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學解釋學︰孔孟倫理學結構分析

仁學解釋學︰孔孟倫理學結構分析
定價:210
NT $ 183
  • 作者:李幼蒸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0056962
  • ISBN13:9787300056968
  • 裝訂:平裝 / 463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以仁學和儒學相對比,用“仁學”一詞專指孔孟倫理學,以區分于古代儒教經學和宋明理學。全書依據現代理論觀念對仁學的結構、意義和功能提出了全新的解釋,目的在于克服歷來對孔孟學研究中存在的片面理解,以期較準確地提示原始仁學的肌理及其歷史的和現代的意涵。作者本著40余年研究中西方中哲和現代西方理論的經驗在本書中提出的倫理學立場,在認識論上不同于以下西方主流論立場︰極端相對主義、虛無主義、形而上學和超越性信仰。作者認為,中國歷史上形成的經驗理性主義仁學傳統,經過解釋學和符號學方法論的讀解後,有可能成為普適于現代人類的基本倫理學範型之一。

李幼蒸,旅美學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比較文明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國際符號學學會理事,國際中西哲學比較研究學會顧問。
 

目錄

序言
引論︰什麼是仁學
上編︰春秋孔學和仁學的形成
A 仁學和基本倫理學模型
第一章 基本倫理模型
第二章 仁學作為基本倫理學
B 仁學的構成
第三章 孔子倫理學的定
第四章 仁學的實踐和功能
C 仁學實踐區段和選擇指令句例型分類
第五章 仁學實踐學的結構
第六章 仁學指令句例型分類(1)︰仁(基本價值)
第七章 仁學指令句例型分類(2)︰禮(實踐途徑)
第八章 仁學指令句例型分類(3)︰德(品德修養)
第九章 仁學指令句例型分類(4)︰學(智慧手段)
第十章 仁學指令句例型分類(5)︰志(意志方向)
D 《論語》的解釋學
第十一章 《論語》讀解的結構分析
第十二章 《論語》思想的認識論前提
第十三章 仁學的君子學
下編 戰國孟學和仁學的完成
引言 仁學和先秦倫理學
E 先秦倫理思想和仁學對話場
第一章 先秦倫理學三極對話場結構
第二章 道家本體虛無論
第三章 法家權力哲學
第四章 法家的道學基礎
第五章 法家權術心理學
F 孟子士學和仁學的展開
第六章 仁學政治倫理學的定位
第七章 孟子倫理實踐學的理論化發展
第八章 孟子選擇指令句例型分類(1)基本價值(仁義與利暴)
第九章 孟子選擇指令句例型分類(2)政治價值(王道與霸道)
第十章 孟子選擇指令句例型分類(3)理據象征(形象範疇)
第十一章 孟子選擇指令句例型分類(4)士學精神(二元對決)
第十二章 誠學的定位
G 仁學的實踐論結構主義
引言︰基本倫理學模型的應用
第十三章 先秦倫理思想的認識論結構
第十四章 歷史解釋學和仁學結構化實踐
第十五章 仁學解釋學和實踐結構主義
參考書目
 

仁學即孔孟倫理學,其內容選自《論語》、《孟子》二書之精華。本書是在與“儒學”的對比中使用“仁學”一詞的。也就是在“仁學Vs.儒學”的二元對比框架內為仁學這一先秦倫理思想體系重新定位的。歷史解釋學的要旨在于忠實細密地根據歷史話語資料和現代方法學來對古代原典重新進行讀解。表面上,詞語和概念是舊有的,也必須是舊有的,但通過詞語組合方式和語境組建方式的特殊安排,可更適當地凸顯出原典文本中固有的基本意義結構。被稱做解釋學的意義結構分析法的最終目的有三︰原始仁學的真實意涵、仁學的歷史作用和仁學的現代意義。一般來說“儒學”指“四書五經”系統,其存在具有綜合的史學內涵,而仁學為獨立的思想文本。因此不妨比喻說,仁學是“橫向”存在的,是縱向歷史中的橫向存在,而儒學是“縱向”存在的;仁學是倫理學思想系統,而儒學是社會文化史過程。在傳統學術話語系統中,兩個學科標稱之間並無明顯區分,何況儒學的四書五經學就包含著孔孟學文本。但是仁學本身的意義和其在儒學系統中的作用為兩事。現在我們要把“仁學”一詞從其傳統語境中抽取出來,使其成為基本倫理學典範的孔盂倫理學之專稱,以區別于內容遠為繁復的儒學。我們將仁學與儒學區分開來,首先可以使孔子思想和中國兩千年儒教政治史分開,兩者成為雖相關而不同的學科領域,其結果不僅有益于古典學術研究,而且有助于未來文化學術創新的事業。一個直接的益處是使傳統仁學和現代“反封建思想運動”可以彼此兼容一致。一方面,只有仁學,而非傳統儒學全體,才能有進一步參與中國現代化和全球倫理學對話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信仰紛爭不已的今日世界,只有非宗教的仁學倫理學才有可能成為一切信仰傳統都可接受的“中性”對話基礎︰主體選擇實踐學和人際正義思想之間的合理關系模型。仁學的特點尚不在于“博愛”和“大同”這類人類傳統價值之公言,而在于其主體倫理學中的特殊生存態度。《論語》以直觀的方式為個人人生信仰提供了“理論上”和實踐上可信的理性基礎。本書的目的則在于為已有兩千余年讀解歷史的仁學提供一個在現代環境內有關其結構、功能和意義諸方面之認知的新導引。

本書的寫作開始于1998年,可以說是一年前在德出版的有關孔學和儒學的英文著作的繼續和發展。本書的思考方向和寫作方式與兩卷本英文著作基本相同,它們均根基于︰我本人數十年來獨立的中西文史哲讀書史,70年代末以來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研究,以及90年代在德國基金會資助下集中研究比較倫理學和比較文史哲理論的經驗。英文著作的讀者對象是外國學者,我的切人點卻與現代海外有關中國哲學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和方向非常不同︰一方面比較注重理論基礎的現代性,另一方面又比較注重歷史材料的中國本土性。不過,為了在有限的篇幅內凸顯主題,該寫作計劃並未在文中組織與現代中西研究者的具體對話。這種寫作方式的選擇固然緣于計劃的主題目標,但也有具體的理由。該書可能的讀者群應該是漢學界的中國哲學研究者和西方哲學家,但他們實際上卻又並非文本假定的對話者。前者對現代理論的隔膜和後者對中國史料的隔膜均妨礙著他們對該書充分的讀解和判斷;比較倫理學研究並非中西學術的機械性疊合。在完成英文著作後,將同一主題以不同方式呈現于可兼具兩種知識準備的中國讀者面前,就成為我甫落腳加州後的主要願望之一。需要指出,盡管兩部英文著作為這本中文著作的前導和姐妹篇,本書卻是完全獨立的新著,即使是在相關的主題上也未安排作者前後研究之間的比較和參照,因為英文書的主旨在于按照西方學術界論證課題和方法的正常方式構建寫作文本,而本書的主旨在于進一步深人主題的經驗性和理論性內涵。此外,過去幾年來,我在比較倫理學和中國史學理論方面的繼續研究進一步加強了有關仁學和儒學研究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準各,其方法是把一般性仁學理論說明和先秦原始文句意義解析這兩者盡量在解釋學上“適當地”結合在一起。一方面,本書寫作框架基于現代理論認知,另一方面,論述的對象是歷史性文本本身。原始文本的非理論性風格導致其潛在的“理論邏輯”面目非常不同于其非系統的、直觀性的表達形式,而我們的討論卻須通過後者來達到前者。我們需要依據諸零散文句的個別義理疏解以歸納地呈現仁學的理論整體性。本書寫作中表現的仁學義理于是有兩種不同的表達形式︰各層次的一般性理論說明和諸具體文句的意義疏解。論述中不可避免的主題重復性或重疊性源于原始文句內容本身的重復性,而我們的仁學分析是不可能脫離歷史性文本來進行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