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社會支配論是一個“新綜合”的嘗試,力圖將微觀的個體心理、中觀的社會情境和宏觀的社會結構綜合起來,以揭示群體壓迫、社會不平等和社會等級的形成和維持機制。

——斯達紐斯(Jim Sidanius)和普拉圖(Felicia Pratto)

本書主要關注兩個問題︰為什麼存在群際壓迫和歧視?為什麼這種壓迫如此難以消除?斯達紐斯和普拉圖博士試圖用社會支配論來回答以上問題,通過理解社會支配論的法則要素如何互動和相互強化,來了解產生和維持以群體為基礎的社會等級的機制。


斯達紐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美國人文科學院院士。主要研究興趣為多族群國家語境下的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性別、政治心理學、群際關系、偏見與歧視。
 

目錄

第一部分 來龍去脈︰理論背景
第一章 從惡意到惡意
心理學理論
社會心理學理論
社會結構和精英理論
進化論
總結與結論
第二章 社會支配論
一些基本觀察
社會支配論的基本假設
社會支配論的總示意圖
社會性別和專斷型沖突︰交互強化的心理學
社會支配論的其他結構含義
靈長類社會組織的一致性
總結
第二部分 壓迫及其心理︰意識形態要素
第三章 群體支配的心理學
概述
樣本和量表形式描述
SDO與相關概念的區別
SDO的根源
對群體支配心理學的一些補充
SDO︰一個統合性構念
總結與結論
第四章 “讓你我都同意,你們真的很蠢”
合法化謊言的構念
歧見性和共識性意識形態
總結與結論
第三部分 壓迫場︰機構歧視的表現形式
第五章 “華堂寒舍各安其居”
住房市場中的歧視
零售市場中的歧視
總結與結論
第六章 “他們懶到不願工作”
就業歧視的自我報告
工作歧視的權威證據
就業歧視的心理後果和經濟後果
總結
第七章 “他們在智力和體力上都不合格”
教育歧視
社會地位與健康
總結
第八章 “羈押‘他們’多多益善”
法律與恐怖的實施
性別和年齡例外論
總結
第四部分 作為合作性博弈的壓迫
第九章 社會等級與不對稱的群體行為
不對稱的內群偏好
意識形態不對稱
群體貶抑行為
總結
第十章 性別與權力
進化論框架
恆定性假設
重新理解性別差異
社會政治態度
繁殖策略、社會等級與社會支配傾向
重新思考從屬男性目標假設︰父權制與專斷型等級的互動
總結
第十一章 結語
分析層次
社會支配過程的互動特性
與其他理論的比較
物質性與象征性的群體沖突
群體支配研究的未來發展方向
個人聲明
參考文獻
主題索引
譯後記
 

只有一門社會心理學。它關注入之認知、情感和行為潛能的展現,如何受他人在場(presence of others)的影響;其使命就是激勵每個活生生的個體去超越約拿情結(Jonah Complex)的羈絆,以締造其動態、特異而完整的豐腴生命。但他人在場,已脫離奧爾波特(G.W.All-port)原初的實際在場(actual presence)、想象在場(imagined pres-ence)和隱含在場(implied presence)的微觀含義,可從共時一歷時和宏觀一微觀兩個維度進行重構,以含括長青的研究實踐和不斷拓展的學科符號邊界(方文,2008a︰137)。社會心理學絕不是哪個學科的附屬亞學科,以從容開放的胸懷,持續融會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進化生物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智慧,逐漸建構和重構自主獨立的學科認同和概念框架,岸然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基礎學問。

在不斷建構和重構的學科歷史話語體系中,社會心理學有不同版本的誕生神話(myth of origin),如1897年特里普里特(Triplett)有關社會促進/社會助長(social facilitation)的實驗研究,1908年兩本偶然以社會心理學為題的教科書,或1924年大奧爾波特(F.H.Allport)的權威教材。這些誕生神話,蘊涵可被解構的意識形態偏好和書寫策略。援引學科制度視角(方文,2001),這門新生的社會/行為科學的學科合法性和學科認同,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于北美得以完成。而北美社會心理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年代聲望日盛,成就其獨斷的符號霸權。當代社會心理學的學科圖景和演進畫卷,展開在此脈絡中。

1967年︰透視當代社會心理學的時間線索

黑格爾說過,一切哲學也就是哲學史。哲人道破學科史研究的秘密︰滋養學術品位。但在社會科學/行為科學的譜系中,學科史研究一直地位尷尬,遠不及人文學科。研究學科史的學者,或者被污名化︰自身沒有原創力,只能去總結梳理他人的英雄故事;或者是學問大家研究之余的閑暇如成長過程的記錄。而在大學的課程設計中,學科史也成為二等課程,大多數被簡化為具體課程中的枝節,在導論里一筆帶過。

學科史研究,對品位的滋養,從幾方面展開。第一,它在無情的時間之流中確立學科演化路標︰學科的英雄譜系和經典譜系。面對紛繁雜亂的研究時尚或招搖撞騙的學界名流,它是最簡潔而高效的解毒劑。第二,它作為學科集體記憶檔案,是學科認同建構的基本資源。當學子領悟到自身正置身于那些非凡而勤奮的天才所獻身的理智事業時,自豪和承諾油然而生。而學科脈絡中後繼的天才,就從中破繭而出。第三,它也是高效的學習捷徑。盡管可向失敗和愚昧學習,但太浪費了;而向天才及其經典學習,是最佳的學習策略。第四,它還可能為抽象的天才形象注入溫暖的感性內容。而這感性,也正是後繼者求知的信心和努力的動力。

已有四種通常線索、視角或策略,被用來觀照當代社會心理學的演化。學科編年史,或者學科通史是最為常用的策略;學派的更替是第二種策略;不同年代研究主題的變換是第三種策略;而不同年代權威教科書的內容變遷,則是第四種策略。

還有一些新穎的策略在被嘗試。支撐學科理智大廈的核心概念或範疇在不同時期杰出學者視域中的意義演化,即概念史或範疇史,是一種新穎獨特但極富難度的視角;而學科制度視角,以學科發展的制度建設為核心,也被構造出來(方文,2001)。這些視角或策略為洞悉學科的理智進展提供了豐厚洞識。

而歷史學者黃仁宇先生則以核心事件和核心人物的活動為主線,貢獻了其大歷史的觀念。黃先生聚焦在“無關緊要的一年”(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1587年,或萬歷十五年(黃仁宇,2007)。黃先生條分縷析,洞悉當時最強大的帝國大明王朝若干年後崩潰的所有線索,在這一年都可以找尋蹤跡。

剝離其悲哀意味,類似地,當代社會心理學的命運,也可標定一個“無關緊要的一年”︰1967年。它關聯兩個基本事件和三個英雄人物。

兩個基本事件。第一是1967年前後“社會心理學危機話語”的興起,第二是1967年前後開始的歐洲社會心理學的理智復興。危機話語的興起及其應對,終結了方法學的實驗霸權,方法多元和方法寬容逐漸成為共識。而歐洲社會心理學的理智復興,則終結了北美主流“非社會的”社會心理學(asocial social psychology),“社會關懷”成為標尺。這兩個事件之間亦相互糾纏,共同型塑了其當代理論形貌和概念框架(Moscovici and Markova,2006)。

三個英雄人物。主流社會心理學的象征,“社會心理學的教皇”(the Pope of Social Psychology)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1919-1989),在1967年開始對社會心理學萌生厭倦,正準備離開斯坦福大學和社會心理學。一年後,費斯廷格終于成行,從斯坦福大學來到紐約的新社會研究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主持有關運動視覺的項目。費斯廷格對社會心理學的離棄,是北美獨斷的符號霸權終結的先光。

而在同一年,主流社會心理學界還不熟悉的泰弗爾(Henri Tajfel,1919—1982),這位和費斯廷格同年出生的天才,從牛津大學來到布里斯托大學(The University of Bristol,UK)。他從牛津大學的講師變成布里斯托大學社會心理學的講席教授(Chair Professor of Social Psy-chology)。

而在巴黎,和泰弗爾同樣默默無聞的另一位天才莫斯科維奇(Serge Moscovici,1925—)正在孕育少數人影響(minority influence)和社會表征(social representation)的思想和研究。

從1967年開始,泰弗爾小組和莫斯科維奇小組,作為歐洲社會心理掌理智復興的動力源和創新中心,在“社會關懷”的旗幟下,開始一系列獨創性的研究。

社會心理學的當代歷史編纂家,會銘記這一歷史時刻。當代社會心理學的世界圖景從那時起開始慢慢重構,北美社會心理學獨斷的符號霸權開始慢慢解體,而我們置身于其中的學科成就,在新的水準上也開始孕育和完善(方文,2008a︰3)。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