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國際法領域在短期間內即確定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將可持續發展簡明定義為“滿足當代的需要,且不危及後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發展”。該定義綜合考慮了代際公平以及地球產能和自然資源有限的事實。

本書是海牙國際法學院課程選集。本書的內容包括三個方面首先,回顧可持續發展概念的起源,闡明其涵義,並評價其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其次,闡述在追求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法律原則;最後,評價在里約、約翰內斯堡和世界首腦會議文件的推動下,目前國際法中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所有領域所達到的平衡與綜合程度。
 

目錄

縮略語
第一章 導言
目標
概述
第二章 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概念產生之前
2.1 戰後的初步關注
2.2 1972年斯德哥爾摩聯合國
人類環境會議
走向斯德哥爾摩
1972年斯德哥爾摩會議
《世界自然憲章》
2.3 國際經濟新秩序的爭論
國際經濟新秩序決議及南北對話
可持續發辰在國際浩中的演進︰起源、涵義及地位
布雷頓森林秩序的調整
南北法律
2.4 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
第三章 可持續發展︰里約及其後的鞏固
3.1 1992年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
走向里約︰布倫特蘭委員會
1990年聯合國大會《國際經濟合作宣言》
里約會議及其成果
里約之後
3.2 1993年維也納世界人權大會和發展權
發展權?——1986年《聯合國宣言》
1993年維也納世界人權大會
健康生活環境權
3.3 走向約翰內斯堡
世貿組織及多哈發展議程
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
蒙特雷發展籌資共識
3.4 2002年約翰內斯堡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
3.5 2005年世界首腦會議成果
3.6 評價︰世界首腦會議和國際磋商的作用
第四章 可持續發展在國際法中的基礎
4.1 納入條約法
全球氣候變化
保護生物多樣性、物種和棲息翔
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漁業管理
淡水資源
海洋污染
跨界大氣污染
防治荒漠化
有毒和危險物質及廢物
公眾參與和預防程序
人權公約
能源
安全
健康
一般經濟和政治條約
地區經濟一體化︰非洲、加勒比、北美、亞洲、歐洲
4.2 國際判例法中的適用
4.3 國內憲法中的體現
第五章 追求可持續發展中的國際法原則
5.1 幾項一般原則
國際經濟關系中的法治原則
可持續發展的合作義務
尊重人權的原則
5.2 國際法協會的7項原則
1.各國確保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的義務
2.公平及消除貧困的原則
3.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4.預防原則及環境影響評價
5.公眾參與
6.善治原則
7.一體化與相互聯系的原則
第六章 結論︰可持續發展及其有國際法中斷續演進的挑戰
6.1 可持續發展︰多元概念
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演進
6.2 作為國際法一般規範的可持續性
6.3 可持續發展在國際法中繼續發展和適用的挑戰
概念的界定︰始終模糊?
局部方式︰從特定法到融貫法
國際發展法︰有必要平衡
一體化︰可持續發展的神奇用語?
法律參與者範圍擴大︰立場分歧?
實施︰不僅是文字,也是行動
第七章 最後評論︰國際公法在追求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和性質
有關條約
有關案例
附錄 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
關于環境與發展的里約熱內盧宣言
與可持續發展有關的國際法原則的新德里宣言
參考文獻
關于作者
作者簡介
主要著作
譯後記
 

作為向上海世博會的獻禮,荷蘭海牙市政府選中了萊頓大學國際法教授尼科‧斯赫雷弗的專著《可持續發展在國際法中的演進︰起源、涵義及地位》,將其譯成中文,在荷蘭館開幕時正式發行。作為世界法律的中心和一座美麗的綠色之都,海牙的這個選擇不能不說是頗具匠心的,它既宣傳了上海世博會的理念,又突出了海牙的特色,向世人揭示了當今世界各國所面臨的共同挑戰——可持續發展。

尼科‧斯赫雷弗教授是位著名的國際法專家,在國際公法領域造詣深厚。《可持續發展在國際法中的演進︰起源、涵義及地位》一書是根據他在海牙國際法學院(日者)期班上的講座撰寫而成的,是迄今為止我所看到的對可持續發展原則最完整、最全面的詮釋和論述。半個多世紀以來,面對工業化和城市化所帶來的各種弊端和困惑,人們一直在對現代化的發展路徑進行著反思,對人與自然的依賴關系、經濟與社會的相互影響進行著深入的思考。從1972年斯德哥爾摩世界環境大會到2005年世界首腦會議成果回顧,人們對環境與發展的認識在不斷地深化。盡管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和挑戰,但各國政府都已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這種政治上的共識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從環境法領域逐漸地向發展法、經貿法和人權法等領域延伸,正在成為一項具有實質性指導意義的法律原則。

荷蘭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是走在前列的國家。我在擔任駐荷蘭大使的時候曾走訪過當地很多地方,與荷蘭各界人士探討過不少關于可持續發展的議題,老百姓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認同和自覺行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一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和長期發達的經濟體,荷蘭的富足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到過荷蘭的人都知道,荷蘭沒有超級大都市,也沒有豪華的摩天大樓,全國中小城鎮星羅棋布,土地嚴格地規劃使用,河流治理得干淨有序。誰都難以想象這個人類宜居的地方居然有三分之二的國土面積都在海平面以下,是一個建立在沙灘上的國度。在與天斗,與水斗的歲月中,荷蘭人不僅積累著對大自然的認識,而且也在不斷地反省著人類發展的要義。他們在可持續發展上的孜孜探索和不懈嘗試,濃縮了荷蘭幾百年的發展經驗和教訓。

在中國,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國家發展的基本國策。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就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剛剛經歷過國際金融風暴洗禮的中國經濟,正以頑強的毅力倔強地走向復蘇。顯然這個復蘇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重振,而將是一次脫胎換骨似的“涅�”,因為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迫使中國不得不認真地面對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中國經濟正面臨著一次換代升級,轉變增長模式,走向良性發展的難得機遇。令人可喜的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大政方針正在一步步地落到實處,“低碳”,“綠色”,“環保”,“再循環”,這些時髦的字眼正在變為尋常百姓的關注點和生活態度。

世博會于21世紀初葉在中國召開,對中國人來說,這不僅是一次振國威的盛事,而且還意味著一種神聖的責任,一個巨大的挑戰。在中國突飛猛進的現代化和城市場進程中,中國的發展速度、發展質量和發展模式始終是世界關注的焦點,這不光是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更是因為它的影響力和示範效應將是全球性的。上海世博會為中國提供了一個向世界各國學習的寶貴機會,搭建了一個展示可持續發展具體理念的生動平台,通過高科技手段,使“綠色”、“低碳”生活進一步走進千家萬戶,引領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毫無疑問,上海世博會對于7000萬的參觀者來說,最大的沖擊效果將莫過于觀念的轉變,對中國而言,它則意味著一個以知識、創新為主導,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發展階段正拉開序幕。所以說,一切從理念開始。謹此祝賀《可持續發展在國際法中的演進︰起源、涵義及地位》中文版發行。

是為序。

薛捍勤
中國駐東盟大使、外交部法律顧問
2010年4月15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