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青少年時代就顯示出多方面的才能,熱心騎射,精究兵法,長於詩文,早享文名。青年時代的王陽明與多數宋明理學家一樣,也經歷了一條「出入釋老」而「歸本孔孟」的思想歷程;人仕之後,踏人坎坷的政治生涯,34歲時,他在嚴峻的政治形勢下,冒死抗諫,反對把持朝政的宦官劉瑾,為此受廷杖下獄,貶到貴州偏遠的龍場,做一個小小的驛丞。
在極其困苦的環境中,他日夜默坐,動心忍性,思考聖人處此將何所為,在一個夜間他忽然大悟,「不覺呼躍,從者皆驚」,從此建立了與程朱學說完全不同的哲學,後人稱此為「龍場悟道」。此後,他雖為明王朝建立了奇功大業,但他本人卻屢遭誣陷讒謗。在「百死千難」的政治危機中,他堅信自己的良知,表現出極大的勇氣。無論是居家休養還是戎馬倥傯,他都廣收弟子,因材施教,宣傳他的思想。他的學說雖受到壓制,卻在當時發生了巨大的影響,並籠罩了整個明中後期思想的發展。
王陽明哲學就其直接意義來說是對朱熹哲學的反響,他倡導的「心學」是在明中期封建統治極度腐敗、程朱理學逐漸僵化的情況下出現的思想運動,具有時代的意義,同時,也是北宋以來理學揚棄佛道,不斷發展的長期過程的一個結果,在整個理學的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王陽明富於創造精神,他的哲學一脫當時程朱派的經院習氣,具有一種勇往直前的氣概,充滿了生氣勃勃的活力。他能像禪宗大師一樣用某些令人驚奇的指點方法使人領悟,他的思想盈溢著生命的智慧,因而十分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陳來,1952年生於北京,哲學博士。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曾擔任哈佛大學、東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台灣中央大學等校客座教授,國際中國哲學學會副執行長。現任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以及多所大學的特聘講座教授、兼職教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