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近代史

重讀近代史
定價:174
NT $ 151
  • 作者:朱維錚
  • 出版社:百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8-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47501389
  • ISBN13:9787547501382
  • 裝訂:平裝 / 382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重讀近代史》是復旦大學教授朱維錚先生近年來潛心研究近代史的心血結晶,可謂是作者的代表作。作者廣泛閱讀中文及西文史料,兼涉政治、經濟、文化等學科領域,既鑽進歷史的深處,身臨其境地探尋、查考;又不落窠臼,跳出以往歷史研究局限于國內的狹隘視野,以高屋建瓴般地姿勢站在全球框架俯視近代中國。作者既廣泛閱覽各類書籍,不辭辛勞地挖掘散落于各處的文獻資料,充分利用他人所忽視的稀見史料,但又不迷失于浩瀚的史料之中,而將辯證的思維穿插于史料的闡述之中,每一步推理和論證都建立在扎實的文獻資料基礎之上。全書史論結合,不乏真知灼見,思想的火花四處閃現,更難能可貴的是每一個觀點都有理有據,拋棄治史過程中常犯的先入之見,還歷史以真實的面貌。

建國以來有關中國近代史的研究論著數不勝數,但鮮有能夠脫穎而出者,或是重復前人之見,或是因為史料貧乏而淪為泛泛空談。本書作者采取了異于他人的視角,重讀大量文獻,並著力拓寬研究思路,對中國近代史進行了全新的解讀。他利用過去歷史研究者極少關注的中外文經濟類文獻,重新探討了中國從中世紀走向現代化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在厘清史實的基礎上,清理若干歷史積疑的真相,同時秉持就史論史的理念,在行文過程中避免用主觀評價代替客觀事實。本書用冷靜的筆調敘述事實,邏輯推理嚴密謹慎,文筆辛辣老道,字里行間又處處可見新穎、獨到的見識,足見作者治史功力之深厚。
 

目錄

篇之甲 史有疑
挨打必因落後?
質疑“兩炮論”
三問“開眼看世界”
誰先注目地球那一面?
難道中國人只會見銀眼開?
豈可說先人閉目塞听?
“被現代化”的邏輯
清史與近代史
需要重讀近代史
篇之乙 往回看
回眸清代“改革”史
“改革”溯源
重提“奏銷案”
“探花不值一文錢”
內滿外漢與重文輕武
滿漢雙軌制 (一)
滿漢雙軌制 (二)
滿清的天人互變
從乾隆回看雍正
“偽孫嘉淦奏稿案”
篇前說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毛奇齡死後遭文字獄
《南山集》案嚇倒毛奇齡
毛奇齡被乾隆帝“誅心”
光緒詔禁《四書改錯》
清代的正史、野史與筆記
篇之丙 說維新
清仁宗反腐
看嘉慶“維新”
皇帝的“罪己詔”
清帝懷柔英使
拿破侖批判英國人
清仁宗與拿破侖
滿清的捐班
“盛清”捐班的體制化
捐班的“花樣”
捐班的促銷與直銷
小說里的買官賣官
清官與捐班
包世臣的《說儲》
篇之丁 鴉片史
鴉片由藥品變成毒品
再看鴉片戰爭
道光帝“可悲”?
林則徐與龔自珍
還要說龔自珍
“以毒攻毒”
鴉片戰爭留下的疑問
篇之戊 神和聖
清代的“神道設教”
在清史上的“今聖”
武聖怎會壓倒文聖?
紀昀與“神道設教”
“神道設教”的雙重效應
失敗的“天國”
羅孝全與洪秀全
重看“天京內訌”
海內天國史掠影
曾國藩嘆“名教奇變”
“華拿二聖”
之一
之二
篇之己 時趨異
晚清的權力分裂現象
(一)
(二)
“立儲”問題(上)
“立儲”問題(下)
道咸間清帝的“召對”
(一)
(二)
咸豐朝那十一年
一個歷史悖論
圓明園之焚
再說火燒圓明園
肅順這個人
辛酉政變和肅順
勝保的沉浮
由咸豐朝說到底
篇之庚 政難改
“師夷”呢,還是“制夷”?
馮桂芬的《校廬抗議》
晚清的軍機處
滿清的“儒術”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難產記
文祥和總理衙門
王茂蔭與晚清外交觀
晚清總理衙門的名與實
滿清是否“承敝通變”?
篇之辛 記慈禧
由咸豐到慈禧
慈禧垂簾的合法性
勝保與慈禧
勝保非死不可
慈禧破了滿清慣例
女主慈禧
誰是甲午戰敗的權首?
帝國被慈禧終結
僭主的追求
她的“五旬萬壽”
《老殘游記》解構慈禧
“慈禧逢甲皆不利”?
暴發戶的慈禧
慈禧與帝國偕亡
 

有許多年,作為中國史學的從業者,我對“近代史”,只想充當讀者。

起因在于被1958年席卷全國學界的那場“厚今薄古”浪潮所震懾。當時我仍在大學習史,突然面對理論權威公開痛斥“厚古薄今”,斥之為封建的資產階級學者抗拒學術為現實政治服務的伎倆,號召文史哲等學科必須“厚今薄古”。有的左派名流,甚至主張中國史應該倒著學,由今及古,並要貫穿不斷革命精神。我想不通歷史科學怎能等同于現實政治,但稍表露即被指為“白專”。幸而也因此被分配到中國古代史專門化,得以棲身于被認作間離現實的中世紀史領域。

又歷年余,正值知識分子被“脫帽”的瞬間,意外地留校任教,師從陳守實教授學習中國土地關系史,又被周予同教授指定兼任他主編大學文科教材《中國歷史文選》的助手。他們都是博古通今的大師。于是我不得不跟著涉足“近代史”。

不過,由“1840年線”劃定的古近歷史分野,從開始便顯出不合邏輯。休說清道光朝三十年,沒有因為鴉片戰敗而出現統治連續性的斷裂,就看道光帝被迫批準清英江寧條約以後,滿清的“祖制”依然在全國範圍內維持,雖經咸豐及其遺妾慈禧兩度丟失首都,也未導致社會形態發生根本改變。難怪近代史家為了解釋所謂“變局”的主導因素,來自外國侵略呢、內部革命呢,還是某種“合力”?總在爭論不休。尤其是一度甚囂塵土的“開眼看世界”的說法,無論指實所謂近代“開眼”往外看的第一人是林則徐還是魏源,都屬于偽命題。不是說道光帝派林則徐禁鴉片,為了制止“白銀外流”嗎?不必重述中外經濟史早就揭示的事實,即中國是貧銀國,卻在前實行銀主幣制已有四百年,那硬通貨的來源,就是靠對外貿易導致的“白銀內流”。同樣,也不必重述滿清對外關系史,即如滿清列帝都十分重視的欽天監,以制歷佔星守護皇帝享有的“天命”,那事業不是長期由西洋傳教士主持麼?直至道光十五年(1835)最後一名西洋監正退休返歐,道光帝才決定欽天監由通曉西洋歷法的漢官擔任,能說此前清廷君臣對于域外世界都兩眼一抹黑嗎?可見,倘說遲至鴉片戰爭前夜,才有誰“開眼看世界”,只好說昌言者于史無知的程度,已如清末倭仁、徐桐者流。

坦率地說,由于1970年代,我無聊才讀書,又不得已充當注釋“法家”章太炎著作的伴讀,因而發現以前信之不疑的範文瀾、胡繩等的近代史名著,都存在邏輯與歷史不相符合的悖論。以後重返教席,分工講授經學史、史學史,被動研究近代思想文化史全貌,決意求真求實,于是有《走出中世紀》之作,首次提出自晚明到晚清,中國歷史可謂從中世紀轉向現代的時空連續進程。沒想到這部小書,引起爭議,有的近代史名家,以為拙作應正名為“轟出中世紀”。依拙見,元明清三朝相繼大一統近七百年,證明中華民族如費孝通所說的多元一體,在世界史上無與倫比。直到清道光朝,滿洲朝廷已如馬克思指出的,成為“陳腐世界的代表”,但在鴉片戰爭及其後多次對外戰爭之後,這個腐朽政權,竟在屢敗之後依然維持不垮狀態達七十年,支撐這個泥足巨人的,主要是聚集于龍旗下面的農村居民。他們佔人口多數,除非官逼民反,就擁戴高高在上的真命天子,這奇怪嗎?不然,它恰體現同一體制的兩極。

晚清的農村,出現過太平軍、捻軍和義和團,但同樣的農村,也是湘軍、楚軍、淮軍乃至清末新軍的力量來源。只要千百年來農村居民的生活樣態不變,那麼中國社會由大亂而大治,或者呈現相反狀態,那循環便難以終結。這是魯迅描述過的阿Q精神沒有消逝的表征嗎?我不知道,但知這種精神一旦越出常軌,可能就意味著大一統帝國面臨現代性危機。

忝居中國經史的從業者,我首先是教書匠,為教書而編書寫之,五十年來,開設的歷史課程,數量不少,卻沒有超出中國的經學史、史學史、思想史、文化史,或者學術史的範疇。那些年的歷史反思,陸續見于拙著《走出中世紀》及增訂本,《音調未定的傳統》,《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維新舊夢錄》,《走出中世紀二集》,以及片語結集《壺里春秋》等,當然還有編校注釋的史學經學諸集近百種。如今老矣,時將近年重讀近代史的偶見,作為札記。今將五年來所撰短文集為一編,著重選取與已刊拙著既相續又稍異諸題,略作分類,但祈讀者不吝批評。

朱維錚
2010年7月,農歷小(日者)草,大(日者)政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