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現象學是20世紀西方最大的哲學思潮之一,其創始人胡塞爾(Edmund Husserl,1859—1938)畢生完成了博大精深的先驗現象學體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胡塞爾思想企圖將現代數學和邏輯學的嚴密性與形而上學傳統相結合,其內容風格素以抽象艱澀著稱。

本書三位作者均為國際著名胡塞爾現象學專家,均(曾)在比利時盧汶胡塞爾檔案館長期工作,熟悉胡塞爾多達四十余卷的著作。本書緊扣胡塞爾著作本身,對胡塞爾一生主要哲學思想進行簡明扼要的闡論,非常有助于哲學和人文科學理論研究者及高校師生對胡塞爾現象學?想的系統而準確的了解。本書出版後,一直受到各國現象學學者的好評,其英譯本前言作者Lester Embree特別指出本書稱得上是一部“學術杰作”。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數學,邏輯學,現象學
§1.算術概念的心理學根源
§2.純粹邏輯學和心理學
§3.現象學的認識理論
第二章 現象學作為純粹的或先驗的意識之科學︰方法論基礎
§1.現象學的或先驗的中止和還原
§2.“艾多斯的”還原︰現象學作為意識的本質科學——本質研究的方法.
第三章 現象學意義上的普遍意識結構
§1.意向性
§2.時間意識
第四章 知覺,物,空間
§1.顯現作為物的混合再現和作為部分的﹝自所與項﹞
§2.顯現連續體及其構成性成就
§3.物構成與空間構成的運動覺的動機作用
第五章 直觀[準現前]現象學
§1.想象,圖像意識,記憶
§2.對他者的經驗
第六章 判斷和真理
§1.語言表達,意義,意向性意識
§2.真判斷,理性思維,認知對象的直觀所與性
第七章 靜態構成和生成構成
第八章 我和個人
第九章 生活世界作為客觀科學的基本問題,以及作為普遍真理和存在的問題
第十章 第一哲學和第二哲學(先驗現象學和形上學)
附錄一 有關胡塞東的生平、著作、活動的資料
附錄二 關于胡塞爾遺著的說明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後記
 

論“重讀胡塞爾”的必要性

胡塞爾哲學著作的出版至今已逾40種,各國相關介紹性和研究性的著作也已不計其數,但對于哲學界而言,其思想理論仍屬最抽象、最艱澀之列。不少介紹性著作將其論述設法加以簡化,卻因此未能引導讀者進入其思想細部。有鑒于此,本書三位作者努力根據原著文本對其思想進行了一次全面性“導讀”,頗有助于讀者理解胡塞爾哲學思想及其風格。本書三位瑞士裔作者都是國際著名的胡塞爾學者。魯多夫‧貝爾奈特現任盧汶胡塞爾檔案館館長,為胡塞爾學和海德格爾學專家;依索‧肯恩(耿寧)為中國哲學界熟知的現象學家和王陽明學家;艾杜德‧馬爾巴赫為耿寧在伯爾尼大學哲學系的同事,專長為胡塞爾的“自我學”。後兩位目前均為該校退休教授。本書英譯本附有美國著名現象學家Lester Embree撰寫的一篇序言,文中回顧和檢討了幾十年來美國的胡塞爾學和現象學的引進歷史,特別稱贊本書“將胡塞爾學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這是因為,三位作者不僅都以德語為母語,而且都是長期在胡塞爾檔案館工作或曾經在那里工作過的胡塞爾文獻學專家,熟悉胡塞爾思想的來龍去脈。因此,Embree在序言最後說︰“總之,本書的價值在于,它系統地導引讀者穿越了胡塞爾全部已知哲學中的概念上和語言上的錯綜復雜路徑。”

本書寫成于20年前,中譯本根據的是1996年第三版,這個版本實為1989年初版的重印本,其中沒有任何增添或改動。中譯者現在根據本書德文原書將其譯出,希望有助于中國哲學界和人文科學理論界的讀者們可對胡塞爾學本身進一步增加體認。中譯者也想借此譯序撰寫之便,談一下為什麼我們今日要在人文學界提倡“重讀胡塞爾”(rereading Husserl)的理由所在。

1.現象學運動和胡塞爾哲學研究

所謂“現象學運動”雖然可溯源于20世紀初,其真正形成國際性的影響力,應該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這一“歐陸”哲學思想潮流與“英美”分析哲學思想潮流,堪稱20世紀後半葉西方的乃至世界的兩大哲學“主潮”。不過,所謂“歐陸思潮”的地域標名,實際上已經脫離了地域限制,而僅成為思潮身份的習稱標志。因此,“歐陸”和“英美”地名都只是思想方向的代稱而已。今日現象學“歐陸思潮”之主力,甚至已移師美國,而此“英美思潮”的根源卻主要來自早期的歐陸。自從施皮格伯格的《現象學運動》一書(1960—1980年),出版以來(中譯本見1995年商務版),這一思想運動的“身份”問題一方面被普遍認定,另一方面卻使其流行為一種戰後思想界的奇特混雜物,其中至少包含著兩種主要的“不協因素”︰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根本分歧,以及德國思考方向和法國思考方向的顯著區別。從現代哲學思想史來看,把“現象學運動”和“分析哲學運動”看作現代西方哲學史的兩大“潮流”是合理的,但後者的風格統一性與宗旨明確性顯然超過了前者。“思想運動”代表著一個時代的學術活動風格和方向,而其構成和意義卻隨著時代文化和學術內容的變遷而不斷改變著其“身份”。30年來,也就是施皮格伯格該書第三版出版以來,“現象學運動”的內涵已經大大改變了。一方面,20世紀60年代以來歐陸的若干新思潮的出現已經廣泛沖擊了現象學運動的力度;另一方面,盡管以海德格爾為中心的思想興趣至今仍然佔據著歐陸人文思想主流的位置,20年來各地對胡塞爾哲學的深入研究已經導致西方哲學界出現了一種“重讀胡塞爾”的新條件和新勢頭。

中譯者20世紀90年代旅歐期間發現,不少地方設立有所謂“胡塞爾檔案館”或“胡塞爾研究中心”,而各館或中心的負責人中卻有頗多海德格爾派學者。同時,利用“胡塞爾”名義立學、立宗者也頗有其人,而其主旨卻並非集中于胡塞爾學,此現象已為學界所熟知。因此,不僅是“現象學”一詞越來越成為一種任意使用的學界時髦,“胡塞爾”名字也漸漸變成了學術明星符號,卻未必代表著名字“使用者”真的以研究胡塞爾學為目標。這種情況,近年來似乎有所改變,現象學思潮中對胡塞爾本身思想的研究呈現了顯著增長之勢。早在80年代初,中譯者一段時間內曾集中研讀當時的胡塞爾學資料,從各國學者根據胡塞爾經典及當時出版的新“遺著”所撰寫的研究成果中獲益良多。過去一年來,也就是30年後的今日,當我有時間重新專注于胡塞爾學時(在長期參與“符號學運動”和跨文化思想溝通之後),發現各國(主要是美、法兩國)的新胡塞爾專家們已經大大深化了胡塞爾學的研究。其中,胡塞爾“遺著”的大量續出固然是重要原因之一,而人們在歷經半個世紀來對薩特、海德格爾等非理性主義的迷戀之後開始重歸現象學的理性主義,這才是更主要的原因。總之,和80年代初的體驗相比,我看到了胡塞爾學者對“胡塞爾文本”的更細致讀解,看到了要在晦澀難讀的胡塞爾文字中深掘“微言大義”的耐心和誠意,胡塞爾理論話語的內在吸引力,由是可見。在法國結構主義的“新實證主義”運動沖擊了薩特的“新新黑格爾主義”之後,在歐美學界重新審視了海德格爾的存在哲學和其納粹政治學信仰之間的內在聯系之後,人們似乎開始重新“感悟到”胡塞爾唯理主義哲學的內在價值。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