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自晚清曾文正創制造局,開譯介西學著作風氣以來,西學翻譯蔚為大觀。百多年前,梁啟超奮力呼吁:“國家欲自強,以多譯西書為本;學子欲自立,以多讀西書為功。”時至今日,此種激進吁求已不再迫切,但他所言西學著述“今之所譯,直九牛之一毛耳”,卻仍是事實。世紀之交,面對現代化的宏業,有選擇地譯介國外學術著作,更是學界和出版界不可推諉的任務。基于這一認識,我們隆重推出《當代學術稜鏡譯叢》,在林林總總的國外學術書中遴選有價值的篇什翻譯出版。

王國維直言︰“中西二學,盛則俱盛,衰則俱衰,風氣既開,互相推助。”所言極是!今日之中國已迥異于一個世紀以前,文化間交往日趨頻繁,“風氣既開”無須贅言,中外學術“互相推助”更是不爭的事實。當今世界,知識更新愈加迅猛,文化交往愈加深廣。全球化和本土化兩極互動,構成了這個時代的文化動脈。一方面,經濟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上的交往互動;另一方面,文化的民族自覺日益高漲。于是,學術的本土化迫在眉睫。雖說“學問之事,本無中西”(王國維),但“我們”與“他者”的身份及其知識政治卻不容回避。但學術的本土化決非閉關自守,不但知己,亦要知彼。這套叢書的立意正在這里。

“稜鏡”本是物理學上的術語,意指復合光透過‘稜鏡”便分解成光譜。叢書所以取名《當代學術稜鏡譯叢》,意在透過所選篇什,折射出國外知識界的歷史面貌和當代進展,並反映出選編者的理解和匠心,進而實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標。

本叢書所選書目大抵有兩個中心︰其一,選目集中在國外學術界新近的發展,盡力揭櫫域外學術90年代以來的最新趨向和熱點問題;其二,不忘拾遺補缺,將一些重要的尚未譯成中文的國外學術著述囊括其內。

眾人拾柴火焰高。譯介學術是一件崇高而又艱苦的事業,我們真誠地希望更多有識之士參與這項事業,使之為中國的現代化和學術本土化做出貢獻。

本書是《當代學術稜鏡譯叢》叢書中的《解析社會︰分析社會學原理》。
 

目錄

《當代學術稜鏡譯叢》總序
作者及本書簡介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作者自序
1 社會學的分析傳統
1.1 解釋
1.2 解析和抽象
1.3 準確和清晰
1.4 行動
1.5 社會學的分析傳統
1.6 本書綱要
2 社會機制和解釋理論
2.1 社會學理論化的分類
2.2 覆蓋律解釋
2.3 統計學解釋
2.4 機制性解釋
2.5 差別和相似
2.6 本章回顧
3 行動和互動
3.1 DBO理論
3.2 社會互動
3.3 社會互動和有關行為模式
3.4 由信念調節的社會互動
3.5 由期望調節的社會互動
3.6 由機會調節的社會互動
3.7 機制之串聯
3.8 機制的類型
3.9 理性選擇理論化過程中的工具主義
3.10 結語
4 社會互動和社會變化
4.1 個體與社會:本體論和方法論的區別
4.2 個體與社會之間關鍵的復雜性
4.3 期望、信念與行動的社會模式
4.4 社會結果和群體聯系
4.5 結論與討論
5 論因果模型
5.1 社會學中的因果模型傳統
5.2 社會學理論與因果模型
5.3 預測準度意味著一切嗎
5.4 因果模型、社會互動和社會結果
5.5 概要與結論
6 定量研究、基于主體模型和社會理論
6.1 定量研究與基于行動主體的模型制作
6.2 社會互動作用和青年失業率
6.3 擺脫失業狀態:統計估算
6.4 一個簡單的基于行動主體的失業模型
6.5 關于失業率的實證校準主體仿真模型
6.6 總結
7 尾聲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當代學術稜鏡譯叢》已出書目
 

認識本書作者是在十年前的斯德哥爾摩——當時他和斯威德伯格一起組織了一個關于“社會機制”的學術研討會。那時起在我印象里,“社會機制”的概念就與我自己的研究不謀而合。

盡管我非社會學家,但我深信本書作者所探求的方向是社會科學領域里正確的選擇。一直以來,社會科學的大多數理論,不是太“大”就是太“小”。也就是說,要麼過于宏觀以致與現實事件難以關聯,要麼過于微觀瑣碎而不能起到舉一反三的杠桿作用。

同時,我自己也一直認為“解釋”才是社會科學理論的首要目標,只不過苦于不能論證斷言。而現在彼得的這本書恰恰解決了這個問題︰社會機制的方法正處在宏觀與微觀之間。它基于一個可以被理解的中觀尺度,“小”到解釋方式是透明的,“大”到足夠為我們理解社會現象提供一個“杠杠”。

因此,我十分高興見到作者把這個方法引入到社會學分析之中加以推廣,並和中國的讀者見面!

托馬斯‧謝林
(Thomas Schelling)
2008年10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