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與存在︰道德哲學研究

倫理與存在︰道德哲學研究
定價:228
NT $ 198
  • 作者:楊國榮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1187807
  • ISBN13:9787301187807
  • 裝訂:平裝 / 303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以史與思的交融為進路,《具體的形上學》既基于中國哲學的歷史發展,又以世界哲學背景下的多重哲學智慧為理論之源,其內在的旨趣在于從本體論、道德哲學、意義理論等層面闡釋人與人的世界。與抽象形態的形而上學或 “後形而上學”的視域不同,“具體的形上學”以存在問題的本源性、道德的形上向度、成己與成物和意義生成的歷史過程為指向,多方面地展現人的存在與世界之“在”的具體性。全書包括三卷︰《道論》、《倫理與存在一一道德哲學研究》、《成己與成物一一意義世界的生成》,三者既脈絡相通,又各有側重。
 

目錄

自序
導論
第一章 善何以必要
一 道德與人的存在
二 道德意識與社會整合
三 規範、德性與秩序
四 制度與道德
五 境界與個體
第二章 道德與價值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善”(morally good)與“好”(good)
三 “對”(riGt)與“善”(morally good)
四 規範、德性與價值
第三章 義務之源
一 應當與義務
二 作為義務根據的倫理關系
三 倫理、義務與道德律
第四章 道德自我
一 自我的內涵
二 自我之間
三 自主權能與自由品格
四 自我與自律
第五章 道德系統中的德性
一 何為德性
二 德性與規範
三 德性與德行
四 成就德性
第六章道德與認識
一 道德規範的認識論內涵
二 道德知識如何可能
三 知善與行善
第七章 道德與語言
一 道德語句的意義
二 交往與對話
三 獨語的倫理意蘊
四 “說”與“在”
第八章 形式與實質
一 道德的形式之維
二 實質的規定
三 歷史中的張力
四 一種可能的合題
第九章 幸福
一 幸福感與幸福境遇
二 友眾廾姆由的幸福
三 幸福與道德
附錄 主體間關系論綱
後記
 

數年前,在《科學的形上之維》一書序言中,我曾提及,繼“科學”的沉思之後,我的注重之點擬轉向道德哲學。這當然不是一種偶然的興趣轉換,事實上,早在《善的歷程》中,我已從史的角度,考察了價值論與道德哲學的某些方面;爾後關于人的存在所作的若干思考,也內在地涉及道德哲學︰對存在與“在”的思與辨,總是引向如何“在”的問題,而如何“在”則是道德哲學的題中應有之義。同時,就我所關注的史與思、形上與形下的互動而言,道德哲學似乎也能夠提供某種比較切實的結合點。就上述意義而言,從科學形上意義的省察到道德哲學的轉向,不僅意味著科學之“真”與道德之“善”的交融,而且也可以視為我前此工作的邏輯延續。

道德哲學或倫理學往往有不同的側重。它可以將經驗世界作為主要關注之點,探討其中具體的道德問題,各種形式的應用倫理學,如生態倫理學、生命倫理學、企業倫理學,等等,便表現了這一特點。道德哲學也可以追問道德的根據和基礎,從較為形而上的層面,探討何以有善、善如何可能等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便可大致歸入這一類型的道德哲學。相對而言,本書所作的工作,更接近後一種考察方式。事實上,本書之名(《倫理與存在》)也表明了這一點。當然,經驗世界的考察與形上的追問之間並非彼此懸隔,有所側重也並不意味著片面地囿于某一視域。在進行形上沉思的同時,我也努力避免疏離和遺忘現實的存在;二者的溝通,構成了本書的內在旨趣。

歷史地看,從古希臘、先秦,到當代,倫理的沉思曾一再地指向道德的基本問題;具有不同哲學立場的哲學家在對道德問題作思與辨的過程中,也展示了多樣的探索之路,並留下了難以抹去的思想印痕。歷史上的思維成果既為爾後的研究提供了理論資源,又引發著人們作進一步的思考,在這一意義上,倫理學的理論與倫理學的歷史無法截然分離,後者同時也要求在研究過程中體現史與思統一的原則。以此為前提,本書在展開理論分析的同時,也時時回溯和關注哲學的歷史(包括中國與西方的道德哲學傳統)。當然,歷史的回溯並不是簡單地接受或利用以往的思想資源,它總是包含著辨析、揚棄、回應,從而在實質上展開為一個不斷對話的過程。

就對話而言,其形式當然並不限于研究者與文獻之間,按其本來意義,對話往往帶有“在場”的特點。事實上,我也在某種意義上經歷了具有“在場”性質的對話。1994年至1995年在牛津大學作學術訪問時,我曾有機會與當時在牛津任教的倫理學家威廉姆斯( Bernard Williams)教授接觸,他對德性倫理及亞里士多德、休謨倫理思想的論述,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我對相關理論和思想的注意。1999年至2000年在哈佛大學作研究期間,我也曾與哲學家諾齊克教授( RobertNozick)、普特南(Hilary Putnam)教授等作過內容寬泛的交談,諾齊克對哲學的整體性或不同領域及分支之間的相關性、理性(包括實踐理性)的本質、哲學論辯的結構等的關注,普特南在矚目科學哲學的同時又涉足規範、道德等問題,以及他對實用主義的道德哲學、哈貝馬斯的交談倫理學、馬丁‧布伯( Martin Buber)與列維納斯(EmmanuelLevinas)哲學所作的評論,等等,給我展示了分析哲學的另一種視域。而對我探討善何以必要和可能的思路及有關看法,諾齊克教授等表現出某種興趣。盡管這種交流也許還不能視為深層面的討論,但它多少使我較為真切地了解了當代哲學家的某些思考,後者同時也在寬泛意義上構成了研究背景之一。

對本書所涉及問題較為集中的研究,開始于1998年,全書的準備、撰寫前後歷時近三年。其中相當部分的章節是在哈佛大學研究期間完成的,哈佛大學豐富的藏書,為我提供了研究的便利。書中的有關內容,曾在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的博士生研究班及研究生討論班上作過講授。討論班同時也為另一空間中的對話提供了機會,它對進一步的思考,無疑也有促發意義。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