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胡楊︰鄧纘先戍邊紀事(1915—1933)

沉默的胡楊︰鄧纘先戍邊紀事(1915—1933)
定價:288
NT $ 251
  • 作者:崔保新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1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9718651
  • ISBN13:9787509718650
  • 裝訂:平裝 / 383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學術著作。作者先後到北京、南京、廣州、喀什、烏魯木齊和廣東紫金等地的圖書館和檔案館,通過查找,掌握了大量確鑿可靠的資料。此外,作者又多次到鄧纘先的家鄉和他在南疆生活、任職18年的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從而對鄧纘先的生平經歷有了更多感性的體會,對這些地方的歷史狀況、風土人情,以及相關的人文地理特點,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過縝密的分析研究和嚴謹的邏輯推理,把掌握的圖書資料和活生生的實地考察結合起來,就使作者對鄧纘先的研究和表述更加完整、嚴謹。
 

目錄

序一 紅棉與胡楊
序二 民國邊吏的人文標志
序三 用心為戍邊英雄立傳
序四 以詩證史
自序 敬畏歷史
第一編 年前的鄧纘先
第一章 鄧氏族人
引子
一 紫金尋根
二 祖源南陽
三 絲路起點
四 遷徙動因
五 崇文尚武
六 鄧氏家風
第二章 詩禮傳家
一 生年考證
二 詩禮傳家
三 父親家教
四 私塾教育
五 客家婚俗
六 黃氏夫人
第三章 紫金名士
一 羅浮詩情
二 豐湖書院
三 科舉落幕
四 廣東風氣
五 高小校長
六 議會議長
第二編 年後的鄧纘先
第四章 分發新疆
一 文官制度
二 文人出塞
三 西陲吏治
四 簡政紓困
五 政治研究所
第五章 代理知事
一 烏蘇縣知事
二 入鄉問俗
三 開渠修橋
四 續修縣志
五 烏蘇六別
第六章 宰理葉城
一 南糧北牧
二 邊塞風情
三 年考
四 是“肥”之地
五 知事俸祿
六 縣志名人
第七章 莊嚴國土
一 英俄欺華
二 巡邊日記
三 以史衛國
四 葉城縣志
五 葉迪紀程
第三編 年後的鄧纘先
第八章 忠孝兩難
一 鄧儔卓考
二 鄧儔卓妻
三 怡孫之樂
四 示兒書札
五 西陲閨思
六 母慈子孝
第九章 疏墨拾零
一 都會疏附
二 喀什四季
三 政治外論
四 游宦墨玉
五 燒紅的鐵鍋
第十章 社交探微
一 文牘員職
二 朱墨之辨
三 汪步端
四 于右任
五 藍湘眉
六 王子鈍
七 邊塞詩人
第四編 鄧纘先的最後歲月
第十一章 巴楚之謎
一 巴楚概說
二 宦途凶險
三 祝詞唱晚
四 屠城檔案
五 血沃西域
六 麻扎“鑒定”
第十二章 塵埃論定
一 治世桃源
二 亂世絕地
三 卒年考證
四 自銘�墳
五 墓志銘文
六 生平年表
七 未絕樂章
跋一 頌其詩,知其人
跋二 也說敬畏歷史
跋三 心中有書
後記
 

是什麼撥動了我的心弦?使我感動和神迷?老實說,是鄧纘先的詩詞。這種感動源于直覺,由此產生了寫詩人與讀詩人的心靈共振,盡管詩人與我相差99歲。鄧纘先為什麼能寫出這麼感人的詩詞?他是什麼人?他的生卒年限?他的人生經歷?他為什麼47歲時選擇出塞戍邊?他60歲時為什麼不告老還鄉?他為邊陲留下了什麼?正是在回答這一連串問題時,我開始走進1868~1933年那段我不曾經歷的歷史。

直覺往往是單純的,它藏在心靈深處,只有當它被感動時才浮出水面。單純的東西往往不追逐利益,計算現實,更不會被官本位所左右。在職官序列中,鄧纘先是一個芝麻官,也因為此,他一度被人們遺忘和忽略。而恰恰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才有條件擺脫浮夸,根植民間,活得單純。我想,鄧纘先的詩詞就是在這種土壤中生長發育的,大官們反而無此條件和心態。

鄧纘先是被像我一樣的小人物發現和發掘的,而他最先感動的還是一些小人物。鄧纘先為什麼能打動人?這個問題一直沒有理論上的解釋。當我讀到譚元亨教授的序文時,柯林伍德的“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克羅齊“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論斷,如火炬劃破黑暗,一下驅除了我心中的愚暗。原來,鄧纘先給後人留下的不僅僅是詩詞,而是一部思想史,一部當代史,當代人是被他的思想所感動的。有意思的是,柯林伍德、克羅齊兩位大師與鄧纘先竟是同時代的人,他們之間理論與實踐的互動,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

柯林伍德認為,只有表現情感的藝術才是“真正的藝術”。中國的詩詞是表現情感的,出類拔萃者自然是“真正的藝術”。科林伍德說,詩人之所以是詩人,是因為他把讀者培養成了詩人;讀者之所以領會作者所表現的情感,是因為作者使他能夠表現他自己的情感。因此,科林伍德得出了非同尋常的結論︰“如果藝術是表現情感的活動,那麼讀者也和作者一樣是一位藝術家,在藝術家和觀眾之間並沒有種類的差別。”這與六祖惠能“人人有佛性”相比,東西方智慧何其相似!

而克羅齊則認為,“詩人是天生的”,應該改成“人是天生的詩人”。所有的人都是藝術家,大藝術家與一般人只有量的差別,沒有質的差別。如果人類之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是藝術家,而大部分人不是藝術家,那小部分人的作品就無法讓大部分人欣賞。除非大藝術家的想象與我們的想象在質上相同,否則我們根本無法理解他們的作品。

鄧纘先是民國邊塞詩人,過去感動著他寫詩那個年代的人們,今天依然感動著我們。我們被他感動,不是因他寫詩的技巧,而是因他發自內心的真實情感,以及情感中不知不覺流淌著的思想。思想要求作者有根有據,不違邏輯,情感要求作者有血有肉,挖掘細節。只有思想與情感融為一體,才能穿越時空,撼動人心。

克羅齊認為,歷史應該由哲學家來寫。他將歷史看成“運動中的哲學”,而哲學是由美學、邏輯學、經濟學、倫理學四種學科組合構成。在他眼中,哲學又等同于歷史學。克羅齊無疑抬高了歷史寫作者的門檻。

我的學養是達不到克羅齊的門檻標準的,但我不缺乏凡人必有的直覺,或言之我不缺乏對歷史的敬畏之心。我過去不理解敬畏歷史的含義。歷史又不是人,它不管飯票,有什麼值得敬畏的?但是,歷史一定是人的歷史,人的歷史自然離不開人的情感和思想。如果我們細細想想,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方式幾乎都是一樣的,但當我們終將要離開這個世界時,便呈現出千差萬別的景象︰有人被歷史遺忘,有人被歷史記住,有人被歷史唾罵,有人被歷史頌揚。那些顯赫的人,給世界留下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轉眼間改名換姓,歸屬他人。那些默默無聞的小角色,給世界留下了幾幅畫作,幾行文字,幾首詩詞,幾段音符,幾件藝術品,當時毫不起眼,死後反被鐫刻在歷史的年輪上。原因何在?就是這些人的思想史不一樣。既然我們都會成為歷史,都會受到歷史的審查和審判,那麼,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敬畏歷史呢?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