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新世紀以來,生態批評、生態美學的研究迅速成為中國文論、美學研究中廣受關注的前沿和熱點問題,大有成為“顯學”之勢。在經過了萌發和草創階段之後,中國生態批評和生態美學目前已經進入了學理整合、豐富、深化階段。盡管中國生態批評及其理論形態的生態文藝學、生態美學在目前還尚未完全發展成熟,但是理論上的建構和爭鳴已經開啟了學科建設的新視角,新的觀點時有出現,極大地推動了學科的發展。因此,可以說,中國生態批評和生態美學研究初具規模,並且必將在新世紀中國文論建設中承擔其自己的職責。本卷所選各篇,具是在新世紀中國生態批評與生態美學研究中產生了重要影響的力作,是了解和把握新世紀中國生態批評和生態美學發展歷程的重要文獻,相信讀者可以從這些文章中獲得一定的啟發。


黨聖元,男,漢族,陝西榆林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主要學術著作有︰《文學價值論》(合著)、《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古代文論的現代遭際》《與古為鄰》《老莊評注》等,並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學遺產》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劉瑞弘,女,漢族,遼寧葫蘆島人,遼寧省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輯刊》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中國現當代文學、生態批評?生態美學。著有《東北現代家族小說敘事模式研究》《關內外家族小說比較研究》《“九?一八”文學研究》等論文多篇。
 

目錄

導讀
走進生態學領域的文學藝術
生態批評︰發展與淵源
生態主義︰人文主義的終結?
生態批評與文化生態
文學的環境倫理學︰生態批評的意義
生態主義及其政治傾向
人本生態觀與美學問題
生態哲學與可持續發展
生態美學及其哲學基礎
試論生態美學
論生態美學?本源性——生態美學︰一種新視域
生態美放談——生態美學論綱
論生態美學的主體間性
生態美的系統生成
從現代人類學範式看生態美學研究
生態美學的性質及其意義
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綠色觀念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生態文學——關于當下生態文學創作和研究的幾點思考
轉型期生態報告文學的理性審視
中國當代生態小說創作的迷誤及其思考
生態危機時代的生態散文︰中西生態散文管窺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生態詩歌發展論
 

新世界文論轉型及其問題域 堂聖元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迅速推進的消費社會轉型、電子媒介擴張以及迅猛發展的全球化等台力的交織作用下,中國文化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景觀。文化尤其是文藝審美活動,作為最敏感的意識形式,無論是其理論形態抑或實踐形態,都在回應著這種劇烈的時代變動,因此相應地亦正經歷著一種轉型性質的變化。對于新世紀以來中國文論研究的這種轉型,只有置于中國當代社會轉型中加以考察,其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才能充分展示出來。在全球化語境中,從中國當代社會轉型中所出現的新的社會、文化、文藝現實出發,對新世紀文論轉型以及在這一轉型過程中生成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作深入、系統的探討,對于推進順應當代社會轉型的中國文論的整體轉型,推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創新體系的建設,意義確實重大。



新世紀以來的中國文論研究,是以理論創新為姿態,來因應世紀之交所出現的這一發展契機的。如果從千禧之年算起的話,在經歷了IO年的轉變之後,我們可以說當下的文論研究在學術理念和方法論意識方面確實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話語體系、理論範式上正在經歷著一場重大的轉型,這一切無不意味著新世紀以來的中國文論研究,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從學理層面來考察,新世紀中國文論研究在轉型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話題和論爭,實際上或顯或隱地表現為許多新的問題域。這些問題域包括審美現代性、生態批評與生態美學、媒介文化及其後果、文論轉型與文學史理論建構等。

(一)關于審美現代性問題

新世紀中國文論轉型是在全球化進程中生成的,因此也當置于全球化中來審視。我們知道,19世紀末以來席卷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引發了“現代性”宿病的集中大爆發,並且促使西方學者對自己曾經熱情謳歌的啟蒙現代性產生了強烈的懷疑,深刻的反思也由此展開。對“現代性”弊端反恩的維度是多重的,而其中的重要理論成果之一就是對“現代性”本身內在分裂的充分揭示。

“審美現代性”是現代化進程在文學藝術領域,擴大而言,在人的精神領域中所巋然提出的命題。在西方,理論家們試圖通過這個命題來討論資本主義制度與審美精神的復雜關系,其中有對抗性的一面,也有同根同源的一面。盡管在現代性發軔之初,審美現代性就與資本主義的經濟現代性、技術現代性等存在著對抗與互補關系,但是,對這種對抗與互補關系進行自覺而深入的反思並使之成為理論關注的焦點,卻是在“現代性”宿病大爆發後,尤其是在兩次世界大戰前後,才較大規模展開的,其中主要理論代表有阿多諾、啥貝馬斯和丹尼爾‧貝爾等。丹尼爾‧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指出,後工業社會的“社會結構(技術一經濟體系)同文化之間有著明顯的斷裂”,所揭示的實際上就是包括審美藝術在內的文化現代性與技術現代性、經濟現代性之間的內在斷裂。斯科特‧拉什、約翰‧厄里在《符號經濟與空間經濟》中提出,“消費資本主義”的一大重要特征是“自反性”的增強,其中包括“認知自反性”與“審美自反性”,側重于揭示技術現代性與審美現代性之間的內在互動性。後現代社會的另一重要現象是大眾文化的迅猛發展,這就進一步突出了審美現代性作為理解後現代消費社會的一種基本理論視角的重要性。

審美現代性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在後現代消費轉型中才凸顯出來的,二戰前後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皆與西方社會新轉型,尤其是消費社會轉型密切相關,其後出現的西方種種社會理論也程度不等地與馬克思主義有著較為密切的關聯。法蘭克幅學派所謂的“文化批判”以及伯明翰學派所謂的“文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針對西方當代消費社會文化而展開各自的話語的。與消費社會轉型密切相關的是西方學術界。語言轉向”後出現了“文化轉向”,所以“文化研究”引起了各學科領域的高度關注,出現了如鮑德里亞、理斯曼等研究消費社會文化的重要理論家,並對很多研究領域產生了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冷戰的結束,市場經濟的全球化全面提速,“文化轉向”的勢頭更加強勁,出現了像費瑟斯通等重要研究者,並且提出了“日常生活審美化”等重要理論。從理論淵源上看,消費社會文化研究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其政治經濟學理論、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批判理論、伯明翰學派的文化研究、法國列斐伏爾及德塞都的日常生活研究等密切相關。從方法論上來看,又與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符號學(巴特、德里達、福柯等)密切相關。消費社會文化研究與現代性、後現代主義等研究也密切相關,從學科來看,經濟學有關奢侈和消費的研究是消費社會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這方面有桑巴特、凡勃倫等重要研究者。當然,在消費社會文化研究中,“社會學”是“顯學”,在這方面,丹尼爾‧貝爾、弗羅姆、斯科特‧拉什,以及約翰‧厄里、大衛‧理斯曼、波德里亞等等,都是這方面重量級的研究者。從研究對象來看,消費社會涉及了時尚(如西美爾《時尚哲學》)、身體(如喬安妮‧恩特維斯特爾的《時髦的身體》等等。這其中,波德里亞的一系列著作直接提到了文藝與美學等問題,雨布迪厄的《區隔——關于趣味判斷的社會批評》,更是藝術美學方面的重要著作,其中的主要觀點︰文藝消費活動乃是社會身份差異的生產和再生產的活動——更是成為當代消費社會文化研究重要的基本理念之一。從總體上來看,西方有關消費社會文化的理論,是以批評馬克恩主義的“經濟決定論”為出發點的,一方面,這些理論確實揭示了馬克思、恩格斯時代所未曾出現的新的社會文化現象,另一方面,總體上也產生了走向“文化決定論”的弊端。

在中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審美現代性”問題開始引起學界注意。但是,其時關于“審美現代性”的討論,主要還停留在觀念啟蒙的層面,對其的關注更多地集中在譯介方面,尚缺乏深入而系統的研究,尤其是缺乏本土化的問題意識和觀念立場,因此在當時的文論研究格局中並沒有真正形成一個問題域。90年代中後期以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之後,文論界關于“審美現代性”的討論出現了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本土的社會、文化發展為“審美現代性”討論提供了現實的土壤,現代中國文學理論學科並逐步深化,時至今日,已經漸臻成熟。從1990年代開始,尤其新世紀以來,中國也開始由傳統的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型。隨之,西方的消費社會文化理論不斷被引進,因而形成了“西學東漸”的又一引人注目的新景觀。首先,所謂“日常生活審美化”成為文論界一段時間以來相關研究和爭論的一個重要關鍵詞,隨著研究的深入,有些學者已經開始將這一問題與消費社會文化理論研究結合起來作更進一步的探討,這方面也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其次,與消費社會轉型相關的“身體寫作”現象也及時地引起了文論界的關注,許多學者開始從“身體政治”等多種角度來對此加以探討。最後,與文論轉型相關的討論集中體現在有關“文化研究”、“文化批評”之性質和定位,及其與文藝學的關系、“文藝學學科邊界”等問題的學術論爭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引進、消化,新世紀中國學術界有關消費社會文化的理論研究正在全面展開,並且逐步回歸學理性和趨于成熟,而其中尤為重要的是,這促進了新世紀文藝學研究的理論話語和範式的重要轉型。但是,檢閱新世紀十年來這方面的研究,我們認為,從總體上來說,對西方理論的引進、介紹要遠遠多于深入、系統的研究,而結合中國當下具體實際的本土化的問題意識尚不夠自覺︰一些理論在熱鬧的爭論之後並未得到更進一步的深入探究,而在充分結合中國當代社會轉型的特點,從經濟現代性、技術現代化和審美現代性之間互動關系的角度而展開系統、深入的研究等方面,尚略嫌不足。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