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莫里斯‧邦德烈是繼列維—斯特勞斯之後在田際學術界討論最多的法國人類學家。本書是他40年研究的總蛄之作。在通往這個基本結論的歷程中,作者的整個學術經歷可分為四個主要的階段,在本書中,每一階段的成果構成一幸的內容︰有一些東西被人們饋贈,另一些被人們出售,還有一些既不饋贈也不能出售,而是保留以便傳遞下去︰沒有任何社會曾經建立在家庭或親屬關系之上;制造一個孩子始終需要多于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某種東西;人類的性關系從根本上講是非社會的。

這是一本必備的參考書,它也可以作為英里斯‧郭德烈全部作品的引言。


莫里斯‧郭德烈曾任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部主任,也是該機構的金獎得主,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級教授。
 

目錄

序言
導論︰人類學的現狀——我們做了什麼、該做什麼?
第一章 保留之物、贈與之物、出售之物與傳家寶
第二章 家庭或親屬關系不是社會的基礎
第三章 男人和女人並非孩子產生的充分條件
第四章 人類性行為基本上是非社會的
第五章 一個個體如何成為社會主體
第六章 什麼是社會
第七章 社會人類學不再緊系于其誕生的西方
第八章 附記︰為參觀者並獻藝術與知識的樂趣
參考文獻
索引
附錄一 部族︰在歷史中的地位與面對國家時的問題
附錄二 社群、社會與文化︰三個了解認同沖突的關鍵
 

1985年l1月,中國一個三人人類學代表團訪法,日程中有與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部主任莫里斯‧郭德烈的會見。“這是巴布亞新幾內亞高地接待我的村莊。我在那里做了七年田野。”郭德烈指著掛在他身後牆上的照片說。那是我第一次與他見面。會談中的其他內容早已忘卻,只留下這句話。因為這是我認識的人類學家中,田野經歷的最長記錄。1966年12月至1969年12月,他在巴祜亞人中生活了三年。之後,又多次前往。

2001年,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授予郭德烈金獎。在歷年獲此獎的社會科學家名單中,我們還能找到另外兩位人類學家︰克勞德‧列維一斯特勞斯和喬治‧巴瑯碟。此外,我們還能夠發現,名單中一些杰出的自然科學家爾後成為諾貝爾獎得主。

郭德烈是法國經濟人類學、馬克思主義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現為巴黎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特級教授,在社會關系中的思想、想象與象征的區分、贈與物和出售物以及既不贈與也不出售物的區分等基本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他不僅是大洋洲專家,享有國際聲譽的人類學家,發表了大量著述和制作多部人類學紀錄片,而且在科學政策制定方面,同樣成就斐然。1982—1986年間他曾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部主任,現為法國國家科學理事會成員,法國國家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協調理事會副主席。

《大人物的生產》(1982)(獲法蘭西科學院獎)、《精神與物質》(1984)、《禮物之謎》 (1996)、《身體的生產》(1998.與Michel Panoff主編)《親屬關系的化身》(2004)是郭德烈的主要著述,被譯成多種文字。他是多所大學的榮譽博士,獲得眾多獎項,其中有法國騎士勛章、法蘭西科學院獎(1982)和Al-exander von Humboldt社會科學國際獎(1990)。

20世紀90年代,法國《世界報》一篇訪談的標題為︰《著名人類學家英里斯‧郭德烈與列維—斯特勞斯對立》。在郭德烈的著述中,展現了大師之間過招的精彩學術場面。

2008年,郭德烈把其在人類學幾個主要領域的著述濃縮在本書中。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繼列維一斯特勞斯之後,郭德烈代表著法國人類學的另一個時代。

《人類社會的根基》于2008年出版.2009、2010年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出版社又出版了郭德烈的兩本小冊子——《部落︰在歷史中的地位與面對國家時的問題》和《社群、社會與文化︰三個了解認同沖突的關鍵》。作者有意將它們一並介紹,故本書由它們合並而成。其中譯者是︰董(�凡)(�凡)(序言、第7章)、劉宏濤(第1、2章)、馬吟秋(第3章)、黃緹縈(第4章)、丁岩妍(第5章、第8章)、林紅(第6章)。全書由劉宏濤統稿和校對。裘佳平單獨翻譯了作為附錄的兩本小冊子。

蔡華
2011年3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