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全二冊)

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全二冊)
定價:1296
NT $ 1,128
  • 作者:蔡方鹿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010096899
  • ISBN13:9787010096896
  • 裝訂:精裝 / 1274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的著作都經過了同行專家嚴格評審,代表當前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前沿水平,體現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的學術創造力,按照“統一標識、統一封面、統一版式、統一標準”的總體要求組織出版。

《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全二冊)》(作者蔡方鹿)為其中一冊,包括了宋代以前中國經學的發展演變、疑經思潮與宋學的產生等內容。
 

目錄

序 張立文
前言
上篇 通論
第一章 宋代以前中國經學的發展演變
第一節 經學概論
一、關于經學
二、“六經”與孔子
三、經學史上的派別
四、儒家經典的流傳演變
第二節 經學的起源和影響
一、經學的起源
二、經學的影響
第三節 漢學及其演變
一、西漢今文經學
二、東漢古文經學
三、漢末鄭玄之學
四、魏晉王肅之學
五、南北朝經學
六、隋唐經學
第二章 疑經思潮與宋學的產生
第一節 疑經思潮
一、唐中葉興起的疑經之風
二、宋代的疑經惑傳思潮
第二節 宋學產生的時代背景
一、唐宋之際的社會變化
二、強化中央集權制統治,民族矛盾尖銳
三、宋代經濟、自然科學的大發展
四、文教事業的興盛與變法改革運動的展開
五、復興儒學,重整綱常
第三章 由宋學到理學
第一節 宋學人物與派別
一、邢(曰丙)
二、範仲淹
三、宋初三先生
四、李覯
五、司馬光朔學
六、王安石新學
七、蘇氏蜀學
八、浙東功利學派
第二節 理學興起的思想淵源及理論針對性
一、先秦孔孟儒學
二、儒學道統思想
三、唐中葉以來重視“四書”的思想
四、宋學義理思想
五、唐以來“三教互補”思想
六、理學興起的理論針對性
第三節 經學哲學化——理學的形成
一、經學發展的內在邏輯
二、經學哲學化的實現
第四節 漢學、宋學經典詮釋之異同
一、漢學與宋學經典詮釋的不同
二、漢學與宋學經典詮釋的溝通
第四章 宋明理學的發展演變、理論構成、基本特征及其經學觀
第一節 宋明理學的發展演變及其流派
一、宋明理學的發展階段
二、宋明理學的主要流派
第二節 宋明理學的理論構成與基本特征
一、宋明理學的理論構成
二、宋明理學的基本特征
第三節 宋明理學的經學觀
一、以己意說經——宋明理學經學觀的特質
二、程朱理學的經學觀
三、陸王心學的經學觀
下篇 分論
第五章 北宋時期的經學與理學
第六章 南宋時期的經學與理學(上)
第七章 南宋時期的經學與理學(下)
第八章 元代的經學與理學
第九章 明代的經學與理學
結語 經學理學化在學術發展史上的意義、影響及其現代觀照
第一節 理學對經學的改造在學術發展史上的意義
一、促進了經學的轉型和儒學的發展
二、提高了中國哲學的理論思辨水平
三、基本適應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
四、確立了以儒為主,融合三教的學術發展模式
第二節 經學理學化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一、提高了儒學的社會地位,廣泛影響社會民間
二、對中國文化發展的影響
三、理學流弊的消極影響
第三節 儒家經學、宋明理學對當代新文化建設的意義和作用
一、回應時代的挑戰
二、儒學與當代新文化建設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峻極之山,非一石所成,凌雲之榭,非一木所構”。巍巍高山,不是一石所壘;穿雲房屋,不是一木所建。其中蘊含著多少汗水、心血和智慧,真乃不可勝計,一言難盡。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蔡方鹿教授日以繼夜,廢寢忘食,孜孜不倦,徜徉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庫中;他探賾索隱,鉤深致遠,殫精竭思,涵泳于中華民族深邃哲學的海洋里。30多年來,其著作富五車,獲得了驕人的成就,而成佼佼者。今又完成了100多萬字的《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巨著,值得慶賀!

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博大精深,既有“致廣大而盡精微”的思想資源,又有“極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食糧。非對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有高深的造詣,是不敢踫其難,又何敢談其成。

經是相對于“傳”和“子”而言的;經是由古代官方所確定的儒家經典的通稱。經學一詞,較早見于《漢書‧兄寬傳》。在現代意義上,經學是指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經典的研究與詮釋的學問。

在先秦時期,盡管有以《詩》、《書》、《禮》、《樂》、《易》、《春秋》並提,但並沒有哪一家尊奉其為經。在百家爭鳴的時代,儒、道、墨、名、法、陰陽、縱橫、兵,各家都列“六藝”以論述或表達其思想觀點,並沒有歸屬于哪一家,為那一家所獨有。各家代表人物所著的書,或弟子所記載的言行而編纂的書,不僅以其代表人物稱“某某子”,其書也以“子”稱謂。如《管子》、《老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就此而言,子與子之間是平等的,並無尊卑輕重之別。這時並沒有形成以“六藝”為對象的、以訓詁、義理為詮釋方法的經學。所以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稱這個時期為“子學時代”,是有道理的。皮錫瑞《經學歷史》載︰“孔子以前.不得有經。”

漢以後,特別是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被秦始皇所焚的《詩》、《書》等“六藝”,據傳曾經孔子整理,便將其歸屬于儒家,成為儒家的經典,排斥了其他各家的所有權,這是獨尊儒術的效應。漢武帝時立五經博士(《樂》佚),後有九經,唐刻十二經(《開成石經》),宋代十三經(《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把本與《管子》、《老子》並為子書的《論語》、《孟子》,尊為儒家經典。

漢承秦制,漢以後,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政治制度一直延續下來,儒學作為主導的意識形態,亦被強化。“五經”或“十三經”作為主導意識形態所依傍的經典文本,不僅專歸于儒家,而且亦得到強化。經成為中華社會、政治、文化、制度建構的基礎,及其合法性的理論依據。從狹義上說,經學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以儒家“五經”、“十三經”為核心的研究與詮釋的學問。但隨著中華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先秦的各家在不同時期,亦得到不同程度的弘揚和興盛,各家亦以自家學派創始人的著作、或其他重要著作,尊奉為本派的經典。這在先秦已經出現。《墨子》書中不僅有《經上》、《經下》兩篇,而且其後學已尊《墨子》為《墨經》。據《莊子‧天下篇》記載︰“南方之墨者苦獲、已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而倍譎不同,相謂別墨……以巨子為聖人,皆願為之尸,冀得為其後世,至今不決。”�《管子》中有《經言》。從道家到道教,便尊奉《老子》為《道德經》,《莊子》為《南華經》等。既然儒家把共同作為諸子書的《論語》、《孟子》奉為經書,那麼,其他各家當然可以把本派的《管子》、《墨子》、《老子》、《莊子》尊奉為本學派的經書。如此,經學從廣義上說,應包括《管子》、《墨子》、《老子》、《莊子》等。中國傳統經學可以有狹義、廣義之分,其所涵蘊有別。這就是說各經其經,經人之經,以他平他,生生不息。

經學為道屢遷,唯變所適。經學面臨不同時代的沖突與危機,經學家為化解時代的沖突和危機,便從經典文本中選擇適合于化解時代沖突和危機的資源,依據經學家主體對時代沖突和危機的體認,開出體現時代精神和適合時代需要的詮釋和生命。

經學的生命就在于創新;無創新,經學的生命就會枯萎。從精神價值層面說,經學是經學家試圖穿越時空的隧道,與經典文本的作者及其文本進行對話,以體貼其意蘊。然而經學家的時代意識、文化氛圍,及時空隧道的陰暗,其間不免有所隔閡,只能憑借經學家發揮主體智慧,作出符合時代需要的詮釋,這種詮釋是時代的再創造,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經學,都是一定時代、特定經學家依據自身已有價值觀對于一定經典文本的體認和詮釋。換言之,一切經學,都是一定時代的經學。因為它是滲透了特定時代經學家價值觀的經學。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