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他是與德國結婚的孤獨的“元首”,卻與相處多年的秘密情婦共赴黃泉
全面曝光希特勒的神秘生活,探索“魔鬼嘴臉”背後的真實人性。

整整一本關于愛娃‧布勞恩的書,這是海克‧格特馬克爾在資�極其稀少的情況下完成的一部杰作。——《法蘭克福總匯報》

在納粹的官方宣傳中,他是與德國結婚的孤獨的“元首”,可事實上他有一個情婦︰愛娃‧布勞恩。她的存在直到“第三帝國”的最後一刻都受到嚴格保密。這個與希特勒共同生活多年,又在他毀滅前夕嫁給他的女人是誰?與世界史上的大罪人之——同生活,這意味著什麼?

本書作者海克‧格特馬克爾調查了現存的有關這段關系的所有線索,創作出一部引人入勝的傳記,讓我們近距離地看到希特勒更隱秘的一面,以及納粹分子家庭生活的真實圖景。

書中還附有大量珍貴歷史圖片,更生動切近地展現了納粹統治時期的歷史真相。

海克‧格特馬克爾,哲學博士,德國歷史學家,曾在柏林和美國的布魯明頓主修歷史、國民經濟學和EI耳曼語言文學。已出版的著作有︰《一個德國人的生活——瑪格麗特‧勃法瑞的故事》(2005年)。
 

目錄


相遇
1.海因里希‧霍夫曼工作室
納粹黨御用攝影師
“沃爾夫先生”
私人財產受托管理人
2.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慕尼黑
極端之間的城市
日常生活和政治環境
納粹運動
3.布勞恩一家
普通市民生活
長期女伴︰瑪格蕾特。布勞恩
保持距離的姐姐︰伊爾莎.布勞恩
4.在希特勒身旁獲得權力
與“元首”的情婦保持距離
犧牲還是算?
權力前院里的孤獨
反世界
1.納粹女人
意識形態和現實
瑪格達‧戈培爾——“第三帝國”的第一夫人
埃米‧戈林和伊爾莎‧赫
愛娃‧布勞恩的角色
《日記》
2.元首神話或私下的希特勒先生
1935年在紐倫堡黨代會上
悄然飛升
一種“失去的生活”?
希特勒和布勞恩一家
3.情婦和內圍圈子
旋佩爾夫婦
勃蘭特夫婦
馬丁‧鮑曼
4.上薩爾茨堡的生活
庇護所和權力中心
“宮廷侍從”
政治和私事
莫勒爾大夫
赫爾曼‧愛舍
1946—1939年山莊的“女管家”
出行
滅亡
1.戰爭中的孤立
戰爭爆發
毀滅
“元首總部”山莊
毀滅開始
2.1944年7月20日及其後果
內圍圈子的反應
送給愛娃‧布勞恩的戰利品
遺囑
3.決定留在柏林
最後的進攻
地下生活
元首地下掩體里的婚禮和結局
4.身後
結束語
附錄
人名索引
 

1945年3月7日,愛娃‧布勞恩乘坐一輛郵車從慕尼黑前往柏林,準備寫完她的故事。這段故事于1929年開始于慕尼黑攝影師海因里希‧霍夫曼的店里,她在那里結識阿道夫‧希特勒,他是當時還不很成功的極端右傾的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的主席。現在她違背他的意願返回首都,去陪他一起死。

希特勒曾經命令她留在貝希特斯加登附近的上薩爾茨堡,他在那里有座大莊園——他的“山間要塞”。因為柏林慘遭破壞,尤其是在盟軍2月3日的空襲之後,空襲警報每天要響上好多回。蘇聯紅軍已于1月到達奧德河。美軍和英軍在眾盟友的支持下,正從西方接近。因此,總理府里誰也沒料到愛娃‧布勞恩會在此時出現。阿爾貝特‧施佩爾後來在他的回憶錄里寫道,隨著她的到來,“一個死亡信使生動、真實地進入了地下掩體”︰。事實上,這樣一來,她就走出了長年情婦生活的陰影。從此她的名字就同希特勒的名字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了一起,他們的一起死亡,讓她自己和他一道成為傳說。這是她想要的嗎?

歷史學家伊恩,克肖寫道,誰對20世紀的影響都超不過阿道夫‧希特勒。就連“現代、進步的文明社會”都會快得令人無法想象地“變野蠻”,這一令人震驚的體驗的影響是無可爭議的。3希特勒的名字由此成為一個象征,全世界都將這個名字同暴力、非人道、種族主義、變態的納粹主義、民族大屠殺和戰爭聯系在一起。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保爾,封。興登堡總統任命為總理,納粹黨從而合法地取得了政權,從那以後,不僅是介紹納粹獨裁的組織,還有詮釋希特勒“現象”的嘗試不勝枚舉。這一討論持續至今。

與此相比,愛娃‧布勞恩,“邪魔本人”多年的女朋友和後來的妻子,似乎沒有任何歷史意義,正如休,特萊弗一羅珀所寫的那樣,只是“元首的一個十分蒼白的影子”,是“歷史的一次失望”——是虛無。之所以這樣,原因在于人們認為,愛娃‧布勞恩在希特勒做出導致滔天大罪的決定時“未發揮作用”,只是私生活的虛假田園風光的一部分,這一假風光甚至能讓希特勒“更堅決地實施恐怖”6。因此,在希特勒傳記里愛娃,布勞恩始終只是個配角。研究她的生活經歷的少數作品就算沒受意識形態影響,也主要是介紹被信以為真的她的可悲的“女人命運”,放棄了作為希特勒的女友對她的社會、文化和政治環境的適應。

作為歷史角色的愛娃‧布勞恩不受重視,這從文學作品里佔據上風的希特勒形象也可以得到解釋。因為對希特勒這個人的描寫至今都有爭議。他的一些傳記作者甚至聲稱他是個“非人”。20世紀70年代初,約阿希姆‧費斯特雖然認可他存在一種貌似確鑿的權力欲望和一種“獨特的偉大”,另一方面又指責他作為個體的蒼白,他的塑像般的特征和夸張的表現,說他“沒有能力過日常生活”8。幾十年後,伊恩‧克肖也認為,希特勒的“全部本質”體現在他的領袖角色里,而他缺少一種“個人的”、“較深層的”存在,這位暴君“極不尋常地”具有“魅力獨特的權力”,他的私生活僅由一系列“空洞儀式”組成。9時隔60年後,即使堅信歷史學家們如今已經“仔細測定了”納粹帝國的“深淵”,他們看到的仍然只是“魔鬼嘴臉”。

可是,這一詮釋到頭來是否存在被希特勒的自我表現所左右,將他的個人解釋為次要的,從而剝奪了他做人的資格的危險呢?這樣一來他是不是擺脫了我們的自我批判式理解呢?最後,他的人民教育和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不停地散布,說“元首”為德意志民族犧牲了私人生活和個人幸福。他“像大海中的一塊礁石,超脫于日常生活的所有煩惱和缺憾”。如今回顧時還在設計出這樣一個藝術角色,這妨礙後代正確面對自己的歷史,理解納粹專制的本質嗎?

這里絕不是要為描寫歷史時過分強調個性辯護,也不是想對一個獨裁者的私人一面表示“理解”,這個獨裁者是魔鬼的化身,他已成為一個可疑的偶象。至今尚未有哪位作者對愛娃‧布勞恩做過嚴肅的歷史資料考證研究,這種研究將提供從新的角度認識希特勒的機會,也將有助于去魔鬼化。

這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這個女人到底是誰,通過她可以對“滔天大罪”獲得哪種視角。畢竟愛娃‧布勞恩同阿道夫‧希特勒維持了一段長達16年的關系,最後以一起自盡告終。另外,雖然這段關系在德國社會很大程度上被隱瞞了,這也是希特勒少有的同女人的親密聯系。從外表上看,愛娃‧布勞恩年輕、金發、愛好體育、嫵媚、好享受,而私人照片上的希特勒有點老氣、死板,長著“心理變態病人的臉”(約阿希姆,費斯特),兩人根本不般配。據說,愛娃‧布勞恩喜歡時裝、電影和爵士曲,愛閱讀1933年後在德國被禁的奧斯卡‧王爾德的作品,愛好旅游,過度從事體育活動。”這樣,她的生活幾乎不符合小資產階級的、納粹思想宣傳的德國婦女的榜樣,這個榜樣必須首先是個母親,乖乖地為男人看家。那又是什麼將愛娃‧布勞恩同希特勒聯系在了一起呢?她同那位納粹領袖身邊最親密圈子里的男人是什麼關系呢?她同戈林、施佩爾或鮑曼是什麼關系呢?這對希特勒有什麼影響?希特勒私下里同他的情婦生活在一個迥異于官方刻畫的“元首形象”的反世界里嗎?或者,根本就不能進行這種區分?無論對于愛娃,布勞恩還是對于希特勒,這兩個世界都是不可分割的嗎?

表面看來,愛娃‧布勞恩是個才華平平、出身于一個保守的小資產階級家庭的年輕女子,她顯然既不是靠她的出身也不是靠她的興趣引起注意的。但記載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對政治事件漠不關心。13因此愛娃‧布勞恩不像瑪格達‧戈培爾那樣善于交際、捉摸不透,也不像香檳酒廠老板奧托‧亨克爾的女兒安奈麗斯‧馮‧里賓特洛甫那樣具有很大的政治影響,她也沒有格達‧鮑曼的狂熱。人們都以為她的生活普通、平庸,可是,正因為這樣,才要探究她的歷史,因為在包圍她的“邪惡”氛圍里,她的“普通”顯得像一種無政府主義,它也讓邪惡顯得不同。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