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與文化

明代文學與文化
定價:528
NT $ 459
  • 作者:吳志達
  •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7077051
  • ISBN13:9787307077058
  • 裝訂:平裝 / 644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該書是作者多年研究明代文學和文化的重要成果,對300年間文學與文化的特質及其升降盛衰的狀況及原因,作了深入探討和闡述,提出了許多值得注意的見解,顯示了新的視野和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該書立論嚴謹而有創意,資料翔實,文筆流暢,是研究明代文學及文化的一部力作。


吳志達︰1956年畢業于北京師範大學,隨即考取武漢大學古代文學研究生,師從程千帆教授,畢業下放勞動。然後歷任教職,為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評為優秀研究生導師。兼任武漢大學一、二、三屆校長教學工作顧問,中國明代文學學會顧問。主編《中華大典‧明清文學分典》,著有《中國文言小說史》、《明清文學史‧明代卷》、《唐人傳奇》等,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論著獲多項獎勵。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目錄

緒論
一、元明之交文學的民本思想、英雄崇拜與審美追求
二、封建專制主義的帝王文化與文學低潮
三、明代文學流派眾多,理論建設超唐越宋
四、明中葉以後文學與文化的特質——中國特色的文藝復興
(一)歷史轉折時期促成的文學革新
(二)資本主義萌芽與啟蒙思潮的興起
(三)文藝變革浪潮的特色及其弱點
第一章 《三國志演義》等歷史小說與史文化
一、《三國志演義》的成書軌跡與作者問題
二、《三國志演義》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三、歷史的反思時代的心聲
(一)全書的結構
(二)《三國志演義》的人物形象
四、壯美與優美的統一共性與個性的契合
五、金戈鐵馬詩意盎然
六、歷史小說的流變
第二章 《水滸傳》等英雄傳奇與游俠文化
第三章 文言小說的復蘇
第四章 南戲的發展與地域文化
第五章 明前期暗淡冷落的劇壇
第六章 名前期詩文的變遷與文化專制
第七章 神魔小說《西游記》與“三教歸一”文化內涵
第八章 神魔小說《西游記》續書及其文化內涵
第九章 世情小說《金瓶梅》與市井文化
第十章 短篇白話小說的繁榮與雅俗文化的融合
第十一章 傳奇的發展與戲曲文化的變革
第十二章 啟蒙主義戲曲家湯顯祖
第十三章 啟蒙文化思想與雜劇的南曲化
第十四章 戲曲文化與戲曲理論建設
第十五章 明中葉後詩文革新與啟蒙文化(上)
第十六章 明中葉後詩文革新與啟蒙文化(下)
第十七章 明代民歌和散曲
主要參考文獻
明朝紀元表
後記
附錄︰1991年版《明清文學史‧明代卷》結束語
 

吳志達教授的《明代文學與文化》書成,囑我作序。這引起我不少往事的回憶。志達教授是我的學長,也是一位摯友。我于1950年考人輔仁大學中文系。1952年教育部進行院校調整,輔仁大學與北京師範大學合並,我便進人北京師範大學,志達教授同年考人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我們開始相識。我1954年又考上本系古代文學研究生,這樣,我們就有四年時間相處。1954年前後,正強調“向科學進軍”,氣氛比較活躍,我們上下班級交往很多。志達教授給人的印象與眾不同,他不是很活躍,卻又能給人留下深刻記憶,但我始終沒有找到恰當的詞語形容,後來程千帆先生給他下了四個字的評語︰“純篤勤劬。”我覺得非常準確。志達教授,原名文星,原籍浙江東陽,1931年8月出生于南京。1952.年進人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56年畢業時,隨即考取武漢大學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生,導師是程千帆先生。說起上個世紀50年代的研究生的情況,也是頗多感慨。我記得50年代招考研究生是從1953年開始的,當時學習蘇聯,稱“副博士研究生”,後因反對資產階級法權,取消了副博士的稱號,進而取消導師制,由教研室集體帶,由教研室主任負責。1956年,又恢復指導老師的辦法,但不久開始了反右運動,導師、學生多有劃為“右派”者,關系變得更為復雜。我記得我的論文指導老師李長之先生,無論在風雨正驟,還是比較平和之時,他始終是以平緩的語氣、認真的態度,進行業務輔導。程千帆先生被劃為“右派”,志達教授在武漢大學也被當“漏網右派”批判,他們師生間的交往並沒有因此中止。“風義”為人稱道,也為程先生所器重。他畢業後雖歷經坎坷而志不灰,堅毅頑強,以“挺直脊梁做人,腳踏實地工作”為人生信條,長期從事宋元明清文學教學與研究,撰有《明清文學史‧明代卷》、 《中國文言小說史》及明代文學與文化的系列論文,並主編了《中華大典‧明清文學分典》,因此,在明代文學與文化的研究上,多所創獲。

《明代文學與文化》一書,上限自元明之際社會大變革促成的文學與文化高潮,下限至晚明,對三百年間文學與文化的特質及其升降盛衰的狀況與原因,作了深人的論述,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見解。

作者根據明代文學與文化發展的實況,提出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關系,既有不平衡之時,又有大體平衡之時。元明之交三四十年間,因戰亂、天災等原因,物質生產極度匱乏,而精神生產異常豐富,儒、道、釋、法諸家思想並存,人們不受某一種思想約束,權謀機變的弄潮兒雖然采取儒法相因、外儒內法的策略,但並不排斥道、釋,文化思想活躍, 各體文學名著迭出,形成文學與文化短暫的輝煌。其特質是表現久亂思治的民心,同情人民被逼鋌而走險,揭露官府的腐敗黑暗,有民本思想,以仁易暴意識和英雄崇拜心理較為突出,呼喚傳統文化與美德的復蘇。詩文創作因地域文化差異形成吳中、越中、閩中、嶺南諸多流派,風格雖異,理論上並無排他性,但顯露復古苗頭。

洪武中期以後的百余年間,文學趨向低迷,其特質是極端封建專制主義的帝王文化對文學與士人文化的桎梏或誤導,物質生產由恢復到初步繁榮,精神生產貧困化並趨向畸形發展,官方倡導程朱理學與八股科舉制度相結合,並以文字獄和嚴酷的律令相威懾,由元人明的士人、著名作家,在洪武年間先後遭殘害,永樂初又以“靖難之役”殺戮一大批異己士大夫。稍後,在“太平盛世”氣象下出現由台閣文化所主導的“台閣體”。“茶陵派”旨在反對“台閣體”,理論上有所建樹,為“復古派”導夫先路,創作實踐受台閣文化的局限較大。

從正德、嘉靖以迄明末,是明代文學與文化由轉折、過渡,逐漸趨向新高潮的時期,其特質是文學上的復古與反復古之爭,文化思想上是以張揚個性、擺脫對孔的崇拜、追求人格平等,宣揚人性戰勝神權和愛情戰勝禮教的啟蒙主義思潮與朱理學的斗爭;各體文學、不同流派都有明確的理論綱領,以否定之否定方式展開各流派間的矛盾斗爭,促進了文學藝術理論與創作的不斷發展。明代各體文學理論上的建樹,超唐越宋,為此後中國文學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