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

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
定價:534
NT $ 465
  • 作者:徐秀麗/主/編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9717418
  • ISBN13:9787509717417
  • 裝訂:平裝 / 547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這本論文集,是近代史研究編輯部于2009年10月召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學術研討會論文的結集。

《近代史研究》創刊于1979年,她是以改革開放為標志的中國歷史發展新時期的一個寧馨兒,攜帶著這個時代的強烈氣息,因此,這次學術會議,是對這個時代和這個刊物的雙重紀念。
 

目錄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代序)
第一部分 範式與分期
近代史教材的編撰與近代史研究的“範式之爭”
時代精神、主體地位與中國近現代史書寫
中國近代歷史研究方法的新陳代謝——新革命範式導論
“文革”前十七年中國史學的片斷反思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三個三十年
“大分流”史觀與江南經濟史研究
對近代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心線索的再思考
從博物館藏品看中國“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的含義究竟是什麼?
近代史就是要近
第二部分 視野與方法
中國近現代史的貫通與滯礙
系統性的缺失︰中國近代史研究現狀之憂
歷史研究中的人性取向問題
“歷史研究的單位”︰“專門史”與中國近代史研究
“一日史”的意義——論歷史要素譜系與整體史
中國社會史研究向何處去?
學術批評之中國近代社會史
中國近代社會史理論研究再反思
——關于社會學化、範式說以及多元化趨勢的榫
交叉視角與史學範式
——“社會文化史”回顧與展望
國際化與地方化︰近代閩南僑鄉的社會文化變遷
從“四林外”到大房︰鄱陽湖區張氏譜系的建構及其“漁民化”結局——兼論民國地方史料的“有效性”及“短時段”分析問題
1950年代調查中所見中國近代社會
——對于中國近代史研究方法的新思考
發現史料之外的歷史——以傅斯年研究為例
問題意識︰中國近代農村經濟史研究的起點
蘇區史研究的視野擴展、方法運用與未來發展
抗日戰爭史研究中的若干“計量化”問題
南京大屠殺研究的幾個問題
第三部分 回顧與展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近代史學科創新
新世紀以來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中華民國外交史研究︰回顧與前瞻
廢約史研究三十年
最近三十年來國內學界的中韓關系史研究綜述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基督教史研究
中國近代禁毒史研究的新視野
近20年來的中國商會史研究(1990~2009)
中國近代鐵路史研究綜述及展望︰1979~2009
三十年來抗日戰爭研究述評
編後記
 

30年前,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做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30年來的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歷史性決策和關鍵抉擇,是中國共產黨人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一個了不起的偉大覺醒。這一覺醒開創了當代中國發展的新時期、新局面,也帶來了學術研究領域的繁榮與發展。30年來,隨著整個民族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中國近代史研究也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開始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時期。

改革開放與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繁榮發展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近代史學界對“文革”前就已是“熱門”並有相當多研究的領域,如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許多領域開始了新一輪的實證性研究;與此同時,近代史學界加強了對鴉片戰爭、洋務運動、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戊戌變法等過去比較薄弱領域的研究;還在政治史、經濟史、思想文化史、軍事史、外交史等專史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並開闢了關于近代文化史、社會史、思想史以及中國近代化史等新領域的研究。這些新領域雖然起步較晚,基礎薄弱,但在研究者們的共同努力下,發展迅速,成就顯著,有些新課題甚至後來居上,成為學術研究的新熱點。傳統的政治史研究領域出現了多種意見爭鳴的活躍局面,而以前被忽視或被認為是禁區的經濟史、社會史等研究領域,則出現了令人矚目且朝氣蓬勃的發展︰優秀學人迅速涌現,創新成果大批誕生,真正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1981年2月,劉大年在《光明日報》上發表題為《中國近代史研究從何處突破》的文章,提出從近代史研究中“最薄弱、最繁難、而又最重要的內容”即中國近代經濟史的研究的角度尋找突破口的主張。此後不久,以《歷史研究》編輯部等為首,也在“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的題目下發起了關于開展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倡議。這是經濟史與社會史成為新時期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兩個最令人矚目和最富活力的研究方向的重要契機。其實,中國近代經濟史與社會史研究的繁榮並不是單純學術發展的表現,而是改革開放後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中國社會的迫切需求。我們探索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自然需要從中國近代經濟史與社會史的研究領域人手,尋找答案。

20世紀80年代後,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的重點從社會經濟形態、生產關系和經濟制度轉移到與現代化有關的問題上。之所以提出這一問題,是由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實現現代化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任務被突出地提了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迫切需要從近代中國實現現代化的角度對近代中國的歷史加以重新審視,它包括對近代中國各個領域現代化進程的經驗的具體考察、對各種現代化理論和思想的總結、對中外現代化道路的綜合比較、對中國共產黨及其他各種政治派別對近代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選擇及制度、方針、政策和實施模式等方面的作用與影響的評價與分析等等。

中國近代社會史的復興,也是在改革開放形勢的鼓舞下,伴隨國外社會史理論的引入以及中國社會史的復興與重建,特別是在對舊有研究模式的反思的基礎上開展起來的。開展社會史研究不僅適應了學術發展的需要,也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社會史復興之初的主要目標是“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其含義包括研究重心的三個方面的轉向︰一是從精英歷史轉向普通民眾的歷史,通過對社會大眾日常生活的探討揭示導致“英雄”輩出的社會內容;二是將政治的歷史轉向日常社會生活的歷史,關注與社會大眾日常生活相關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內容;三是由一般歷史事件轉向重大的社會問題,從歷史的縱向探索中為現實的社會問題的化解提供歷史借鑒。在近代社會史研究成果的推動下,中國近代史的研究理念、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均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簡單化、教條化的“革命史”和“階級斗爭史”模式已經被突破,使中國近代史的內容獲得了重新建構的新的知識體系;並由此豐富、深化、擴展了中國近代史的內容。這應該是具有時代性的變化。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