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新釋

文心雕龍新釋
定價:240
NT $ 209
  • 作者:張長青
  • 出版社:湖南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7-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11136392
  • ISBN13:9787811136395
  • 裝訂:平裝 / 635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文心雕龍》是我國一部體大思精的古典文藝美學巨著。本書以《新校白文文心雕龍》為底本,在吸納文心雕龍學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文心雕龍》進行注釋、翻譯和闡釋,特別是從天人合一、儒道互補、三教同源的哲學高度,采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即歷時性和共時性相結合的方法,對《文心雕龍》文藝理論體系的美學價值和民族特色作了新的闡釋。其注釋簡潔明了,便于一般讀者閱讀;翻譯采用駢體文形式,力求與原文風格一致;闡釋部分為全書重點,突出體現了本書的學術價值。
 

目錄

卷一
原道 徵聖 宗經 正緯 辨騷
卷二
明詩 樂府 詮賦 頌贊 祝盟
卷三
銘箴 誄碑 哀吊 雜文 諧隱
卷四
史傳 諸子 論說 詔策 檄移
卷五
封禪 章表 奏啟 議對 書記
卷六
神思 體件 風骨 通變 定勢
卷七
情采 熔裁 聲律 章句 麗辭
卷八
比興 夸飾 事類 練字 隱秀
卷九
指瑕 養氣 附會 總術 時序
卷十
物色 才略 知音 程器 序志
附錄
《梁書‧劉勰傳》譯注
參考文獻
 

張長青先生的新著《文心雕龍新釋》即將付梓,囑我寫序,多次來京,我卻在南非和國內飛來飛去,忙于公務,遲遲不能交稿,心中歉疚之意日增,以至接到張先生來信,都踟躕再三,不敢啟視。

算起來,我與張先生相識已有二十年之久。一九九一年,我到汕頭參加《文心雕龍》年會,與張先生共寢一室。那時張先生與張會恩先生合著《文心雕龍詮釋》,在學術界已有一定影響,而我還是一名在讀博士生,無論年齡和學識,都算後章。但是張先生待人很和善,幾天在一起,雖然有一些語音障礙,听張先生說話比較費力,但還是相處甚歡。那時,我正要畢業,到汕頭開會,也有看看汕頭大學、能否擇職之意。張先生知道此情,盛情邀我到湖南師大工作,這些情景至今想起來還歷歷在目,恍如昨日。後睪給前輩寫序,有先例,卻少見。我所以答應為張先生大作斗膽作序,實則是因了前面所說的因緣。

張長青先生二十余年治《文心雕龍》,是龍學領域頗有成就的專家。一九八二年,他與張會恩先生台著《文心雕龍詮釋》.梳理《文心雕龍》五十篇的文學理論,對每一篇的理論內涵都做了準確的繹釋。我當初讀這部著作的第一感覺,就是立論扎實而不浮泛,解釋到位而不過度。不作高深玄虛之論,不刻意索解求新。在《文心雕龍》研究的文字注解和理論闡釋之間,走了一條既童文心本身文意,又重理論貫通的中問路線。正因為這樣,這部著作面世之後,才能在眾多的《文心雕龍》研究著作中突出出來,引起廣泛的關注。

張長青先生的近著《文心雕龍新釋》秉承了他的舊著的學術作風,對《文心雕龍》的文意和理論內涵的把握‧既不過分又能夠到位。此書詿釋每一篇的理論,大都緊扣原文,逐段、逐句、逐字如實解釋,力求還原劉勰《文心雕龍》的原意;同時,又能夠結合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儒道思想體系來論述這部文學理論著作的民族特色,形成了平實中正的突出特點。

《原道》篇的理論問題,因涉及中國最為復雜的“道”,因而對此篇的解釋也是歧義紛紜,或以為近儒,或以為近道,或說為玄,或說為釋,莫衷一是。而張先生的新作在廣泛吸收關于《原道》篇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齊梁時期儒釋道三家合流的時代思潮出發,提出了劉勰的雙重建構模式;“劉勰論證‘文原于道’、‘文本于道’時,形成了雙重建構模式︰‘道一物一文’和‘道一聖文’。在這兩種模式中的道,一個是自然之道;一個是儒家的倫理之道,兩者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劉勰企圖把他們綜合起來,統一起來。他在玄學‘自然與名教’統一思想的影響之下‧把道家的自然之道,具體化為儒家的倫理之道,又把儒家的倫理之道上升到道家的自然之道。劉勰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論證‘文原于道’、‘文本干道’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人為的,藉以反對齊梁日競雕華的文風。……另一方面是想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抬高儒家文藝思想的地位,說明儒家聖賢、經典是本乎道,合乎自然的,企圖建立一種新的文藝理論體系。”這樣的論述‧看似折衷舊說,實際上是在分析舊說中,根據《原道》的本文‧作出的新的理解。從文原于道,到道生成形而下的文,的確有一個從道家的自然之道到儒家之道轉化的問題。張先生這樣一講,就把此篇的理論層次和理論要旨都說透了。

又如‧關于“通變”的解釋也有四種之多,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繼承與革新說。張先生的舊著,也持這一意見,認為《通變》篇論述了文學的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但是,在新著中,張先生對這樣的認識有了修正,認為劉勰的“通變”概念來自《周易》,是在“通其變”和“變則久”兩個意義上使用這一概念的,因此“通變”這一概念內涵的核心是趨時而變。把“通”理解為繼承,是不恰當的。把《通變》篇直接理解為繼承與革新及其關系的專論,也是欠妥當的。但是從劉勰的整體文藝觀和《通變》全篇看,也不是絕無繼承和革新之意。這樣,張先生就客觀地解決了《文心雕龍》中“通變”概念本意和劉勰整體文學發展觀的關系。

凡是一部研究著作,都應該力求新見,這是研究成果的應有之意。但是何謂新見?以及與此相連的如何出新?的確應該深思再三了。在我們的論文、論著的生產過程中,不時會發現刻意求新、不惜犧牲求實原則的現象,把曲解變成了創新。其實這不是研究的正逢。所謂求新,既有發現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見解的問題,也有在辨證不同見解中,廓清文意,提出或堅持更令人信服的意見的研究。而後一種也是我們要堅持與提倡的。

《文心雕龍新釋》的另一個特點是綜文繹、篇旨與古文今譯為一體,使文意理解與理論闡述融合貫通。

《文心雕龍》是一都用駢文寫的文學理論著作,也有學者稱為文章學著作。正因為是駢文,容易引起後人對文意及理論內涵理解的分歧。所以,《文心雕龍》的注釋書,大都是注釋加今譯,以增強讀者對文意的理解。比如陸侃如和牟世金的《文心雕龍譯注》,郭晉稀的《文心雕龍注譯》,周振甫的《文心雕龍今譯》,體例大都如此。張長青先生的新作沿用了這一體例,但又有所不同。一是加入了繹釋,二是受張光年先生《駢體語譯文心雕龍》的影響,譯文采用了類似駢體的相對工整的形式。更為重要的是譯文確實起到了比較好地輔助理解篇章理論的作用。比如《風骨》篇“風”與“骨”的含義問題,陳耀南《文心、鳳骨辨疑》匯集海內外諸家之說達十組五十七種之多。當然代表性的有黃侃“風”即文意、“骨”即文辭說,劉永濟的“風”喻情思、“骨”喻事義說,劉大杰“鳳骨”是思想感情表現鮮明爽朗、語言精要勁健說,寇效信“風骨”是情志和文辭的美學要求等。在諸說之中,張先生新釋的主張是︰“風”是劉勰在文意方面提出的根本要求,為作品中思想感情表現于外的一種風貌;“骨”指語言文詞的一種特色,即要求結官端直、骨梗有力。其解釋近于劉大杰和寇效信。也是在眾多說法中,最有影響的一種。在釋的部分,張先生辨證各家之說,從劉勰論述,風骨的正反兩個方面,界說“風”和“骨”的確切含義,有很強的說服力。而書中的譯文“語言挺拔,就形成了文骨;意氣昂揚,就產生了文風”,“講究文骨的人,選擇文辭必定精當;深通文風的人,表達感情必定顯赫”,又很好地印證了他關于“風”和“骨”含義的界定,使譯和釋互相印證,互相生發,圓滿地結合在一起。

所以,我相信,張長青先生的著作,不僅為《文心雕龍》提供了新的研究成果,也為一般讀者學習理解比較深奧的《文心雕龍》原著,提供了好的釋義、注解和今譯的本子。

如果沒有記錈的話,張先生似乎已經到了離開教職、頤養天年的年齡。湖南師大的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似乎也是在他退休之後申請下來的,所以在師大的博士生導師中,張先生也許不在其列。但是學問未必一定與什麼職稱、導師以及名目眾多的評審、評估成正比。學問從來就是個人生活方式的一種選擇,它與個人的人生態度、人生修為有關,與所有外在于此的東西無關。退休之後的張長青先生仍然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文心雕龍》研究,這就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不隨外在環境變化而變化的個人的修為。正是有了張先生這樣《文心雕龍》研究會的會員,才使《文心雕龍》研究界有了一批不困退休而退出研究界的真會員,真學者,我對他們充滿了永遠的敬意。

詹福瑞 2007年12月26日
(序作者為國家圖書館館長,文心雕龍學會會長,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