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史(增訂版)

中國陶瓷史(增訂版)
定價:2880
NT $ 2,506
 

內容簡介

古陶瓷學界耆宿葉(吉吉)民先生的這部通史巨著,是在其《中國陶瓷史綱要》一書基礎上結合近年新發現、新成果傾力著成,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治學方法:科學研究與傳統鑒定方法並重;注重實地考察,並同文獻和傳統經驗相結合,而非孤立、片面地輕斷真偽、遲早;同時,不輕易放過窯址出土的特殊品種或典型瓷片。對於各大窯系的分類,作者運用比較學方法來對比觀察相似品種及其燒成方法,聯系地質特征與歷史淵源,找出其主流或分支而理清脈絡,例如他在1977—1985年對汝窯窯址的發現和認定,即是用此種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

在古陶瓷鑒定與鑒賞方面,作者提倡「既識真假,亦辨美丑」,「既以物稀為貴,亦講難能可貴」;對於古陶瓷與書畫藝術的有機聯系,特別是對唐宋陶瓷的推崇,多有闡發。行文雅秀、旁征博引而不失明晰;注釋、附錄亦堪稱周備。

蒙讀者厚愛,本書在初版三年後得以再版。新版增訂至近55萬字,圖版增換計170余幀,其中既有出自各博物館及私人珍藏,也有作者實地考察所攝罕見之物。


葉(吉吉)民,字丹楓,l924年生於北京,滿族,北京大學文學院畢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離休教授。

自幼隨父葉麟趾教授學習陶瓷,後在故宮博物院從陳萬里、孫瀛洲二位先生,赴全國各大窯址考察,鑒定博物館藏瓷。1960年著書提倡科學研究中國古陶瓷。1977—1985年首先發現並認定汝窯窯址。曾受聘為輕工業出版社編審,主編《中國名窯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審,撰寫《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全部「中國古陶瓷」條目。

八九十年代兼在北京大學、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講授「中國陶瓷史」、「中國書法史」課,並赴日、英、美、意、印尼、香港等地十所著名大學講學,同時考察所藏中國古陶瓷、書畫藏品。

現受聘擔任故宮博物院客座研究員、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國 酸鹽學會古陶瓷委員會顧問、中國古陶瓷學會顧問、北京中國書畫研究社顧問等職務。被國家民委評選為「民族優秀藝術家」,2008年被中國美術家協會評選為「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

多年來,除在校培育中外學生外,還多次為國家文物局培訓中心、文博單位及社會培育了大批古陶瓷與書畫研究人才。自1960年始著有《中國古陶瓷科學淺說》、《中國陶瓷史綱要》、《中國古陶瓷文獻備考》、《尋瓷訪古漫記》、《汝窯聚珍》、《隋唐宋元陶瓷通論》、《中國書法史通論》、《飲流齋說瓷譯注》等十余部專著及論文百余篇,迄今未斷寫作。八十歲後仍主編《中國磁州窯》(2009年由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翌年榮獲第三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負責《中華大典·藝術典》副主編工作,並為美術院校研究生及中、青年學者們舉辦專題講座,敬業樂群,老而彌篤。
 

目錄

序言
Brief Introduction
前言
第一章 陶器?起源
第二章 新石器時代陶器的分布與分期
第一節 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時代陶器
一、仰韶文化
二、馬家窯文化
三、齊家文化
四、大汶口文化
五、龍山文化
第二節 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時代陶器
一、大溪文化
二、屈家嶺文化
三、河姆渡文化
四、馬家 文化
五、崧澤文化
六、良渚文化
第三節 其他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陶器
一、北方草原地區的細石器文化
二、西南地區的古代陶器
三、東南地區的古代陶器
第四節 新石器時代陶器的制作和燒成方法
一、輪制法
二、選擇原料
三、燒造方式
第五節 新石器時代陶器的造型與裝飾藝術
一、彩陶造型的基本特征
二、彩陶裝飾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夏商周時期主要制陶工藝
第一節 夏代初見端緒的灰、黑陶與白陶
第二節 中原地區商代陶器的主要成就
一、釉的出現
二、精致白陶的燒制
三、燒窯技術的改進
第三節 其他富有地方特點的青銅時代陶器
一、西北地區
二、華南地區
三、東北地區
第四章 秦漢時其陶器的發展與瓷器的出現
第一節 秦代大型陶俑的燒成
第二節 豐富多彩的陶器
第三節 東漢瓷器的燒成
第四節 漢代陶瓷工藝的主要成就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陶瓷
第一節 三國、兩晉時期的青瓷器
第二節 六朝青瓷與帶彩瓷器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瓷器的造型與紋飾
第六章 隋代陶瓷的普及和提高
第一節 白瓷的燒制成功
第二節 著名的青瓷窯場
一、河南安陽窯
二、河南鞏縣窯
三、河北磁州窯
四、河北邢窯
四、河北井陘窯
六、山水寨里窯、中陳郝北窯、朱陳窯
七、安徽壽州窯
八、湖南湘陰窯
九、四川邛崍窯
十、四川成都青羊宮窯
十一、江西洪州窯
第三節 隋代青瓷的主要特征
一、釉色方面
二、胎質方面
三、造型裝飾方面
第四節 隋代陶瓷工藝的特色
一、主要品種
二、裝飾風格
三、原料選擇
四、使用化妝土
五、施釉特征
六、發明匣缽
七、成型工藝
第七章 唐代陶瓷的輝煌成就
第八章 宋代陶瓷的歷史高峰
第九章 遼金西夏陶瓷的民族風格
第十章 繼往開來的元代陶瓷
第十一章 明代陶瓷業的嶄新面貌
第十二章 清代陶瓷業的繁榮昌盛
附錄
圖版目錄
線圖目錄
參考文獻
中國古陶瓷術語漢英對照簡表
初版後記
再版後記
 

我與清華大學葉(吉吉)民教授素有葭莩之親,因此深知其家世和為人以及治學經歷。他乃先師——老一輩的陶瓷學者、原中央輕工業部陶瓷顧問葉麟趾教授之子。先師出身於(滿族葉赫那拉氏)書香門第,自幼聰慧、勤奮好學。青年時期,正逢光緒戊戌變法,立志工業救國,16歲畢業於京師大學堂譯學館,被首批公派赴日留學,考入東京高等工業學校(現東京工業大學)窯業科學爿。1909年畢業後回國,於民用初年偕其弟麟祥先生在北京房山杏黃村一帶發現優質瓷土,並於1923年創辦了「北京資業公司」,倡導以新的科學技術生產日月陶瓷。

與此同時,先師在家中自建小窯爐而且設立了實驗室,率領其弟及全家了 輩等開展家庭研究上作。我幼年時也曾有幸參加,記得當時書房內除中外文獻書籍與弟陶瓷瓶罐之類外,還積累了不少古陶瓷碎片。凶此我輩接受先師的陶瓷教育實啟蒙於童年時期。

20世紀初,先師在河北省工業試驗所(天津)與其同學劉呆卿先生(原中央建材部顧問)等創辦了陶瓷科,埋頭苦干數十年研究工業和美術陶瓷。1945年受聘於徐悲鴻校長,在北平藝專藝(現中央美術學院)創辦了陶瓷科,擔任主任教授,與弟麟祥一起慘淡經營、延攬教師不遺余力。以後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成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系,先後為國宋培養了人批優秀的工藝美術陶瓷人才。

回憶1933年我在北平大學工學院讀書時期,曾昕先帥講授「陶瓷學」,並閱讀《古今中外陶瓷匯編》講義(在上學院校刊上發表,以後又印成單行本流傳T國內外)。猶記得書中開宗明義說「China』既是『中國』,又為『陶瓷一,在闡述「瓷上」時說「『Kaolin』」即『高嶺土』是以中國高嶺產地命名」。書中特別闡述了中華民族發明瓷器的光輝歷史,可矢¨先師之所以酷愛陶瓷、獻身於陶瓷事業,而直至最後身患肺心病鞠躬盡瘁,當時已見端倪。其弟麟祥先生晚年亦帶病堅持工作,為節省人量松嘴,被特邀去景德鎮建立煤窯示范,並為改進邯鄲磁州窯白瓷瓷質而卒於邯鄲陶瓷公司總工程師的任上,為當地永留紀念。此都緣於他們老一輩對中華民族和偉大祖國的熱愛和敬業精神。而後來其長子(吉吉)民與其次子廣成(原邯鄲陶瓷總公司經理,總工程師,為磁州窯工作五十余年,去年逝世後被政府譽為「邯鄲現代陶瓷奠基人」),次女廣蓉(畢業於中央央美術學院陶瓷系,從事建材研究工作)三人子承父業有所成就乃足理所當然。葉氏家族可稱足名副其實的陶瓷世家,而先師為我國陶瓷學界之泰斗尤可當之無愧。

由於家學淵源和耳濡目染乃至言傳身救,(吉吉)民教授從小就 陶瓷結下了不解之緣。曾記得他在讀小學時便在葉氏實驗室內向徒工朱仔及傅凌等人學習制瓷技術,休閑時,隨著父、叔外出到占遺址去撿拾古瓷碎片,擇優編號保存,用作科學研究以改進現代陶瓷的標本。呵以說他早已開始步入了古陶瓷的研習行列。

雖然古陶瓷為中國之國粹,然而,那時候的陶瓷學者中從事古陶瓷研究的人卻如風毛麟角。乃因古陶瓷之研究者必須博學多識、集思廣益,能將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並且吃苦耐勞、鍥而不合才能有所收益,有所發現。

(吉吉)民教授在中學時代就曾在先師的親自指導下,閱讀有關陶瓷工藝和歷史方面的基礎理論。考入北京入學文學院後,他的古典文學的運用能力又進一步提高。北大畢業後,在清華大學,北京農業大學等高校任職期間,他博覽人量文史書籍,同時又拜羅復堪、溥心畲、孫悲鴻三位書畫大家為師,打下了扎實的書畫基本功,培養了高水平的審美眼光和鑒賞能力。1960年編寫出《中國古陶瓷科學淺說》一書,提倡科學研究占陶瓷。1962年他調入北京故宮博物院後,得以專門從事古陶瓷研究,跟隨著名古陶瓷學者陳萬吁,孫瀛洲二位先牛學習,歷覽故宮所藏珍品和罕見的文史資料,以及全國各大博物館的古陶瓷精品,曾隨同陳老並且獨自調研了全國有名的陶瓷窯址,寫出了一系列的陶瓷考古論文和專著。

他在1979年因振興教育調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從事教學後,主講「中國陶瓷史」、「中國書法史」, 並在中央美術學院及北京大學兼課。同時仍不斷研究和著述,從而使其多年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猶如鮮花怒放結出了豐碩成果。前後發表了有關古陶瓷及書法等方面的論文百余篇,編寫了《古陶瓷文獻備考》、《中國陶瓷史綱要》,《中國書法史通論》等多部專著,有的還被譯成日、英,意文在國外出版發行。正是憑著他所掌握的文獻資料以及考察得來的實物證據,例如早在1977—1985年間他已著文推斷「汝窯」窯址即在河南省寶豐縣,而不是今日汝州市的臨汝縣。因而繼承先師以前發現「定窯」窯址的事跡,建立了我國「五大名窯」中兩大名窯窯址最初發現之功,至今已為多次發掘所證實,受到中外業內人士不斷稱贊,並雙雙載A陶瓷史冊。在此期間和離休以後,他還曾應香港、日本、英國、印尼,意大利、美國等地的邀請出國講學,在香港中文大學、日本東京青山學院大學,京都同志社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及倫敦大學,意大利羅馬大學、羅馬神學院,都靈大學和各國大博物館作專題講演,受到熱烈歡迎,並被列入英國劍橋國際名人錄,為弘揚中國陶瓷的光輝歷史與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士士民教授為人正直,敏而好學,現今雖然年逾八旬,仍未輟研究專業,前兩年還為中央美術學院及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全院研究生和青年教師們作專題講座數次。今年5月自香港中文大學講學歸來後,仍在繼續編寫新書,可稱是老當益壯,誨人不倦。近年來又有《汝窯聚珍》與《隋唐宋元陶瓷通論》以及《飲流齋說瓷譯注》,《尋資訪古漫記》等專著陸續問世。依然不忘繼承先人遺志老而彌篤,假使先師有知.當可含笑於幾泉。

這部《中國陶瓷史》是在其原作
我本人(滿族傅察氏)家傳教師專業,終生致力於教育工作。由-接受先師高尚風范的熏陶,尤以言傳身教,熱愛祖國而專心敬業。在北大工學院.北洋大學及本校任教70年間,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的方針治學,才能在新中國 酸鹽材料領域稍有貢獻。我切身體會到,對廣大青年進行素質教育,提高他們的人文精神修養,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內容之一。乃不揣譾陋志此為序,並寄以厚望焉。

原中國 酸鹽學會天津分會理事長
天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
傅厚
2005年大璁時年92歲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