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定價:156
NT $ 136
 

內容簡介

《烏合之眾》是群體心理學的開山之作,在群體社會學方面,再也沒有哪一本書像這本書這樣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的歷史進程,迄今為止,凡是那些需要發動大規模群眾參與的行動,諸如政治家煽動國家瘋狂、商業界鼓動群體購買、媒體誘導民眾意志等等,都必然利用了勒龐的思想,很多行動綱領都是參考了勒龐的群體心理分析而制定的。很多歷史學家都認為,很難評價《烏合之眾》對歷史的影響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古斯塔夫‧勒龐(1841—1931),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烏合之眾》是他最重要的著作。此外,他還著有《各民族進化的心理學規律》、《社會主義理學》、《法國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學》、《戰爭心理學》等作品,但這些都遠不及《烏合之眾》影響之大。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奧地利醫生兼心理學家、哲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晚期著作《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是他對勒龐觀點批判接受的產物,此書第二章就是專論“勒龐對群體心理的描述”。閱讀《烏合之眾》後,再閱讀《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將會對群體的心理有更為清晰而深刻的理解。
 

目錄

揭穿群氓崇拜與大眾民主的神話(代序)
前言
導言︰群體的時代
第一卷 群體心理
1.群體的一般特征
群體是什麼
如何才能被稱為群體
群體的心理是多變的
個人和群體有什麼不同
群體的成員和孤立的個人為什麼不同
群體的新特點是如何形成的
個人在群體中的變化
2.群體的感情和道德觀
群體的沖動
群體的多變
群體的急躁
群體易受暗示
群體易輕信
群體的集體幻覺
群體容易被催眠
溺水事件
童言是否真的無忌
戰爭中的群體幻覺
歷史是虛假的
群體情緒的夸張與單純
劇院經理不可能把自己變成觀眾
群體的專橫和偏執
群體偏愛強權
群體的保守
群體道德的兩面性
群體對個人的道德淨化
3.群體的觀念、理性與想象力
群體能夠接受哪些觀念
群體排斥新觀念
群體的理性
群體的想象力
群體缺乏判斷
統治者必須重視群體的想象力
如何影響群眾的想象力
4.群體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
偶像崇拜
偶像崇拜的復活
上帝從未消失
是什麼在維持著羅馬帝國
是誰在制造流血事件
第二卷 群體的意見與信念
第三章 不同群體的分類及其特點
後續︰文明的進化
附錄︰《群體心理學和自我的分析》
 

揭穿群氓崇拜與大眾民主的神話 囗蔡禹僧

康德說,人是目的。關于這個判斷的連帶判斷是,人不能被作為手段或工具。歐洲18世紀以來的啟蒙運動可以被稱為人的覺醒的運動,按康德的說法,啟蒙運動是人從幼稚狀態進入成熟狀態的過程。經過啟蒙運動,日益成熟的人既然認識到人是目的,鑒于人民由具體的人組成,人作為目的似乎就很自然地轉變為“人民”是最高目的。這個最高目的又不知不覺被進一步暗轉——人民的意志具有至高無上的神聖性,如此,從人是目的出發,似乎必然得出對人民的崇拜,法國大革命中雅各賓黨領袖羅伯斯庇爾的意見是——我們必須從崇拜上帝轉變到崇拜人民;或者說,人民就是雅各賓黨人的上帝。

可是歷史本身所表現出的悖論又如此顯豁,正是崇拜人民的雅各賓黨人瘋狂地屠殺人民。是否雅各賓黨人都是言行不一的偽君子呢?絕對不是,從他們遺存的言行記錄來分析,他們的信仰——崇拜人民——是十分堅定虔誠的。何以解釋他們的恐怖主義的大屠殺呢?——這是現代人對法國大革命的疑問;而在大革命發生時,雅各賓黨人的意識形態認為那些被屠殺者不屬于人民,而是人民的敵人。他們認為,為了維護人民主權和人民利益,他們必須屠殺這些敵人。

現代人主要是從法律角度來分析一個人是否應被懲罰,而雅各賓黨人則是從意識形態出發來判定被懲罰、殺戮的對象。那麼現代人的問題也就是︰雅各賓黨人為什麼會對我們看起來十分無辜的人下手,像雅各賓黨領袖羅伯斯庇爾,他作為個人來說其實是個很善良的人,其他革命黨人也不是野蠻分子,可他們聚集在一起為什麼犯下如此大的罪惡?分析雅各賓黨人的意識形態,“人民”(以及“人民主權”“人民意志”“人民利益”)這些詞只是他們頭腦里的理想性概念,甚至比“上帝”更抽象,因其並不與現實中的個人有什麼對應關系,當他們以偉大的使命感和神聖感認為自己代表人民的時候,他們就有了獨裁的資格,他們自信自己為人民主權的代表,也就自信具有指認誰是“人民的敵人”的火眼金楮。

法國大革命中許多激進的革命黨人集體的“思維邏輯”長久地成為法國知識分子要破解的謎,自由、民主這些概念為什麼導致了和它們的意義完全相反的結果?個人一旦聚集成為某種意識形態主導下的集體,就會完全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崇拜人民的神聖感的感召下膽大包天、無惡不作,其社會心理原因究竟是什麼?

勒龐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思考個人與群體的關系,他通過分析革命中的種種行為,發現即使一個個有自己獨立見解的人,一旦他們加入受“人民崇拜”意識形態蠱惑的群體,就變成了烏合之眾中的一員,他們就如同發生化學反應一樣變成了一群瘋狂和無惡不作的家伙。而且他們在一種“歷史使命感”的感召下,並沒有任何關于犯罪的意識。

勒龐的《烏合之眾》白1895年H{版以來被翻譯為多種文本,一版再版,成為享譽世界的名著。勒龐的著作之所以風靡世界且長盛不衰,在于勒龐盡管是以法國大革命作為他寫作的背景,而實際上他所寫的是他所處的時代,即19世紀。

一、心理群體

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並不會因為聚集就變成群氓或烏合之眾,比如傳統節日的聚會、交易商品的集市,協作勞動的集體;也不是所有的集會都使人喪失個性而成為烏合之眾,比如一次物理學家參與的科學會議,他們是以獨立的個人參加的群體,講演者在陳述自己的觀點時,不是表演自己或蠱惑他人相信任何意義上的絕對真理,而是要使听眾思考他提出的問題;課堂也是一樣,老師以講解引發學生思考;法庭與會議和課堂雖不同,但法律的尊嚴、律師以邏輯而進行的推理、法官對法庭秩序的維持保證了法庭基本處于理性狀態,盡管法庭並不能保證絕對公正。法庭的群體在更多時候恐怕不是烏合之眾的群體,盡管勒龐說,陪審團成員的意識也可能被律師的暗示所左右。

那麼,是什麼使人群變成了烏合之眾呢?勒龐用“心理群體”指稱那些被“群體心理”支配的烏合之眾,而究竟是什麼使他們形成了一種心理群體?這就需要具體分析這些群體的形成。一般說來,像法國大革命中涌現的群眾團體是受了法國啟蒙思想家的影響,但如果你詢問那些參加運動、為了革命不惜犧牲生命的民眾,他們究竟對啟蒙思想知道什麼,他們可能什麼也不知道。實際上,啟蒙運動的思想分析起來盡管復雜,但在大眾心中只是很簡單的口號式觀念,這種觀念的暗示性表現為詛咒——國王和貴族該死,殺了他們之後我們大家做國家的主人;I司樣種族主義也有復雜的形式,許多學者從“民族性”討論人種的區別也並不非法,但20世紀的歐洲種族主義發展成為納粹主義,這點在德國民眾中的觀念則是——猶太人人性低劣,搶了我們的飯碗,必須殺了他們。觀念在群體中一般都會被簡化,因為大眾總是喜歡簡單明了的觀念。

心理群體接受暗示是有一個累積的歷史過程的,比如歐洲的反猶主義,並不是到了希特勒時代才有,而是在那時反猶主義達到了高峰而之前,比如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一磅肉》里,那個逼迫他人履約、非要割下債務人.磅肉的可惡家伙就被標記上“猶太人”的符號,這種反猶主義經過日積月累,在群體中就形成了固定的和偏執的觀念,當其發展到極端,一個小事件就能把這些累積的心理能量釋放出來。在釋放過程中懷著同樣心理的人群,不管他們先前是有教養還是無教養,他們的職業是數學家還是鞋匠,他們大腦中的空間都被這個共同的心理佔據,他們放棄了循規蹈矩的生活而變成了一個個膽大妄為的人。

群體心理累積起初當然來自個人經驗,但當累積到一定程度時,某種觀念就與個人經驗無關了,比如,關于猶太人貪婪、吝嗇的觀念,一旦其先人為主地被植根到一定大小的群體意識中,這種觀念就會像病毒一樣傳染到更大的群體,而且在傳染中迅速生出更邪惡的變體,討厭、厭惡心理會轉瞬間變成憤怒和仇恨,由仇恨轉化為欲置之死地而後快的心理,而且這種心理隨時可能變為狂暴的復仇行動。

作為“真理”的意識形態,就如掌控群體心靈的魔法一樣,使個人如同波浪里的水滴,失去了自我控制力,只能隨著群體的波濤肆意洶涌。人群叫囂擾攘,一團團、一簇簇,無意識的沖動淹沒理性,人群如狂亂奔騰的洪水,所到之處如蝗蔽日。“真理”以口號的形式被他們聲嘶力竭地呼喊,口號也把他們連成一體,口號里的“真理”除了“真理”的發聲外,與真理的內涵沒有任何關系——這就是勒龐所說的烏合之眾。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