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也稱《獵碣》《岐陽石鼓》《陳倉十碣》《雍邑刻石》,是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所刻為秦始皇統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每個高約一百厘米,徑約六十厘米。其書傳為史籀手筆。
《石鼓文》的刻石年代,唐代張懷、竇皋、韓愈等以為周文王時物,韋應物等以為周宣王時物,宋代董迪、程大昌等以為周成王時物,金代馬定國以為西魏大統十一年(545)刻,清代俞正燮以為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刻。以為秦物者,始自宋代鄭樵,清代震鈞以為秦文公時物。今人馬衡以為秦穆公時物,郭沫若以為秦襄公時物,唐蘭則考為秦獻公十一年(前374)刻。
石鼓于唐代初出土于天興三疇原(今屬陝西鳳翔),以後被遷入鳳翔孔廟。自唐代杜甫、韋應物、韓愈作歌詩以後,始顯于世。五代戰亂,石鼓散于民間,至宋代幾經周折,終又收齊,放置于鳳翔學府。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歡石鼓,于大觀二年(1108),將其遷到汴京國學,用金符字嵌起來。後因宋金戰爭,復遷石鼓于臨安(今杭州),金兵進入汴京後,見到石鼓以為是“奇物”,將其運回燕京(今北京)。
一說為宋代司馬光之父司馬池搜得其九,移置府學,皇祜間向傳師始得其全。大觀年間遷至東京(今河南洛陽)闢雍,後入內府保和殿稽古閣。元代皇慶年間移置國子監,明清兩代石鼓一直安放在此。民國二十二年(1933)隨第四次古物南遷,運至重慶。抗日戰爭爆發後運至南京保存。1959年國慶十周年時,才運至北京。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
經典碑帖放大本:懷素草書千字文
$459 -
傳世經典書法碑帖:泰山刻石會稽刻石
$252 -
經典碑帖放大本:智永草書千字文
$459 -
「一帶一路」·明心見性集字
$157 -
經典碑帖放大本:智永真書千字文
$459 -
黃州寒食帖
$94 -
歐陽詢《化度寺碑》入門
$198 -
黃庭堅行書集字春聯
$146 -
智永楷書千字文集字春聯
$146 -
經典碑帖對臨叢書:孫過庭《書譜》
$512 -
蘭亭序
$115 -
經典碑帖對臨叢書:趙孟頫《洛神賦》《前後赤壁賦》
$459 -
經典碑帖對臨叢書:《蘭亭序》3種
$388 -
經典碑帖放大本:顏真卿自書告身
$251 -
蜀素帖
$94 -
文徵明行書集字春聯
$146 -
經典碑帖放大本:趙孟頫書前後赤壁賦
$459 -
楷書王維詩卷
$84 -
可撕單頁臨帖叢書:曹全碑
$141 -
經典碑帖放大本:趙孟頫書閒居賦
$3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