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與文學之間

翻譯與文學之間
定價:239
NT $ 208
  • 作者:王宏志
  •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5079863
  • ISBN13:9787305079863
  • 裝訂:平裝 / 374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晚清論者、譯者和讀者口中所說的西洋小說,其實往往只是經過各種各樣演繹的翻譯小說。他們所謂西洋小說的優點或缺點,實質上是他們當時所能見到的翻譯小說的優點和缺點。但這翻譯小說和原著之間,並不一定能夠輕易地畫上符號,相反來說,它們之間卻可能存在著巨大的鴻溝,而晚清對西洋小說的理解,也就是建立在這部鴻溝之上。

人們相信從翻譯而來的新字詞和新語法,既能夠較好地表達從西方輸入的復雜思想,也能協助改革漢語,歐化的語體文也變成解決一切問題的辦法;但也有人因為政治或語言方面的考慮而否定歐化文體。不過,這種種變化並不是純粹的語言學問題,而是跟社會、文化、政治、文學等各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這點是討論翻譯語言所必須清楚認識的。

——王宏志

本書所收的文章不算太多,只有九篇。當中有兩篇收錄進《重釋“信達雅”》,而余下七篇大部分都不是在內地的刊物上發表的,有的文章完全跟文學無關,例如通事及同文館這兩篇便不涉及文學,但也有重點討論文學史上的翻譯現象,如討論晚清對西洋小說的接受以及有關卞之琳的兩篇。這就是本書以《翻譯與文學之間》為名的原因。本書由王宏志編著。


王宏志,香港大學文學士及哲學碩士,倫敦大學哲學博士,主修翻譯及現代中自文學。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講座教授、翻譯研究中心主任、香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及博士生導師。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文學院刨院院長、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刨院院長、人文學科研究所所長、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副院長、人文學科研究所所長、國際交換處副處長。

近年主要從事20世紀中國文學、晚清以來的中國翻譯史、香港文化研究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巳出版的著作有:Politics and Literature in Shanghai︰The Chinese League ofLeft-wing Writers, 1930--1936(Manchester &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1)、《文學與政治之問:魯迅‧新月‧文學史》(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版)、《本土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版)、《重釋“信達雅”——二十世紀中國翻譯研究》(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初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修訂版)、《魯迅與“左聯”》(風雲時代出版社1991年初版,新星出版社2006年修訂版)、《歷史的沉重︰從香港看中國大陸香港史論述》(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2001年版)、《歷史的偶然︰從香港看中國現代文學史》(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合著,麥田出版社1997年版)、《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編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等十余種。
 

目錄

“叛逆”的譯者:中國翻譯史上所見統治者對翻譯的焦慮
一、“譯者即逆者”
二、“譯言之官,自古有之”:周朝以來的譯官
三、“已轉化為中國人的歐洲人”:清廷的傳教士譯者
四、“總由于內地奸民教唆引誘”:廣州制度下的通事
五、“至買辦等本系漢奸”: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方的一名譯者
六、“從前曾經勾結夷商”: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一條尾巴
七、“他的貢獻的價值是沒法表達的”:英方的譯者
權力與翻譯:晚清翻譯活動贊助人的考察
一、贊助人:勒菲弗爾的理論
二、“夷情叵測,宜周密探報也”:林則徐贊助的翻譯活動
三、“似與前代之事稍異”:恭親王作為贊助人
四、“老眼無花,一讀即窺深處”:嚴復的贊助人吳汝綸
京師同文館與晚清翻譯
一、“通籌洋務全局”:訓練外語人才
二、“何必夷人”:同文館的教習
三、“文字雖精,語言不熟”:同文館的學生和課程
四、“兼理譯書,未免事屬份外”:同文館翻譯西書
五、“淺嘗輒止,不敢大刀闊斧地干去”:同文館的成敗
“以中化西”及“以西化中”:從翻譯看晚清對西洋小說的接受
一、翻譯的權威性
二、“余不通西文”:晚清讀者對西方文學的理解
三、“政治性閱讀”:對西方小說的接受
四、“吾怒吾目視之”:西洋文學中的洪水猛獸
五、“何乃甚類我史遷也”:足以自豪的中國文學
六、“沒有晚清,何來五四”:翻譯與創作
文言與白話——晚清以來翻譯語言的考察
一、“一個纏過腳後來放大了的婦人”:文言還是白話
二、“文如幾道,可與言譯書矣”:嚴格的要求
三、“由八股翻白話”:給“愚民”的譯本
四、“成就一種歐化國語的文學”:五四的翻譯
“人的文學”之“哀弦篇”:論周作人與《域外小說集》
一、“會稽周氏兄弟”合作的《域外小說集》
二、“在我頭上打上幾下”的合譯
三、“特收錄至審慎,譯亦期弗失文情”:選材和方法
四、“我讀小說大抵是當作文章去看”:沒有故事的作品
五、“多記其悲觀,尤極哀側”:沒有斗爭的政治
六、“知海外猶有哀弦”:“人的文學”的翻譯
七、“將來也該有存在的價值”:周作人的翻譯
能夠“容忍多少的不順”?論魯迅的“硬譯”理論
一、“只有‘束手’這一條路”:魯迅的硬譯
二、“年青時自作聰明”:魯迅?胡譯時代
三、“適譯亦期弗失文情”:《域外小說集》的直譯
四、“大抵連語句的前後次序也不甚顛倒”:直譯的標準
五、“中國的文或話,法子實在太不精密了”:硬譯的功能
六、“寧可譯得不順口”:至死不渝的硬譯
翻譯與階級斗爭:論1929年魯迅與梁實秋的論爭
一、“硬譯”還是“文學的階級性”:論爭的開展
二、“既不曲,也不‘硬’或‘死’的文章”:相同的翻譯觀
三、“背後有一個團體”:新月與左翼
四、“不純正的文藝理論”:問題的核心
五、“專門?擊科學的文藝論譯本之不通”:順譯的“徒弟”和“徒孫”
六、“誰能夠說:這是私人的事情”:翻譯就是政治性的行為
“畢竟是文章誤我,我誤文章”:論卞之琳的創作、翻譯和政治
一、三重身份:詩人、文學翻譯家、學者
二、“又當政治任務又當藝術工作”:“庸俗鄙俚”的創作
三、“替代性的樂趣”:莎劇翻譯
四、“文章誤我,我誤文章”:一生的創作與翻譯
後記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