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子講生命智慧︰一位中醫專家眼中的道德經

听老子講生命智慧︰一位中醫專家眼中的道德經
定價:179
NT $ 156
  • 作者:韓永和
  • 出版社: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6746107
  • ISBN13:9787506746106
  • 裝訂:平裝 / 241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版
 

內容簡介

本書為《老子傳統生命學解析》的第二版,按老子原文的內容分為81章,每章按其主旨貫以標題。主要包括[原文]、[譯文]和[感悟]三個部分,其中[感悟]部分是主體內容。本書從傳統生命學角度出發,重在闡述老子的宇宙觀與生命觀。老子以道為宇宙與生命的本源,為人類的精神追求設立了終極的目標,因而創立了生命由後天復返先天的心法,並正說反說其中的道理、原則、方法、要求和注意事項等方面的內容。綜合運用傳統道學、佛學、中醫學、儒學以及現代物理學等有關方面知識,力求用現代語言和邏輯思維來分析、解讀老子。
 

目錄

上篇 道經
第一章 老子論道的目的和方法
本章老子提出了“宇宙本體論”和兩種修身體道的調心方法,同時指出了這兩種調心法的重要性,是全篇的總綱。
第二章 體道實踐的總則
本章闡述了以下三個問題︰一是體“道”之初忌著相,二是論述事物的對立統一規律,三是指明了修身體道總的原則。
第三章 體道實踐中易犯的通病
本章揭示了體道實踐中易出現的通病,成年人由後天復反先天的方法、要求以及“智者”的自戒,並呈接上章進一步強調“無為”這一體道的基本法則。
第四章 道的作用
本章揭示了“道”的本體相、作用及其普遍存在性和宇宙本原的難知性。
第五章 靜以復道
本章分析了天地對待萬物、聖人對待百姓所持的態度,並以風箱作比喻,提出窮究後天不如以虛靜之法回返先天的理論。
第六章 入靜的用意原則
本章闡明了人的原神具有與道共存、相合的特性,進而述及使其顯現的方法——陰陽交合之道,同時提出了意守的原則。
第七章 化私祛欲的道理
本章以天地能夠長久存在為例,說明無私無欲的重要性,近而來闡明聖人的修身法則。
第八章 學習水之善性
本章用淺近的事物——水來比喻“道”,提示體道之人應學習水的七種善性,用以說明無為的不爭之道。
第九章 體道之初的注意事項
本章首先論述體道初期階段的心身原則,其次告戒體道者入門之後不可縱欲,最後指明須功夫達到一定境界之時,才可斷除人類基本的欲望。
第十章 體道者入門後的用意原則
本章以寓答于問的方式,闡明了體道者入門後進入了較深一層次的身心狀況,同時指明了出現生理巨大變化時的注意事項,最後得出元氣的功中對待原則。
第十一章 身心有無的利用關系
本章以普遍現象事物的“有”與“無”的相互聯系、依存,不可分離的利、用關系,暗喻人的心、身在體道實踐中同等重要性,不可偏廢。
第十二章 欲望的危害
本章提示了普通人的人生對于生活的追求與危害,同時闡明了聖人的生活準則。
第十三章 活子時與忘形
本章就體道實踐中有關“活子時”來臨時兩種狀況以及靜定中著于“身相”的問題作以論述,其結論是以身為公則可治理好天下(身體)。
第十四章 道之情狀
本章首先提示了人的視、听、觸等感官無法測知“道”的存在,其次進一步闡述“道”的物質性,最後告訴人們把握“道”的重要性。
第十五章 入道較深者的精神狀態
第十六章 生命反本還原的過程
第十七章 身心間的協調關系
第十八章 世間法興起的因由
第十九章 生命復返的要素
第二十章 追求生命的本真
第二十一章 體驗道之情狀
第二十二章 體道實踐中屈曲隨順的心理調節過程
第二十三章 由飄風、暴雨而論道
第二十四章 “守一”的體道原則
第二十五章 心王與大道
第二十六章 心君不可失位
第二十七章 大仁大愛之心
第二十八章 體道實踐中各階段的實踐原則
第二十九章 不以意念強行治身的道理
第三十章 以真氣治療疾病時療效程度的把握
第三十一章 以真氣治療疾病時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及治療後的用意原則
第三十二章 元氣與機體組織的自然親和關系
第三十三章 明道與味道之辨析
第三十四章 聖人所以能夠成大的原因
第三十五章 得道者的自由
第三十六章 辨證的修行之道
第三十七章 真氣生發時如何對待所興起的欲望
下篇 德經
第三十八章 思想境界的層次差別
第三十九章 得一與太過
第四十章 三士的差別
第四十一章 生命的逆向回歸
第四十二章 萬物的生成模式
第四十三章 無為之益
第四十四章 身體與“道”及真氣間的主次關系
第四十五章 體道者的大成境界
第四十六章 體道者如何對待性欲
第四十七章 體道者的神通異能
第四十八章 “世出世間”學問的差別
第四十九章 體道者應持的願心
第五十章 人生壽命長短者的稟賦與“善執生者”生命情狀的比較
第五十一章 “道”與“德”和元氣與元神以及形體的關系
第五十二章 “理”與“事”二者的關系
第五十三章 坦途與歪路
第五十四章 願行的建立與教化的實施
第五十五章 生命反本還原的赤子之態
第五十六章 得道者的六大戒條
第五十七章 平正的中道治身思想
第五十八章 虛靜與思辯意識狀態對身體的影響
第五十九章 無差別意識的治身思想
第六十章 體道者要謹防“走火入魔”
第六十一章 神守于下的體道原則
第六十二章 自覺與覺他
第六十三章 由易入難的體道原則
第六十四章 “小藥”初臨時是最易出錯的時節
第六十五章 “愚民”的治身方略
第六十六章 海納百川與修身體道
第六十七章 境界上應持的原則與生活態度
第六十八章 誠信與專一及無積之三要素
第六十九章 慈悲與無差別及無私之三寶
第七十章 善者的內涵
第七十一章 以真氣治療疾病的原則和注意事項
第七十二章 形而上道的知行難易
第七十三章 如何對待知之與不知
第七十四章 “官”逼“民”反的道理
第七十五章 兩種不同治身方略的選擇與對比
第七十六章 元氣為“兵”的運用得失
第七十七章 後天意識的泛濫是障道之因
第七十八章 柔弱中的生機
第七十九章 由“張弓”而視自然與人為之差別
第八十章 水滴石穿之理
第八十一章 無偏的中道之法
附錄 《老子》帛書本
 

世人都說老子的道學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然而每當問及其貴在何處,恐怕一時會茫茫然無以作答。究其原因,在于千百年來人們對老子所言沒有形成個統一的認識。哲學家以為老子是談哲學,養生家以為是談養生,軍事家以為是談用兵,還有人從美學、歷史等角度來予以分析、探討。更有甚者,以為老子是言謀略學中的“君人南面之術”。如果綜合歷史上各家、各派解老者的見解,老子豈不成了雜家?竊以為老子五千言的文字表面上似是談論哲學、養生、軍事、歷史等方面的內容,而實質卻是在于闡述人生之真諦,生命之本然的性命之學。前者為形而下之用,後者則是形而上之學。《老子》一書至唐代時被稱為《道德經》,言其為道德經典之意。經字有“貫穿”的含義,也就是綱要的意思。比如魚網之網綱,其上結滿了網繩,提攜而帶動全體目張。由此不難理解,後世解老者雖然都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場來闡述觀點,而又都能自圓其說的原因所在。老子是站在生命的起點(也是終點)上,縱觀宇宙無盡的時空,俯瞰人間社會的萬有,拉動的是生命的網綱。所以無論人類社會怎樣的發展,人們的心智怎樣的開發,科學學科如何的分類,所有的一切,也許都會在老子的五千言中尋求到適合于自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支柱性理論的答案。因此,有關出現解老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情形也就不足為怪了。

老子論道,以為在現象世界的背後,存在一個無形的、永恆的、不變的世界,它不是由物質所構成,也不是純粹精神的媾和,而是一種混然的狀態(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那才是宇宙的本然,生命的真實。也就是說,現實世界所有的一切事物,無不源生于道(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事物不過是種現象的生滅變化過程,不具備絕對本質自然的特性,因而也就沒有恆常性。

道就好比我們地球上的大海,事物則似海面上涌起的浪花,海如道之本然,浪花則為現象事物的生滅變化,這就是後世所稱的老子道學的“宇宙本體論”。由道學本體論的內容來看,老子對宇宙和生命的認識,並未以神道設教。老子似乎設立了個理性的、科學的終極的生命目標,其目的不過是冀求人們通過系列的調整身心的手段,使身心的生存狀態符合于自然規律的要求,從而使生命由後天復返于先天之道,回到永恆的生命家園。以往研究老子的注釋者,往往忽視了老子論道的這一主旨,因而也就多半流于道學後天之用的討論發揮。應該清楚而肯定的認識到,老子在第一章中揭示了宇宙本體論的論道目的後,馬上就提出了“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的觀察宇宙和認識生命的總的方法,繼而自我盛贊其法的玄妙並強調了它的重要性。後世解老者雖然認識到了《老子》第一章的重要性,確認其為全篇的總綱,但由于對老子論道的目的和方法認識缺少絕對的高度,因此也就無法探究老子道之形而上的本然。

老子在第一章之後,于第二章中闡述了“無為”這一體道實踐總的思想原則。至于以下各章的論述,可謂無不圍繞著一、二章中的目的、方法和原則來加以敘述和論證。如此則全篇八十一章一脈貫通、一氣呵成,以此釋義則毫無牽強、阻滯、壅塞之感。在明晰了老子論道的目的、方法和原則的基本架構之後,我們決不能產生老子的思想與現代科學完全符合的認知觀念。現代科學重在研究物質的層次結構,以其嚴密的思維邏輯、精確的數學計算和可重復的實驗研究為要素手段。而老子以及其他古代先哲們則是以自身為實驗物,以整個宇宙為實驗場,以調心(意識或精神念流)為手段來感悟宇宙和生命的實在。所以既不能稱老子的思想理論是絕對的唯心,也不可以說其是唯物,如果要勉強稱之,或可名之為心物之一元。

研究老子的形而上思想,還需和印度釋氏的佛學互參。眾所周知,佛學自漢代傳入我國後,在天馬行空般的老莊思想的基礎上,很快的便根植于我國的文化土壤中,形成了我國特有的佛教文化。

在全世界的宗教里,惟一不以神道設教的宗教就是佛教。其實,如能將老子的思想理論與大乘佛學進行對比研究,便不難發現兩者許多的共通之處。其一,老子以為世界的本底是道,而釋氏認為是“真如”或“自性”等,兩者皆是言本質世界的無形無象和永恆常在性,設立了生命復返或者說精神寄托的終極目標。其二,在向生命的終極目標努力奮斗的實踐過程中,其總的方法老子以為是“常無欲”和“常有欲”,釋氏則為“空”、“假”、“中”三觀。實則“常無欲”即“空”,為破除對現象事物執著之法;“常有欲”即“假”,為破除偏執于空的不正常心理。而在具體的靜修實踐中,前者即為無差別意識的心理狀態,後者則為有差別意識的心理狀態,佛學中在“空”、“假”的大概念下細化為“止”和“觀”。能夠使“常無欲”和“常有欲”兩種方法交互的運用而不偏執,也就是既不偏于“空”,也不偏于“假”,稱之為“中”。“中”也稱為“中道”,為前進的方向正確、方法無誤。其三,在體道實踐的原則上,老子所言是“無為”,釋氏亦如是稱。關于兩者所言的“無為”的內在含義,幾乎相近或相同。只不過老子主張的是要化私祛欲,近而少私寡欲,以至于無私無欲。而釋氏對于私和欲的看法,則是力主斷盡。其四,在對社會、人生的生活態度上,老子提倡“大仁大愛”,釋氏則是“大慈大悲”。兩者皆主張無私的奉獻與愛,從而化小我為大我。如此則有利于提升內在的人格,有利于人文文化的傳播和宏揚,有利于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和諧,有利于社會的安寧和穩定。除此四個方面之外,有關具體的靜修的調心原則、注意事項等等諸多方面,均有許多共同或相近之處,于此不予一一列舉。

老子的思想和中醫學理論又有眾多的相通之處。眾所周知,中醫學的思想核心是陰陽理論。一般認為陰陽學說原于《周易》,可用以概括說明世間一切事物的構成和運動變化規律。中醫學則主要應用這一理論來統說髒腑、經絡,精、氣、神等基本理論,用以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進而確立治療原則。然後以針灸、按摩以及中藥等為手段進行治療。老子亦是應用陰陽理論為說理工具,以精、氣為物質基礎,以神為妙用,從而使精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台道。老子與中醫學皆言精、氣、神,但老子所重為先天,而中醫學所重為後天。老子所追求的是形而上之終極,中醫學所探討的是形而下之應用。老子所用的陰陽是在自體中使之相互匹配,開發出人體內在的潛能,以使身體的生理、心理發生質變,而中醫學所應用的陰陽主要是用于醫者對患者的病情判斷,並應用外物的力量為其予以治療。由于目的和手段的不同,雖然說理所用的工具相當,其結果卻是導致了殊途。所以老子走向了感悟宇宙和生命奧秘的傳統生命科學,而中醫學則是向治病救人的傳統醫學方向發展。

《老子》一書,多選用當時社會上常見的一些事物來舉例,喜用暗喻的筆法以說明機體的生理變化和對疾病的治療等事理。不明此理,往往會望文生義。如老子文中的“物”或“萬物”,狹義上應喻指人體的元氣;“侯王”、“王”、“君”、“太上”等多喻指五髒六腑中心論的心;“民”,指人體的五髒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兵”,指用于攻擊或殺傷病變組織細胞的元氣。以上所舉為老子論道,以便如何調整身心的最為關鍵性的名詞,只有看破這些名詞語句的表意,才能真正明其所以。其他諸如“國”、“大國”、“小國”等同樣具有潛在的含義,學者當著意分析,不可大意錯過。

從傳統生命學的觀點出發,可以通篇連貫自如的解釋老子全文。僅此一點,當引起學界研究者的重視。歷史上許多人曾經試圖用一以貫之的方法來注釋《老子》,但是均因選題的局限而未能如願。此所謂的傳統生命科學,主要是指道學和傳統中醫學對生命的理解、認識和實踐。加強對于道學和中醫學理論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利用的橫向研究,有助于學科間理論的融合並形成新的學科理論,對于中醫的學科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本書采用傳統注釋的方式,體例上按傳統的分章法分為八十一章,分章順序按帛書本,每章均按其章旨大意分設標題。具體每一章按[原文]、[釋詞]、[譯文]、[分析]的格式編排。[原文]部分將通行本和帛書本兩種版本均予收錄,其中通行本以中華書局1998年出版的四部要籍注疏叢刊——《老子》為底本,帛書本以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甲、乙本由專家校訂後的版本為底本。之所以將兩種版本同時列出,是為了使學者易于比照互參,方便學習。文中的重點內容部分在[分析],該項下按其內容的多寡分設標題,然後予以分析論證。

緣于二十余年來閱讀《老子》的些微體會,兼得從事于中醫教學與臨床工作的便利條件以及對佛學知識的點滴了解,故而不揣愚陋,以思慮之心妄測聖人的先天之學,以就教于同道。倘不致方向錯誤,但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于願足矣。懇請海內外廣大讀者,不吝賜教。

作者
2006年6月13日于長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