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近代來華的諸多外國人中,恐怕鮮有像莊士敦這樣經歷豐富而富于傳奇色彩的了。莊士敦,本名雷金納德‧弗萊明‧約翰斯頓。1898年,作為一名東方見習生被派往香港。從此,莊士敦以學者兼官員的身份在華工作生活了三十四年。

莊氏早年畢業于牛津大學摩德林學院,作為一名優秀的中文系學生,他對燦爛的中國文明有著濃厚的興趣。大學時代即已立下的誓願︰尋究中國文化的真諦,他游歷了中國二十幾個省,熟悉各地的風土人情。他悉心研讀儒釋道諸家經典,廣泛涉獵經史子集諸部。
 

目錄

代序︰昨日的盛宴——最後的帝師眼中的晚清宮廷 陳曉東
1989年中譯本序言 馬小軍
1985年英文版序言 (英)佩梅拉‧阿特韋爾
英文版扉頁
溥儀序
引言
一 1898︰戊戌風雲
二 維新運動的瓦解
三 太後的反擊與義和拳亂 1898~1901
四 光緒皇帝的最後歲月 1901~1908
五 慈禧太後
六 1911年︰辛亥革命
七 清室優待條件
八 大清皇帝與洪憲皇帝
九 張勛與1917年復闢
十 《松壽老人自述》
十一 1919~1924年的紫禁城
十二 皇帝的師傅們
十三 黃昏中的滿清宮廷
十四 內務府
十五 羽翼未豐的龍
十六 復闢派的希望與夢想
十七 紫禁城內的躁動
十八 龍振其翼
十九 龍鳳之喜
二十 陰謀與對策
二十一 御花園
二十二 頤和園
二十三 十一月五日
二十四 真龍被困
二十五 真龍啟飛
尾聲 龍歸故里
附錄一 舊譯《紫禁城的黃昏》片斷
附錄二 溥儀生活之剪影
伍德海報導溥儀之生活
溥儀就任偽滿執政前後
溥儀給菱刈畫“葫蘆”
溥儀接見路透社通信員肯尼第的談話記錄
《紐約時報》報道浦儀接見格蘭特記者的談話
溥儀會見美國愛微雷托博士及夫人的談話記錄
溥儀印象記
外國人給溥儀的信
譯後記
 

在近代來華的諸多外國人中,恐怕鮮有像莊士敦這樣經歷豐富而富于傳奇色彩的了。莊士敦,本名雷金納德‧弗萊明‧約翰斯頓。1898年,作為一名東方見習生被派往香港。從此,莊士敦以學者兼官員的身份在華工作生活了三十四年。

莊氏早年畢業于牛津大學摩德林學院,作為一名優秀的中文系學生,他對燦爛的中國文明有著濃厚的興趣。大學時代即已立下的誓願︰尋究中國文化的真諦,他游歷了中國二十幾個省,熟悉各地的風土人情。他悉心研讀儒釋道諸家經典,廣泛涉獵經史子集諸部。

當然,莊士敦一生中最為傳奇的經歷,莫過于1919年以後他在紫禁城中擔任末代皇帝溥儀的英文教師的生活。莊士敦是辛亥之後,唯一進入小朝廷的帝後生活之中,並在紫禁城中生活過的外國人,也是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中,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擁有“帝師”頭餃的外國人。十幾年後,莊士敦正是以這段經歷為主要內容,寫下了長篇回憶錄《紫禁城的黃昏》。作為一個外國人,唯一的洋人“帝師”,同時又是這些重大事件的親歷者,作者如此錯綜復雜的身份,都讓該書有了口述史的價值。因此1934年這本書在倫敦甫一出版,即轟動歐洲。

作為一部宮廷生活親歷記,書中自然也不乏鮮為人知的軼聞掌故、皇室生活內幕。作者對紫禁城小朝廷的深閉固拒、內務府的貪瀆愚昧、小皇帝的歐化與復闢夢、遺老重臣的孤忠與陰謀以及溥儀被迫出宮,出走天津與東北等等史實的本末枝節,也多有詳盡描述。這些記敘不僅具有相當珍貴的史料價值,而且文字生動,夾敘夾議,讀來頗有趣味。同時,讀者將從書中看到,莊士敦刻畫了慈禧、袁世凱、張作霖、段祺瑞、徐世昌、曹錕、張勛以及許多王公貴族、軍閥政客的眾生相,也對孫中山、馮玉祥、陳獨秀、章太炎、康有為、宋子文、胡適、顧維鈞、羅振玉、王國維、鄭孝胥、光緒、翁同和、陳寶琛等許多中國政治舞台上的風雲人物,或有記述,或有褒貶。

也許令讀者感到新鮮,或者說獨特的,是作者對于慈禧太後的論述。盡管當時在西方,人們對于慈禧太後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譽者認為她是十九世紀後半期最偉大的女性,是一位罕見的鐵腕人物,而毀者則將中國所遭受的恥辱和清朝崩潰的爛賬全部算到了她的頭上。但在莊士敦筆下,慈禧太後只是一個無知的老婦人,她不可能對整個朝廷所犯下的一切錯誤負責,同樣在她死後,也不應該將一切罪名都算在她名下。作為一個統治者,她既沒有能夠擺脫祖先留下來的腐朽傳統的束縛,也沒有能夠將人民從恥辱的境地中拯救出來,但這並不是她一己之力所能辦到的。她反對“戊戌變法”,並不是因為她就是落後階級的代表,不希望中國富強,僅僅是凶為她不幸地與光緒皇帝站在對立的兩面。光緒皇帝的變法,固然是為了讓中國走上“富強之路”,同時也是為了掌握實權,改變受制于慈禧太後的狀況。而這不但會威脅到慈禧太後的地位,甚至會危及她的生命。光緒皇帝請求袁世凱做的,不就是殺掉榮祿,軟禁慈禧太後麼?可以毫不夸張的預測,如果光緒皇帝成功,那麼慈禧太後的日子,恐怕不會比曰後光緒皇帝所遭受到的好到哪里去。當然,歷史不能假設和猜測,如此事後諸葛式的推理也于事無補,但莊氏能夠如此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甚是難能可貴。

同樣,在莊士敦的筆下,“小皇帝”溥儀也脫去了神秘的面紗。他只是一個普通的十幾歲的少年,有著當時普通的中國少年所擁有的優點,比如在詩畫方面的一些才能,對于新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對時事有著濃厚的興趣,並能夠做出自己的判斷;同時性格中也有著致命的弱點——浮躁,安于現狀而不思進取。他也想復闢祖先的基業,但這個願望並不像康有為、張勛等人那麼強烈。是歷史將他推到這樣的一個境地。他可以容忍民國政府一次次違背清室“優待條件”,一再地拖欠優待費用,但當他看到自己祖先的陵寢——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後的墳墓被人炸開,尸骨被丟棄遍地,而曾經允諾對皇室陵寢永遠奉祀及妥善保護的民國政府,對此卻無只言片語的解釋或安慰,這也最終成為他決定回滿洲充任“傀儡”的導火索。莊士敦是清末民初中國歷史大變局的見證者,他是以英國文明紳士的眼光注視這一幕。他希望溥儀過著類似英國紳士的生活,這樣的話,無論將來帝制能否復闢,或者在共和制下,溥儀還能成為社會上有地位、有影響和受人尊重的君子。他的這一身份背景,對理解全書是很關鍵的。

當然了,因為對于溥儀和皇族的強烈好感,或是囿于己識,抑或是為自己辯護,莊士敦的敘述難免有美化及不確之處,他的觀點,也很難做到完全中肯。比如他對溥儀的處處維護;對溥儀及自己參與復闢陰謀的一概否認;尤其是對于馮玉祥的評價,似乎只能夠以“十惡不赦”來形容了。這也是我們無法苛求的。但莊士敦的這些敘述和評價,至少對于七十多年後的我們,習慣于以階級觀點來批量評價歷史人物的我們,再思考和評價那個歷史時期和那些歷史人物的時候,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視角。

陳曉東
2007年3月初稿
2010年11月修改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