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繁華︰一千五百年來的東亞城市生活史

都市繁華︰一千五百年來的東亞城市生活史
定價:516
NT $ 449
  • 作者: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日期:2010-1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1076300
  • ISBN13:9787101076301
  • 裝訂:平裝 / 536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城市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機會與方便,也滋生了“後現代式”的矛盾。該如何理解城市發展的歷史進程?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舉辦專題討論會,主題就是一千五百年來的東亞城市生活史。與會學者綜合考古、文獻、圖像等資料,繪制豐富的都市生活畫卷。對城市生活畫卷的復原,對城市交往、游樂的再次展現,對城市生活細節的重新回故,都使古代繁華的城市生活如真實影像般地展示在眼前,令人生出幾分向往與遐想。
 

目錄

哪里的城市,為什麼是東亞,人們如何生活?——代序 葛兆光
高樓對紫陌,甲第連青山——唐長安城的甲第及其象征意義 榮新江
我心中的長安:解讀盧照鄰的《長安古意》 倪豪士
唐長安居住里坊的結構與分地(及其數碼復原) 王才強
北宋開封玉清昭應宮的建造及其被焚——兼論宋真宗到仁宗(劉太後)時期政治文化之變遷 久保田和男
宋代文獻中的都城面面觀 艾朗諾
宋元時期的南京城——關于宋代建康府復原作業過程之研究 伊原弘
明代北京外城修建的社會意義 唐曉峰
明朝的對外政策與兩廣社會 井上徹
晚明山人俞安期的活動 金文京
浮游群落——明清間士人的城市交游活動與文藝社交圈 王鴻泰
城市、空間、信仰:安溪城隍信仰的越界發展與功能轉換 李焯然
園亭競秀,風雅爭勝:明代江南城市築園風氣與消費文化 康格溫
從游觀到旅游:16至20世紀初蘇州旅游活動與空間的變遷 巫仁恕
清代前期蘇州工商鋪店的實態 範金民
清代北京用煤與環境生態問題 邱仲麟
白下瑣言:十九世紀的南京記事 李孝悌
“不意于胡京復見漢威儀”——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朝鮮使者對北京演戲的觀察與想象 葛兆光
太平天國運動前夕揚州城的日常生活 安東籬
清代琉球人眼中福州城市的社會生活——以現存的琉球官話課本為中心 王振忠
民國初年一個京城旗人家庭的禮儀生活——一本佚名日記的讀後感 趙世瑜
“都市法”紀要——以近代大阪為例 (土冢)田孝
地景與想象——滄浪亭的空間詩學 季進
中國城市的後空間與後電影 柏右銘
形制與意象——一千五百年以來中國城市空間的傳承與變換 李孝聰
 

2009年3月,來自歐美、澳洲、日本、新加坡和中國台灣及大陸的學者,一起參加有關東亞城市生活史的學術討論會。我們為這個會議選擇了一個鼓舞人心的標題,叫做“都市繁華”。盡管現在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把人心搞得惴惴不安,盡管現代之後的城市也讓人對于城市生活充滿懷疑和憂慮,但是當我們回望東亞與中國歷史的時候,卻仍然對城市生活抱有信心。如果說,在某種意義上現代化就是城市化,那麼,盡管“現代性”已經受到種種非議,但是它畢竟使生活從傳統走出來,特別是當我們回顧“一千五百年來的東亞城市生活史”,在中古都城長安、洛陽、奈良、京都、汴粱和近世城市臨安、大阪、蘇州、廣州、上海中,還是可以體會到這些曾經繁華和仍然繁華的都市,給傳統帶來的深刻變化,以及給生活帶來的無窮樂趣。

我們在這次會議上將討論“城市生活”。大家都知道,現在的城市史研究,已經不再只是研究那種“城中無人”的城市了。如果說,過去的城市史常常給人繪制的是城市地圖,那麼現在的城市史,試圖繪制的則是“清明上河圖”。過去,我們常常從文獻和遺跡中考察古代城市起源,從考古發掘材料來探索古代城市及建築,通過復原想象當時的城市空間格局,通過城市發展討論社會、經濟和生活,現在,我們則希望城市史把社會史、藝術史、思想史都糅進來,把生活、藝術、文學資料都引入這一領域。因為東亞城市的發現和文獻很多很多,僅僅以中國為例,不要說從二里頭到長安、從洛陽到廣州的考古發掘,只要看現存文獻,像《長安志》、《東京夢華錄》、《夢粱錄》等等,看各種圖像,比如《清明上河圖》、《姑蘇繁華圖》、《南都繁會圖》、《皇都積勝圖》、《上元采燈圖》等,就知道這將是一個豐富的研究領域。

從這種思路研究古代城市,可以綜合考古、文獻、圖像甚至文學作品,繪制出生動的都市風情畫卷,使得古代城市不再是寂靜的“空間”,而是有“人”住的、會發“聲”的、有“圖像”的政治、文化和生活“場所”。前些時候我看清代朝鮮燕行使者在北京的日記,就發現在清代北京,因為有三年一次的科舉考試,便有了不少逗留的士人。在這個“大不易”的京城里,考試期間需要借住寺院、租賃較便宜的旅館、結交同鄉並熟悉會館,考試期間之外,還需要有娛樂空間、有交游場所。這一切不僅改變了清代北京的居處、娛樂和商業,而且連帶地改變了通州甚至豐潤的文化。因此我希望,這次會議能多討論過去關心得不夠的方面,把“城市”同“生活”,同時也跟觀念、文化、藝術聯系起來。因為我覺得,城市史的研究內容、史料範圍、理論方法,似乎還可以更加寬廣。

為什麼這次會議要討論“東亞的城市生活”呢?在這里,我想順便談談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個中文口號。這句中文口號作為世界博覽會的標志性表述,我總覺得需要再詮釋。為什麼?因為這種說法在面對世界的時候會受到質疑。比如,有人會認為“城市是萬惡之淵”,城市的“現代性”帶來了很多問題,比如空氣污染、人口稠密、犯罪率高等等,所以有人會質疑,城市真的能讓生活更美好嗎?但是,作為東亞特別是中國人,我要強調三點︰第一,從東亞生活習慣與文化傳統看,東亞人和西方人對生活世界中人際關系的依賴程度是不一樣的,即使在城市中,人們仍然需要類似鄉里和宗族的認同與互助。他人不是囚禁的牢籠,而是可以依賴的圍牆。在這種背景中也許可以理解“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與現代西方城市生活的習慣和觀念不同,東方人或者說中國人既需要在城市的稠密中尋找家園的安全和熟悉,也需要在城市的快捷中得到現代的舒適和方便。第二,所謂“城市是萬惡之淵”,往往是西方人在“現代之後”的看法,可是中國目前仍處于農村人口大量涌人城市,城市仍然給人們帶來機會和方便,不能用業已現代的、甚至已經後現代的西方立場來評判城市生活。我們不希望看到時空錯位。在中國目前的社會階段,仍然需要城市生活,也許是前近代的心情和感受。第三,“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是否可以理解為,在看到了“前車之覆”之後可以有“後車之鑒”,即當後發國家了解到現代城市化弊病(如污染、犯罪、擁擠、人際關系冷漠等)後,恰恰可能在這些經驗中避免城市化的現代性弊病。如果東亞或者中國,真的能做到“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倒不失為向世界提供了另一條現代化的道路。

過去,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曾經提到,他看到西方城市的中心“常常是滿滿的,在一個顯眼的地方,聚合了文明社會的價值觀念︰精神性(教堂)、力量(官署)、金錢(銀行)、商品(百貨公司)、語言(古希臘式的大集市︰咖啡廳和供人散步的場地)”,而在日本東京,他卻看到一個“空”的中心,而正是這個城市中心,“隱藏著那個神聖的‘空無”’,“以它那種中心的空洞性來支持整個城市的運動”。這個說法不一定對,不過,也許可以啟發我們去思考東西方的差異。我曾經討論過明代官方修撰的方志圖經,那些地方志中所附錄的城市地圖,為什麼總是只標志官府公廨、寺廟官觀和倉廩學校,而不記錄民眾的坊巷市集、歌樓勾欄、酒館食肆?也許在明代中國,盡管城市很發達,但在觀念中,仍然是大“公”無私、目中無“人”的。這樣是否可以解釋古代中國城市想象中的某些特點?

在籌備會議的這段時間里面,我總在想幾個問題︰第一,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和生活在鄉村中的人,在日常生活即衣食住行以及娛樂、信仰、家庭甚至觀念上有什麼不同?在自古以來就以鄉村生活和家族倫理為基礎建立秩序、確認關系、制定規則的古代中國社會里,越來越龐大的城市生活,意味著怎樣的巨變?第二,在歐洲的城市和在東亞的城市中,人們的生活有什麼不同?這種不同如何形塑了各自的政治觀念、公共領域和生活樣式?除了被城牆標志的空間、市場和工商業、市政廳或法院(中國是官署公廨)之外,東亞城市有什麼生活設施、宗教場所、娛樂空間是和歐洲城市不一樣的?東亞城市的市民組成和歐洲的相同嗎?中國城市中的宗教性建築如佛寺、道觀以及城隍廟,和歐洲城市中的教堂,在市民生活中的功能一樣嗎?第三,東亞的城市與城市之間,生活有沒有差異?比如中國沿海城市與內地城市、江南城市和北方城市之間,城市的不同居住區之間,生活狀況顯然不同,這種不同意味著什麼?

一次會議並不能解決舊問題,不過學者聚會卻可能提出新問題,讓我們繼續深思和研究城市生活史。

葛兆光
2009年3月
于上海復旦大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