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二十四史研究綜論

20世紀二十四史研究綜論
定價:270
NT $ 235
  • 作者:瞿林東/編
  • 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0080107
  • ISBN13:9787500080107
  • 裝訂:精裝 / 382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20世紀二十四史研究叢書》之一的《20世紀二十四史研究叢書》分冊,全書收錄範圍,限于1901年至2000年中國學者公開發表在報刊上的研究論文,以及有關的文章、講話等,未曾在報刊上公開發表的論文、文章及外國學者的有關論著一般不在收錄範圍之內。書中包含總序、前言、目錄、正文、主要論著目錄索引等幾個部分︰總序略述全書宗旨;前言概括本卷主要內容及問題,並對重要專著和未曾發表于報刊的重要論文作適當評介;正文與主要論著目錄索引略按總論、分論分類編次,以便于閱讀和檢索。

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目錄

前言
《正史考略》緒言
“正史”簡述
“正史概論”導言
百衲本二十四史前序
百衲本二十四史後序
《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記》序
《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記》整理緣起
張元濟和百衲本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提要(節選)
二十四史整理工作的感想和體會
歸功毛主席 歸功周總理
研究中國歷史的重要資料
點校本為讀者提供方便
標點比校勘更重要
校勘是做好標點的基礎
既要吸取前人成果也要創新
進行科學考證 提高校勘質量
堅決同“四人幫”的干擾破壞作斗爭
應進一步做好古籍整理工作
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
談談二十四史的整理
新本二十四史的校勘
二十四史各史體例的特點
檔案與二十四史
《二十五史論綱》自序
徐浩《二十五史論綱》序
《二十五史補編》刊行緣起
《二十五史補編》序
《二十六史大辭典》導論
漫話正史“表”與“志”
論二十四史天文歷法兩志的整理
歷代正史《河渠志》淺析
正史藝文志概述
正史藝文志補注考略
中國歷代蝗災的初步研究
——開明版《二十五史》中蝗災記錄的分析
對二十五史的《藝文志》、《經籍志》中科技書目的
統計與分析
二十六史中的青海史料介評
二十四史中的南亞史料簡介
二十四史中記載的非洲
學習毛澤東的讀史精神 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
——“毛澤東與二十四史研討會”紀要
主要論著索引
後記
 



在豐富的中國古代史學遺產中,二十四史是最重要、最有價值的部分。這並不是因為它們在中國封建社會中被稱為“正史”的緣故。它們的重要和價值,是由其內容所決定的。唐初史學家撰寫的《隋書‧經籍志》史部正史類小序,回顧了司馬遷著《史記》、班固著《漢書》、東漢史官著《東觀漢記》、陳壽著《三國志》等撰述活動後指出︰“自是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又說︰“今依其世代,聚而編之,以備正史。”從這里可以看出,第一,正史是依照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的體裁即紀傳體所撰寫的皇朝史,或稱朝代史;第二,除《史記》上記軒轅、下迄漢武是一部通史外,《漢書》記西漢歷史,《東觀漢記》記東漢歷史,《三國志》記魏、蜀、吳三國歷史,多以“世代”斷限而述其史事,所謂“今依其世代,聚而編之,以備正史”,就是這個道理。這是“正史”的兩個基本特點。

從上引《隋書‧經籍志》來看,“正史”之說當先于隋朝。據《隋書‧經籍志》史部雜史類著錄,有南朝人阮孝緒所撰《正史削繁》94卷,似是根據有關正史刪削而成。這是目前所知“正史”之最早的稱謂。《隋書‧經籍志》以下,“正史”之名歷代相沿,直至清代。清代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總序稱︰“今總括群書,分十五類。首日正史,大綱也。次日編年,日別史,日雜史,日詔令奏議,日傳記,日史鈔,日載記,皆參考紀傳者也。日時令,日地理,日職官,日政書,日目錄,皆參考諸志者也。日史評,參考論贊者也。”四庫館臣把“正史”看作歷代歷史著作的“大綱”,認為其余14類或是“參考紀傳”,或是“參考諸志”,或是“參考論贊”,盡管這一見解並不十分準確,但可以表明“正史”在諸種史書中的崇高地位。



20世紀伊始,梁啟超發表《新史學》一文,倡導“史界革命”,意在創立“新史學”,對歷史學的變革和走向近代產生了重要的積極影響。但梁啟超在講到“中國之舊史”時認為︰“吾黨常言,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他還說︰“昔人謂《左傳》為相斫書,豈惟《左傳》,若二十四史,真可謂地球上空前絕後之一大相斫書也。”這一看法在20世紀初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有廣泛的影響。但是,梁啟超對二十四史的這個評論是不正確的,其所造成的影響也是負面的。其實,到了20世紀20年代,梁啟超自己已經改變了對二十四史即歷代正史的看法,他講到“人的專史”時說︰“自從太史公作《史記》,以本紀、列傳為主要部分,差不多佔全書十分之七,而本紀、列傳又以人為主。以後二千余年,歷代所謂正史,皆踵其例。老實講起來,正史就是以人為主的歷史。”“專以人為主的歷史,用最新的史學眼光去觀察他,自然缺點甚多,幾乎變成專門表彰一個人的工具。許多人以為中國史的最大缺點,就在此處。這句話,我們可以相當的承認︰因為偏于個人的歷史,精神多注重彰善懲惡,差不多變成為修身教科書,失了歷史性質了。但是近人以為人的歷史毫無益處,那又未免太過。歷史與旁的科學不同,是專門記載人類的活動的。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偉大活動可以使歷史起很大變化。若把幾千年來中外歷史上活動力最強的人抽去,歷史到底還是這樣與否,恐怕生問題了。”這個說法同《新史學》對二十四史的說法顯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之所以引用梁啟超在20世紀20年代講的這番話,是為了說明梁啟超並不是一個固執的史學家,他是一個能修正自己的某些不恰當見解的史學家。同時,我們引用梁啟超的這段話,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時至今日,也還有一些對二十四史抱有偏見的人,其中或許有人就是受到梁啟超早年看法的影響。

當然,二十四史是有缺點的,尤其是在歷史觀方面,因時代的局限和作史者立場、觀點的局限,還有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的局限,因而產生這樣那樣的缺點、錯誤,這是毋庸諱言的。但是,二十四史決不是帝王將相的家譜,也不是世界上“空前絕後的相斫書”,而是中華文明演進、發展的偉大記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