈飛出去的爆發力。這種認識上的強烈反差,後來便產生了想進一步打探的興趣。

先說說中國玉雕。上個世紀它在許多人心目中還屬於很不起眼的工藝,不登藝術大雅之堂,21世紀一下子就紅火起來,一大批刻畫得惟妙惟肖、有強大震撼力的玉雕藝術精品,猶如雨後春筍,在全國范圍內涌現,真讓人刮目相看。於是,很多人都來呵護,都來欣賞了,玉雕作品很快走進千百萬戶人家,甚至很多人不惜出巨資,競相收藏高檔器件。中國傳統書畫、陳設瓷器就從來沒像玉器這樣擁有千百萬受眾,也沒出現過如此火熱的場景,這真是「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官粉黛無顏色」。究其原因,那應該是大師們用日漸稀缺的珍貴玉材,以靈巧的藝術形象,生動反映了人們喜聞樂見的人物、山子、佛像菩薩、瑞獸和吉祥物象,美輪美奐的作品由此給人們帶來很多的喜悅和遐想。不過,我又一直在想:玉雕大師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幾乎年年評選一批,為什麽到今天才綻開出那麽多令人鼓舞的創作成果?所以,我不看重人家有沒有「工藝美術大師」或「玉雕藝術大師」頭餃,而是追尋著玉雕藝術家孜孜不倦、一往無前奔向藝術天堂的那種靈氣和激情。

對陳申樂之所以感興趣,也因為我覺得在他身上似乎有這種激情。

南陽回來以後的日子,參觀陳中樂創辦的「樂玉坊」,欣賞他創作的作品,感受到有一種震撼正撲面而來,在那里我體會到了真正的藝術從總體上去感受,應該都是動態的。藝術家們將這種動態歸納為「節奏感」,我以為還是講「動態」更恰當;因為動態更可以體現活力,動態更能反映生命的躍動。因為,藝術欣賞的主體——人本身就是一種生命力,從本質上講,人不喜歡沒活力的東西。你去觀賞陳申樂的爐瓶,無論仿青銅器,還是仿紫砂壺,都散布著這種躍動。比如那只被人津津樂道的象瓶,它使人聯想到殷商時代有一個先民正提著它去參加酒宴的場景。中國奴隸社會中晚期器皿上的這種神秘、飛動的紋飾線條,體現一種野趣、一種豁達。瓶肩上還有兩只巨象,附首帖耳,只顯示頭部,象牙誇張地彎成了弧度,像是刻意要讓人將提壺的繩條穿越過去。這樣,整個瓶的造型、雕象,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正在敘述迷幻的神話故事。英國的懷特海說:「偉大的藝術就是處理環境,使它為靈魂(人)創造生動的價值。」這只象瓶的魅力正在於此。對陳申樂來說,藝術也許就正是用以建立這種幻象和觸發激情的行為。

其實,每個藝術家的藝術行為都不一樣。我接觸過在蘇州的工藝美術家楊曦,蘇州的園林風光浸透了楊曦,他的玉雕於是充滿靈氣,件件作品精巧出挑,讓人真正體味江南山水的寧靜、恬美,意外享受那種溫婉的神韻。有著「中國水晶雕創作第一人」聲譽的仵應汶,是從一個非常敦厚、充滿愛心的家庭走出來的藝術家。他覺得愛是最美好的,想把這種大愛表達出來。於是,入大學深造,無數次走進寺院,感受佛門的「慈悲為懷」。在以後的日子里,他找到水晶,就一直用水晶、用自己純凈的心靈來塑造佛菩薩悲憫天下的藝術形象。他把天上關於愛的教誨和美好請回人間,以至於那些酷愛藝術的人瞻仰他創作的佛像,很快領悟自己有很多世俗雜念,要想在作品前留影也最終放棄了。因為這時他們已經意識到自己不配與佛一起合影。陳申樂走的又是一條路,他從院校畢業後,竟先闖入服裝設計領域,大干了一番。他是第一個搞個人時裝設計發布會,又率先在全國巡回演出的「弄潮兒」。陳申樂有自己的心得:服裝設計本來就要美化生活、映襯人體美的,但服裝本身沒有生命;讓它直接穿在人身上,它動起來了,才把人體的曲線美、人的文化素養和氣質生動反映出來。由此他終於悟出和抓到藝術最本質的東西。當他後來折回玉雕創作崗位,就一以貫之,堅持用「動景」來體現自己藝術創作的價值,這真叫「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也正由於有干服裝設計這段「插曲」,陳申樂的玉雕創作才有了更多的魅力,在這條路上越走越寬敞;他走進作品的生動精彩,他走進了春天般的燦爛。

陳申樂創作個性有點「不安分」,用正規的概念說,他會經常冒出創作的沖動。有一天他對我說:「海派玉雕的根本特征到底是什麽呢?海納百川。海之所以納百川,是因為海的水位低。人也一樣,低調一點,就會像海一樣把川流引入懷抱。」因此,這個陳申樂從外表上看,總那麽彬彬有禮。他為了創作好的爐瓶,經常往宜興跑,研究人家的紫砂壺。結果研究出人家的優點,也挑出人家的「毛病」,於是又「不安分」了,回來後就搞出他那人見人愛的玉壺。

上海玉雕圈里有不少人稱贊他為「海派爐瓶傳承第一人」,說看到陳申樂的爐瓶,就像看到當年劉紀松、周壽海的作品一樣。如果完全一樣,那就不是傳承,而是抄襲了。其實,據我所知,當年這些海派爐瓶玉雕的前輩都有一手絕活——料盡其用、跳色巧作、變廢為寶。因為做爐瓶,既講究玉料質地的純凈,又很費料,要做好它,真得「絞盡腦汁」,完全憑智慧、憑手藝。20世紀60年代,劉紀松創作翡翠「飛龍爐」,初具規模時,發現器件身上出現翠色的綠團。這時,若按原設計的雛型繼續做下去,那商品位的綠頭就廢了,而保留它又將損害器皿完美形象。劉紀松反復琢磨,竟將綠頭雕成飛龍嘴里噴出的水珠。真是「畫龍點楮」。有一塊翡翠鑽芯殼,在別人看來一文不值,到劉紀松手中,結果變成玲瓏剔透的「怪獸盒」。這些前輩們留給我們的傳統是什麽呢?是藝術家的睿智,再加上他們所擁有的精妙絕倫的手藝。陳申樂夢寐以求、腳踏實地努力的也正是怎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

上海崇明島有位子承父業的候烏守護者,非常厭惡濫捕濫殺。每年春秋,當地球上南來北往的飛烏棲息於此,覓食、調整自己的體能,他竟能從群鳥嘰嘰啾啾的聲音里,聽出它們想要什麽,想干什麽。他把哨子含在嘴里,能吹出十多種飛烏所熟悉的聲調,告訴鳥兒該怎麽做,召喚鳥兒憩留、飲水、嘬食。又一聲長哨,又指點候鳥飛向它們理想的歸宿地域。

陳申樂面對千姿百態的玉石,似乎也有類似的才能。他認為玉石的形、色、紋理是它們所特有的「語言」,暗示人們該怎麽操作。他全神貫注解讀這種「語言」時,很興奮。接下去,就夜以繼曰、廢寢忘食,打開創作的天窗,刻意要讓玉石上的色澤、肌理,都像時裝隊的模特,盡情表演。陳申樂說,這也許就構成他整個「樂玉」的過程。否則,不經意中就暴殄天物。經歷這個過程,那一個個爐瓶,那一件件人物、瑞獸把件,甚至玉山子,都會精彩紛呈地亮相在世人面前。

從南陽回來,俞偉理一直在采訪他,說要寫一本書。她告訴我從「紡專」同事那兒聽到的一則傳聞,講當年外經貿部一位領導來上海了解干部梯隊建設情況。在一天與陳申樂打網球時,暗暗從側面考察。陳申樂打球,一招一式坦盪磊落,處理得非常干凈,從不使詐,憑真本領比賽,倒是他看北京來的這位同行年紀比自己大,就擊球、回球都指向對方還能發招的地方。一場球打完,那位領導對組織部門談印象,「這小伙子坦誠,與人為善,沒狡詐之意、欺人之心,培養下去是個人才。」不料後來陳申樂自己棄商又回到玉雕上去了。我跟俞偉理說,那也許僅僅是傳聞。即便可以當真,也是一個人命運使然。陳申樂畢竟是搞藝術的,他喜歡這一行。藝術創作的道路從來都不平坦,不過正如你所說,在他前面,一輪粲然的太陽正冉冉升起。

我認識陳申樂的時間不長,因為都喜歡玉,就很快說到一起。《禮記·樂記》有句話:「樂者,心之動也。聲者,樂之象也。」在講藝術。「樂之象」,通俗地講就是「心之動」的結果,指藝術作品。陳申樂談「樂玉」,我期待他創作出的作品更多更加美好。

庚寅年端午節,寫於滬西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