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烏托邦的歷史嬗變

道德烏托邦的歷史嬗變
定價:240
NT $ 209
  • 作者:沈慧芳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0492685
  • ISBN13:9787500492689
  • 裝訂:平裝 / 285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沈慧芳從烏托邦的視角探討中國道德發展的歷程,以第一手材料為根據,考察自古至今許多學者的相關論述,並對不同歷史時代思想家的批判精神和社會理想進行了較全面的分析,為讀者展示了一幅中國人對理想社會追求的歷史畫卷。《道德烏托邦的歷史嬗變》立意較新,資料豐富,分析視角和提出的一些觀點也有獨到之處。


沈慧芳1966年生,浙江龍泉人。浙江大學法學碩士。現為武夷學院思政部副教授,福建省社科聯委員,福建省楊時學術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在《道德與文明》、《東南學術》、《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主持完成福建省社科規劃項目一項,福建省教育廳社科資助項目三項。2007年入選“福建省新建本科高校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2010年被授予“武夷學院年輕拔尖人才”稱號。
 

目錄


第一章 烏托邦精神與道德烏托邦
一 烏托邦與烏托邦精神
二 烏托邦精神的基本意蘊
三 烏托邦精神的核心是道德理想主義
四 追尋烏托邦精神的歷史與現實依據
第二章 中國軸心時代高揚的烏托邦精神與士階層的興起
一 軸心時代與動蕩中的文明突破
二 士階層的形成及其獨立意識的覺醒
三 士與軸心時代高揚的烏托邦精神
四 士的文化傳統及其道德屬性
第三章 軸心時代的道德烏托邦︰變無道社會為有道社會
一 儒家的救世理想與個體人格追求
二 墨家的兼愛尚同理想與非攻的和諧追求
三 道家無為的社會理想和逍遙的人格境界
四 “大同”社會理想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第四章 魏晉士人的道德理想追求與烏托邦精神的另樣表達
一 特殊時代的特殊士風
二 批判精神的曲折表達
三 社會烏托邦的經典設計
第五章 兩宋士大夫的政治理想與道德追求
一 兩宋士大夫的時代境遇及其主體意識
二 兩宋士大夫的政治烏托邦情懷及其現實表達
三 兩宋士大夫的心理矛盾及其人格追求
第六章 早期啟蒙中對傳統道德的批判與道德理想追求
一 程朱理學統治地位的式微和陽明心學的啟蒙意義
二 明末清初啟蒙思想家對傳統道德的批判與理想追求
第七章 中西文明撞擊中的文化自覺與道德理想構建
一 中西文明的踫撞與近代中國知識精英的文化自覺
二 近代中國社會的烏托邦構建與道德理想追求
第八章 共產主義道德理想的確立及其實踐挫折
一 馬克思主義及其共產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傳播
二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共產主義理想的闡述
三 中國共產黨奮斗目標的確立及其理想追求的烏托邦激情
四 毛澤東對共產主義道德理想的闡釋及其實踐
第九章 現代性反思與道德烏托邦重構
一 中國社會轉型與現代性成長歷程
二 中國社會轉型與現代性的成效
三 中國現代性的反思與批判
四 傳統道德理想主義的反思與當代道德烏托邦的重建
第十章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語境下的道德理想訴求
附錄一 道德需要與制度公正
附錄二 美德︰和諧社會的重要競爭力
參考書目
後記
 

烏托邦既是對美好社會的設計,又表達了對不合理現實的批判和超越。在中國思想史上,先秦時期的儒墨道各家在對現實批判中都體現了一種烏托邦精神。在長期的封建社會里,烏托邦精神又表現在不滿于現實的士人的超世追求、主張改革的政治家和儒家學者的政治理想以及農民反對封建現實的追求中,然而烏托邦又常常體現為一種道德理想主義的情懷。

“烏托邦”一詞出自16世紀英國思想家托馬斯‧莫爾的同名小說,本義是不存在的地方,即“烏有之邦”。後來烏托邦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術語,一是指與現實社會不同的、消除了痛苦與邪惡的、充滿公平與和諧的理想社會設計或描繪;二是指在對理想社會追求中體現出來的對現實社會批判的超越精神。在烏托邦中體現出來的批判精神有以下幾個特點︰它反映著主體對社會的判斷和改變現實的歷史使命感;它以理想為參照系對現實社會進行考量和批判;它以知識、智慧、洞察力、想象力構建美好的社會境界。美國學者喬‧奧‧赫茨勒在《烏托邦思想史》中說︰“歷史上不時總會有一些天才、先知、新思想的宣揚者、真理的預言者、極其熱情的理論家,他們是超越時代的人,獨樹一幟的杰出先鋒。他們認識到有可能創造人類更美好的幸福,便要求掃除當前社會和道德的弊病,與他們的時代決裂,擯棄舊的傳統與宗教、政治偏見,清除那些阻撓他們前進、使他們不得自由的種種遺產,擺脫‘現行的’陳詞濫調,超越他們所處的時代,宣講一些為群眾難以理解的東西,重新創造一個世界。”�

烏托邦在人類文明之初就出現了。但在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傳統社會里,由于社會的封閉性和人們眼界的有限性,它往往是以“出世”的方式批判現實,追求解放;或是以直接的手段否定現存秩序,追求公平和正義;或是批判現存制度的不合理,並企圖以理想規範現實。但是,烏托邦作為一種“早熟的真理”,不論以哪種方式出現,都有一種對人的關懷。賀來說︰烏托邦的“重大使命不在于對未來世界作出面面俱到的細節上的設計與規劃,而在于克服人的自然惰性對現存事實的消極默認,為人和社會走向新境界提供新的可能性。它啟示人們不要放棄這樣一種希望——去尋找一個先前不曾有過的世界,在那里‘最有可能找到正義’。因此,烏托邦精神總是涉及人之為人、社會之為社會的最基本的原則和律令的追問,所要探究的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可能性,即‘人的價值’這一根本性的大問題。”�烏托邦是一種不與現實共謀的邊緣化思想。它往往是直接或間接地代表民眾的意願,對現存秩序采取批判的態度。在社會變革中,代表新的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階級在動員群眾反對舊制度時,他們提出的綱領往往也帶有烏托邦的色彩,但一旦新秩序確立以後,其中的有些內容就制度化了,轉化為意識形態。所以,卡爾‧曼海姆說︰“衡量什麼可以被看作烏托邦,什麼可以被看作意識形態似乎就有了一個相當恰當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它們能否實現。”�在歷史的不同時期,烏托邦有不同的特點,它作為與現實社會不同的社會理想,可以為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們點燃希望之燈。它的意義是體現在精神上的,一旦把脫離現實的理想付諸實踐,則意味著秩序的破壞和理想之燈的熄滅。從思想發展的角度講,烏托邦可以使人們發現現存狀況的缺陷和不足,進而在新的價值追求中從事改變現實的實踐活動,尋求實踐的意義。這就如喬‧奧‧赫茨勒所說︰“指南星並不因為永遠不能達到而失去其指南的作用。理想是目標,也是向導。因此,現實和理想是有很大差距,但我們知道,除非有一個崇高的理想樹在它的面前,現實是不會有長足進步的。”�隨著現代性的歷史登場和資本主義的發展,烏托邦就形成了新的社會批判指向,獲得了新的生命力。現代性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化的推動力量,它以自由、平等、科學為旗幟,以理性主義與市場原則的合謀為途徑,以突出主體的人的解放為承諾,向傳統社會發起了進攻,並且成為傳統社會的瓦解力量。但艾森斯塔特說︰“現代性不僅預示了形形色色的解放景觀,不僅帶有不斷自我糾正和擴張的偉大許諾,而且還包含著各種毀滅的可能性。”�現代性既實現了人的創造性發揮,提高了效率,導致了社會開放,推進了自由平等,形成了社會繁榮,同時又引發了人們的短期行為,造成了社會分化、環境破壞、人際關系疏遠、精神家園喪失和各種事實不平等的加劇。其原因之一就是市場原則與工具理性主義的合謀。“工具理性”的極大膨脹,的確帶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贏得了人類對自然的勝利,但是與此同時,在追求效率和實施技術的控制中,理性由解放的工具退化為統治自然和人的工具。�現代性的種種悖論造成了現代社會中人的異化,形成了各種難以解脫的矛盾和沖突。這就導致了對現代社會的持續不斷的批判性話語,同時,烏托邦也就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形成了持久的生命力。

現代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是經濟發展與貧富分化共生,科技發展與環境破壞同在,個體自主與道德底線突破相伴,消費感性化與精神危機並行。烏托邦則以其博大的情懷,發現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在理想與現實的對照中形成對現實的超越和批判,從而展示了一種意義追求。它絕不是一種杞人憂天的另類,而是可以成為現代社會健康發展的精神力量。

中國是東方文明古國,在其幾千年的文明史中也同樣存在著經久不衰的烏托邦思想。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社會深刻變革的時期,各派思想家“欲以其學易天下”,其中一些有影響的學派都有一種救世的情懷,在對現實社會的批判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烏托邦追求。這些批判現實的不同傾向和特色並帶有烏托邦色彩的思想,形成了中華文化原創期的理想主義。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