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泡沫與黃金時代的動力學

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泡沫與黃金時代的動力學
定價:210
NT $ 183
 

內容簡介

在過去的200年間,一共發生過五次技術革命;每一次技術革命都形成了與其相適應的技術一經濟範式。按照作者佩蕾絲的觀點,一個技術一經濟範式包括一套通用的技術和組織原則,是一種最優的慣行模式。技術經濟範式的存在意味著一套強大的包容排斥機制,它像生物界的自然選擇

一樣保留那些適應新範式的企業,淘汰掉那些沒有采納新範式的企業。每次技術革命在資本主義核心國家大約會持續五六十年,這段時間可以劃分為兩大時期。頭二三十年稱為“導入期”,後二三十年稱作“拓展期”。

在每次技術革命及其擴散的過程中,金融和信用制度起到了關鍵作用。《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一書的後半部分重點論述了作為金融資本與一場新技術革命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強調了金融資本對于重大技術創新的發生和擴散的重要意義。

在本書理論的背後有著兩位經濟學巨人馬克思和熊彼特的影子。如果說技術創新與技術一經濟範式等概念得到了馬克思的生產方式概念的啟發,那麼有關企業家和金融資本作用的闡釋則無疑受惠于熊彼特。本書為理解技術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動態的關系提出了一個便利的解釋框架,

書中許多闡釋發人之所未發,可供研究者、政府決策者、企業界人士閱讀。
 

目錄

導論 一點解釋
第一篇 作為相繼出現的發展巨潮的技術革命
第1章 20世紀動蕩的結尾
第2章 技術革命與技術一經濟範式
一、兩百年間的五次技術革命
二、五次新產業及其基礎設施的集群
三、五種技術一經濟範式;五次組織“常識”的改變
四、革命、範式和發展的高潮
第3章 技術革命的社會型塑
一、從技術創新到制度革命
二、技術革命的吸收過程是資本主義體系的斷裂和再度耦合
三、為何技術變遷通過不同的革命發生
四、金融資本在新範式出現中的作用
第4章 範式的傳播︰導入期和展開期
一、創造性毀滅和社會兩極化
二、導入期和展開期︰經濟與制度之間關系的破裂和再度耦合
第5章 歷次發展浪潮的四個基本階段
一、爆發階段︰技術的時代
二、狂熱階段︰金融的時代
三、轉折點︰反思和調整發展路線
四、協同階段︰生產的時代
五、成熟階段︰質疑自滿情緒的時代
六、一再重現的事件序列;平行階段
第6章 不平衡的發展與擴散中的時滯
一、不平衡的和有差別的增長模式,而非總量的長期波動
二、在技術向世界擴散的過程中,事件發生的序列被延遲
第二篇 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的變化多端的行為
第7章 金融資本和生產資本
一、不同職能;不同標準
二、金融資本和生產資本之間不斷變化的關系
三、重現的階段和金融危機
第8章 成熟階段︰前一浪潮結束時金融資本播下動蕩之種。
一、“追求權力”的行為
二、再次拓展(redeployment)︰投資撤出核心國家和部門
……
第三篇 一兩重現的事件序列,其原因及意義
結語 處于轉折點的世界
後記
 

卡蘿塔‧佩蕾絲已經推出了幾部極富原創性的著作,這些著作有助于理解長期的技術轉型,以及這種轉型同更大範圍的經濟、社會和政治變遷的互動方式。本書可能是她最有原創性、也最能引起爭議的一部作品。早在20世紀70年代,這些深層變遷就引發了佩蕾絲濃厚的興趣,那時她還是一位研究石油行業的年輕學者,而石油行業在當時和現在都是她的祖國委內瑞拉的關鍵部門。在嘗試解釋1973年所謂歐佩克危機的原因和後果過程中,她逐步確信全球經濟已經開始了一種長期轉變,從基于廉價石油的大規模生產經濟走向基于廉價微電子產品的“信息經濟”。微處理器的到來—芯片上的計算機—像一次大爆炸一樣宣告了這種可能,佩蕾絲也得以在這一時期完成她在加利福尼亞的博士研究項目,而加州正是信息革命的前沿陣地。

在這項研究以及後來同政府和工業部門合作的一些後續工作的基礎上,她在1983年發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論文。此文的標題—“結構性變遷與新技術在經濟和社會體系中的吸收”—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它的內容。有三項理由可以說明這篇文章的重要意義。首先,此文指出重大的技術變遷不僅意味著一批新產業非同尋。常地迅速成長,還意味著在長期內許多“舊”產業的新生,這些舊產業在新產業的影響下,找到了利用新技術並在組織和管理上進行變革的方法。佩蕾絲將關于生產體系(包括其組織、技術及其相互依賴性)的各種新的思維方式的結合,稱作“技術一經濟範式”(techno—eco—nomic paradigm)的變遷。伴隨著每次重大技術革命的範式變遷,這一概念已為人們廣泛接受。當阿蘭‧格林斯潘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用這一表述來解釋當時美國經濟的高漲之後則更是如此。

佩蕾絲在這篇文章中做出的第二項貢獻在于,她指出了一種影響整個經濟的“元範式”(meta—paradigm)變遷,這種變遷包含著對新投入品非常廣泛的利用。在每次技術革命中,無論是早年利用鐵、煤、鋼或是今天利用石油和芯片,這些投入品的生產都可能產生巨大的規模經濟,由于經濟的和純技術的原因,隨之大幅下降的價格常常變得非常有吸引力。

最後,佩蕾絲指出了為歷史學家所知的“技術決定論”的某些謬誤,她堅持認為,任何技術轉型只能在社會變革、政治變革和管理變革的互動與合作中發生。這意味著範式變遷不僅在企業層面影響了管理和組織,同時也作用于整個社會和政治調節系統,並受到後者的反作用。這在教育和培訓領域更為明顯,因為對新技術的強大需求推動著變遷;在知識產權體制(商標、專利等)、公司法框架、安全規則甚至國際貿易與競爭方面也同樣顯著。所有這一切都可見證于“信息社會”的制度建設。佩蕾絲指出了要害所在,即不同國家和地區進行這種制度變遷的能力和願望是不一樣的,這取決于社會因素、政治因素和特殊的歷史環境,以及其他社會的和政治的沖突和觀念。

在本書中,佩蕾絲甚至做出了更富于原創性和啟蒙性的貢獻。她考察了以下兩者的互動關系,一方面是通常被看作金融資本的那部分經濟,另一方面是從其產生直至在經濟結構和行為中起主導作用的新技術的崛起。在約瑟夫‧熊彼特的主要著作《商業周期》(1939)中,他雖然把經濟增長的重要波動和技術變革解釋為“連續的工業革命”,但仍然堅持認為成批的重大創新有賴于金融資本。事實上,他在書里談金融比談技術的篇幅還多,但令人不解的是,熊彼特的後繼者們—通常以“新熊彼特派”(neo—Schumpeterians)之名為人所知—忽視了他這3-面的2r-作。佩蕾絲以富有膽識的個性嘗試著填補這一鴻溝。在網絡“泡沫”已經凸顯這一鴻溝之前,她早已開始了自己的工作。

像熊彼特一樣,佩蕾絲相信新技術早期的崛起是一個爆炸性增長時期,會導致經濟出現極大的動蕩和不確定性。風險資本家為獲取高額利潤的新可能性所鼓舞,這種可能性在新技術的最先運用中得到證實(佩蕾絲恰當地稱之為“大爆炸”),他們迅速投資于新的活動和新的企業。然而,不確定性無可避免地伴隨著這種革命性的發展,許多早先的預期都以失望而告終,金融投機產生的泡沫,與技術狂熱癥和“非理性繁榮”一起破滅了。新產業和新企業爆發性地興起于一個仍被“舊”產業主導的環境里,因而這無可避免地成為一個存在巨大沖突的時代,許多經濟學家稱之為“結構性調整”階段。佩蕾絲強調了新技術的擴散過程,並稱之為“導入期”(installation period)。她進一步將它分為兩個階段︰“爆發階段”(irruption)和“狂熱階段”(frenzy)。在後一階段,金融資本將投資傾注于各種新產業、新的活動和新的基礎設施,投資是如此密集,致使這些新事物變得非常強大,以至于至少在那些領先的國度,日益明顯地需要一套新的調節體制。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