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建築︰兩種語言的相互轉換和音樂解釋學

音樂與建築︰兩種語言的相互轉換和音樂解釋學
定價:210
NT $ 45 ~ 183
  • 作者:趙鑫珊
  •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8-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7419539
  • ISBN13:9787807419532
  • 裝訂:平裝 / 365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音樂與建築史一枚金幣兩個面的關系。或者說,音樂里頭有建築,建築身上也有音樂,在西方,一開始是建築引領、啟迪和營養了音樂,文藝復興建築的對稱美便有這種功能……本書系統全面的研究音樂與建築兩種語言的相互轉換和音樂解釋。


趙鑫珊,教授,作家,2004年柏林“尤利西斯”國際報告文學評委,上海世博會顧問。

2008—2009年我國(包括香港地區)中學把他的6篇散文收進語文教材。總共出過67本書,包括《孤獨和寂寞》《“王”這個漢字》《上海白俄拉麗莎》。

趙先生說,他常記起馬克思的這段名言︰“作家絕對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是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在必要時作家可以為了作品的生存而犧牲掉自己個人的生存。”
 

目錄

我寫這本書的動機 ——自序
從鋼琴曲《少女的祈禱》說開去
肖邦的音樂與建築形象
音樂家的創造心理學和腦科學
——記憶‧想像‧聯想‧空筐
維尼亞夫斯基的小提琴曲與建築形象
——听覺藝術與視覺藝術
從德彪西音樂藝術世界揭示听覺印象與視覺印象之間的關系
——論音樂也是有感情地思考
一、《春天的輪舞》
二、《伊比利亞》
三、《牧神午後前奏曲》
拉赫瑪尼諾夫的鐘聲與建築形象
——從折衷主義建築向和聲構成主義建築過渡
一、探索的苦悶
二、社會矛盾和時代苦悶
柴可夫斯基的藝術思維
——音樂虛構與音樂概括
一、回憶對柴氏的重要性
二、《意大利隨想曲》
三、《羅可可主題變奏曲》
四、《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五、柴氏自白創作心理過程
六、《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七、《第六交響曲(悲愴)》的建築形象
八、余工把《悲愴》轉換成建築速寫
鮑羅丁的《中亞細亞草原》
——沙漠‧駱駝商隊‧遠處的清真寺
作曲家→指揮和演奏家→听眾
——音樂解釋學
絕對音樂與絕對建築
——有關這兩者的本質
音樂語言的構成和建築語言的構成
——結構主義和“場的力線”視角
亨德爾的《水上音樂》
帕格尼尼的《鐘樓》
《西西里晚禱》序曲
兩首威尼斯船歌
西方音樂的源頭和中世紀羅馬風建築
德國哥特建築與德國三B音樂
歐洲文藝復興建築與歐洲音樂
——先驅者維瓦爾第的音樂
歐洲巴洛克建築與巴洛克音樂
——兼論巴洛克“文明群落”現象
巴赫音樂與建築
一、巴赫的宗教音樂
二、六首《勃蘭登堡》協奏曲
三、巴赫音樂與澳門建築
亨德爾音樂與建築
一、兩個M和哥特大教堂
二、12首大協奏曲
海頓音樂的風骨與巴洛克建築
一、他的宗教音樂與大自然神廟建築
二、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
三、海頓的交響曲與建築
四、海頓的音樂同當代西方解構主義建築相魁,不親和
莫扎特透亮的“普遍世界圓號”
——青年馬克思的哲學命題
一、交響曲里頭的建築
二、降E大調圓號協奏曲,作品第417號
三、他的鋼琴協奏曲與建築
四、宗教建築與莫扎特音樂
五、墓地(陰宅)
貝多芬音樂與廣義的建築結構
——他的音樂崇高、神聖和莊嚴風韻的三個來源
一、教堂和城堡
二、大自然和宇宙的建築結構
三、康德哲學的“十字架”建築結構
四、關于無理數派
十九世紀德國浪漫派音樂與建築
十九世紀法國浪漫派音樂與建築
評古城堡上的音樂演唱會
關于“男孩地帶合唱團”的歌與體育館建築
一曲《平安夜》與千家萬戶“煙囪一壁爐”系統
“了斷”我同西方古典音樂的一段漫長“旅情”和“旅思”——後記
附錄一︰劉詩昆音樂藝術幼兒園
附錄二︰陶家宅建築場同音響場的交融與親和
附錄三︰熱心普及鋼琴教育的草根李傳海
 

為了真正感受、理解和吃透一首樂曲或是走近西方音樂藝術世界,僅僅從樂譜上去走近還是不夠的。這里用得著我國一句智慧箴言︰

“功夫在詩外”。

——2009年秋日于浦東“大拇指廣場”Paul咖啡屋一個幽靜角落,其時有《愛之夢》的吉他改編曲在回蕩

這里涉及許多個方面。

一個人的豐富內外閱歷是最重要的方面。沒有相應的內外閱歷(包括廣度和深度),怎能去感受和把握一首曲子?

事實上音樂從來就不是孤立的。沒有同外界絕緣的音樂。

音樂是時代精神的產物。它同作曲家所處的政治、經濟、社會等秩序密切相關;同詩歌和戲劇等文學、建築、繪畫、歷史、哲學和宗教思潮,甚至同自然科學和技術水平都有千絲萬縷的內在關聯。音樂同自然地理、氣候和植被等也有微妙的關系。從一首曲子透露出來的音樂形象可能是關山冷落,西風殘照;或黃葉黃花古城路,秋風秋雨別家人;也許還是行人莫上長堤望,楓葉蘆花處處愁……

我這部書稿,重點談論“音樂同建築”的內在相通,也旁及其他。

2008年9月,紐約愛樂樂團著名指揮馬澤爾(L.Maazel)在北京舉行了一系列盛大演出之後感嘆地說︰

“古典音樂最重要的捍衛者之一可能就是中國。”接著他又說︰

“已經表現出極大熱情和審美情趣的中國人那里正是培養古典音樂興趣的理想沃土。”

美國和我國香港報刊常有這類報道,說在當今的中國學習鋼琴的年輕人估計有3000萬!學小提琴的人也有1000多萬。合起來是4000多萬!要知道,西班牙全國總人口不過3700多萬;英國5500多萬;芬蘭1400多萬;加拿大也不過2400多萬。

我國琴童有這棒的浩大聲勢,在整個人類音樂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不管怎麼說,不管作出什麼樣的評價,這都是件大好事。

4000多萬青少年(包括學齡前兒童)學習西洋樂器對21世紀中華民族新魂的鑄造肯定是支積極、向上的有生力量。這也標志著我們民族對西方優秀文化的開放、吸收心態。

當然里面的問題也不少。

關于孩子們的學琴現狀,中國兒童音樂學會副會長邵紫綬是這樣說的︰

“走上台的孩子天真爛漫,坐在琴凳上的他們讓你有種說不出的疼愛,可一上手彈,你的心都涼了——這些孩子根本就不具備演奏這些作品的能力。”

接著這位副會長又說︰

“他們根本就不理解音樂的內涵,對樂曲所要表達的音樂形象和音樂風格太不熟悉了!”(摘自《文匯報》,2009年8月24日,第9版)

現在我要問︰

這些曲子所要表達的音樂形象究竟是什麼?彈好這些作品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要回答這些問題並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的。因為它涉及方方面面的領域,是個綜合力。

盡管音樂是種抽象的語言,但音樂形象常常同建築形象捆綁在一起。我撰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企圖在這兩種不同的形象之間架設起一座橋梁。

音樂同建築的內在關系︰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建築是空間的藝術。兩者在本質上相通符合“邏輯與存在”這條最高法則。

相對論告訴我們,沒有獨立于空間的時間,也沒有獨立于時間的空間。只有兩者合在一起才是一枚金幣的兩個面。——這個命題正是本書稿的邏輯基礎。

本書稿正是試圖將該命題作出詳盡和深入的展開。

* * *

今天國內鋼琴考級問題也不少。

從2001年起,參加上海音協鋼琴考級的考生人數始終保持在2萬人次以上的龐大規模。

據有關人員調查,考級越來越被各種功利主義目的所扭曲。考級愈熱,離音樂藝術的本質就愈遠。

琴童數量猛增,造成合格的師資匱乏。原本是學二胡的,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如今也改教鋼琴。

有的老師拍著胸脯向家長保證︰“只需教三個月,你的孩子便能在考級中順利過關!”

其實有些孩子根本就不具備演奏考級中既“大”又“難”曲目的能力;有些老師只會硬塞蠻灌。孩子們學到的不過是應試的“招數”,那根本就不是音樂!

關于我國當前鋼琴教育界出現種種浮夸、功利行為和作風,傅聰先生深表憂慮。他說,首先“鋼琴熱”是件好事。但很多孩子和家長過早地把鋼琴定為終身方向,甚至早早放棄了文化全科教育。“渴望把孩子復制成郎郎,已經到了瘋狂地步。”傅聰先生為之搖頭、嘆息。(自《文匯報》,2009年11月11日頭版)

西方國家的音樂考級制度很嚴格,講科學性。比如從鋼琴5級開始必須考樂理,當然還有音樂史和作品分析等。

我建議,等孩子到了15歲,有必要熟悉一些西方建築風格史,尤其是古希臘羅馬建築、哥特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建築和新古典主義建築藝術形象等。因為西方古典音樂同這些風格的建築語言符號系統有內在的相通性。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1
    $45
  2.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