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白話全譯圖本)

脈經(白話全譯圖本)
定價:348
NT $ 303
 

內容簡介

《脈經》是魏晉著名大醫家王叔和畢生潛心研究編撰的脈學著作,他結合自己一生的行醫經驗,將眾多著名醫家,如扁鵲、華佗、張仲景等的脈學精華都集結在本書中,是對魏晉以前脈學知識的一次全面總結。

雖然《脈經》寫成于魏晉時期,但其中的脈學思想和診治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後世脈學也是由此發展而來。《脈經》第一次系統地總結歸納了二十四種脈象,並準確地描述了各種脈象在指下的感覺。後世歷代脈學著作對脈形的闡述,無不是從《脈經》延伸而來。並且,王叔和還對切脈方法進行了統一,首開脈象鑒別的先河,提出了浮與芤、弦與緊、革與實等八對相類的脈象,這對後世醫家鑒別脈象有很大的啟發。《脈經》也最早提出了寸口的三部九侯法,並將兩手寸關尺與髒腑分別對應,極大地完善了寸口切脈法。書中大量的切脈診病經驗,更是對現今切脈診治具有相當重要的指導意義。可以說,《脈經》是脈學發展的里程碑,它被譽為脈學典範是當之無愧的。
 

目錄


原序
卷一
脈形狀指下秘決第一
二十四脈的六大類
平脈早晏法第二
分別三關境界脈候所主第三
辨尺寸陰陽榮衛度數第四
寸、關、尺範圍的確定
真髒脈的脈象表現
平脈視人大小長短男女逆順法第五
持脈輕重法第六
兩手六脈所主五髒六腑陰陽逆順第七
兩手寸、關、尺所主的部位
辨髒腑病脈陰陽大法第八
辨脈陰陽大法第九
平虛實第十
三虛三實
從橫逆順伏匿脈第十一
辨災怪恐怖雜脈第十二
遲疾短長雜脈法第十三
內虛外實和內實外虛的判別
平人得病所起第十四
診病將瘥難已脈第十五
卷二
平三關陰陽二十四氣脈第一
平人迎神門氣口前後脈第二
平三關病候並治宜第三
平奇經八脈病第四
卷三
肝膽部第一
肝和膽的背腧穴、募穴
心小腸部第二
心和小腸的背腧穴、募穴
脾胃部第三
脾和胃的背腧穴、募穴
肺大腸部第四
肺和大腸的背腧穴、募穴
腎膀胱部第五
腎和膀胱的背腧穴、募穴
五髒的生理特性
髒腑養生的最佳作息時間表
卷四
辨三部九侯脈證第一
三部九侯的診脈法
寸、關、尺與所侯部位的陰陽對應
平雜病脈第二
診五髒六腑氣絕證候第三
診四時相反脈證第四
診損至脈第五
診脈動止投數疏數死期年月第六
診百病死生訣第七
診三部脈虛實決死生第八
卷五
張仲景論脈第一
扁鵲陰陽脈法第二
扁鵲脈法第三
扁鵲華佗察聲色要訣第四
扁鵲診諸反逆死脈要訣第五
卷六
肝足厥陰經病證第一
足厥陰肝經循行圖
膽足少陽經病證第二
足少陽膽經循行圖
心手少陰經病證第三
手少陰心經循行圖
手少陰心包經循行圖
小腸手太陽經病證第四
手太陽小腸經循行圖
脾足太陰經病證第五
足太陰脾經循行圖
胃足陽明經病證第六
足陽明胃經循行圖
肺手太陰經病證第七
手太陰肺經循行圖
大腸手陽明經病證第八
手陽明大腸經循行圖
腎足少陰經病證第九
足少陰腎經循行圖
膀胱足太陽經病證第十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圖
三焦手少陽經病證第十一
手少陽三焦經循行圖
卷七
病不可發汗證第一
傷寒六經病證傳變的類型
病可發汗證第二
病發汗以後證第三
病不可吐證第四
病可吐證第五
病不可下證第六
病可下證第七
病發汗吐下以後證第八
病可溫證第九
病不可灸證第十
病可灸證第十一
病不可刺證第十二
病可刺證第十三
九針的名稱、形狀與用途
病不可水證第十四
病可水證第十五
病不可火證第十六
病可火證第十七
熱病陰陽交並少陰厥逆陰陽竭盡生死證第十八
重實重虛陰陽相附生死證第十九
熱病生死期日證第二十
熱病十逆死證第二十一
熱病五髒氣絕死日證第二十二
熱病至脈死日證第二十三
熱病脈損日死證第二十四
卷八
平卒尸厥脈證第一
平痙濕? 鮒�詼
平陽毒陰毒百合狐惑脈證第三
平霍亂轉筋脈證第四
平中風歷節脈證第五
平血痹虛勞脈證第六
平消渴小便利淋脈證第七
平水氣黃汗氣分脈證第八
平黃膽寒熱瘧脈證第九
平胸痹心痛短氣賁豚脈證第十
平腹滿寒疝宿食脈證第十一
平五髒積聚脈證第十二
平驚悸衄吐下血胸滿淤血脈證第十三
平嘔吐噦下利脈證第十四
平肺痿肺癰咳逆上氣淡飲脈證第十五
平癰腫腸癰金瘡侵淫脈證第十六
卷九
平妊娠分別男女將產諸證第一
平妊娠胎動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證第二
平產後諸病郁冒中風發熱煩嘔下利證第三
平帶下絕產無子亡血居經證第四
平郁冒五崩漏下經閉不利腹中諸病證第五
平咽中如有炙腐喜悲熱入血室腹滿證第六
平陰中寒轉胞陰吹陰生瘡脫下證第七
平婦人病生死證第八
平小兒雜病證第九
卷十
手檢圖二十一部
用寸口切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
五髒正常脈象、病脈和死脈
湯劑索引
 

本書是對晉代王叔和所撰《脈經》的現代解讀本。

王叔和,名熙,高平(今山東徽山縣)人,是魂晉著名的醫學家,固醫術精湛而被選任為太醫令 宋代張果《醫說》引張湛《養生方》之言,稱王叔和“博好經方,尤精診處;洞識攝養之道,深曉療病之源”。唐代甘伯宗《名醫傳》,說其“性度沉靜,通經史,窮研方脈,精意診切,洞識修養之道” 王叔和精于脈診,畢生潛心研究,編撰了《脈經》一書,從此奠定了我國 學的基礎,為後世脈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王叔和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收集整理了張仲景瀕臨散失的《傷寒雜病論》,使仲景之學得以千古流傳 此外,王叔和在養生方面有獨到見解,屬醫家養生流派,他倡導養生要從飲食起居方面來調理和保養,並認為這才是真正健康長壽的秘訣。

切脈.也稱脈診,是人們在長期診病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診斷方法切脈可以說是中醫學中最具特色的診斷方法,但要真正掌握脈學精髓,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叔和自己在實踐中也深刻地體會到脈學的精深難懂,指出“脈理精徽,其體難辨”,也有“在心易了,指下難明”的困惑。再加上當時世上流傳的關于切脈的書深奧難懂,零散而不系統、脈象又沒有統一的規範,在實際操作中難以應用。且人的脈象又千變萬化,如果在切脈時有絲毫差錯,就會貽害病人。正是基于這些問題,王叔和潛心研究,編撰了《脈經》這本書,王氏的脈學思想和成就都集中體現在了此書中。《脈經》不僅集錄了《內經》《難經》等著名醫學著作,還集結了扁鵲、華佗、張仲景以及“王、阮、傅、戴、吳、葛、呂、張”等著名醫家的脈學精華,並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對脈學理論、切脈方法及其實際應用等內容作了統一的規範或是明確的闡釋,使脈學規範化、系統化。

《脈經》是我國醫學史上現存的最早的脈學專著,被譽為脈學典範,是脈學發展的里程碑,在中醫學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脈經》也是對魂晉以前脈學知識的一次全面總結,並進行了完善和革新,使脈診更利于實踐應用,也為脈學推廣作出了重大貢獻,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全書共10卷,98篇,其主要成就有以下幾點:

一、規範了24種脈象的脈形描述。王叔和對當時紛繁龐雜的脈象描述和脈象命名,進行了歸納整理,總結為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牢、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緹、遲、結、代、動這24種脈象,簡明準確地描述了各種脈象的特征,對掌握和應用切脈有很大幫助。如對沉脈與伏脈的描述,“沉脈,舉之不足,按之有余”與“伏脈,極重指按之,著骨乃得”,兩種脈象的相同點是脈位都很深沉,需要用重指力按壓才能摸到脈搏;但伏脈比沉脈的脈位更深,必須推筋著骨才能感觸到脈搏的跳動。

二、精簡切脈部位,推行“寸口診脈法”。《內經》中載有上中下三部九候的全身切脈法,並提出人迎寸口相參合的診法,還有獨取寸口可以診察壘身狀況的論述,開創了寸口切脈的先河。漢代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常用寸口、趺陽或太溪的切脈法而《難經》則首先提倡“獨取寸口”及寸關尺、浮中沉為三部九候診脈法 《脈經》更是進一步完善和推廣了“寸口診脈法”,首次提出了腕後高骨定為關、關前是寸、關後為尺,明確了寸、關、尺三部的定位和各部所佔的長度。而這種j蟲取寸口的診脈法,也一直沿用至今;並且此書還將左手寸部候心、小腸,關部候肝、膽;右手寸部候肺、大腸,關部候脾、胃;兩手尺部候腎(命門)、膀胱等,從而確立了寸、關、尺三部與髒腑的定位關系。

三、詳細地論述了脈象的主病,指導病證的治療。王叔和在論脈的時候,不僅明確指出各種脈象所主的病證,還將脈象、證候、病機、治療結合起來,具有更高的實踐價值如寸口脈遲,說明上焦有寒,病人會出現心痛、咽酸、吐酸水的癥狀,這個時候要服附子湯或生姜湯來治療 此外,他還對真髒脈、敗脈、死脈等危重病脈作了形象的描述,如“雀啄脈——脈來像麻雀啄食一樣,急促不勻、止而復來”。

四、描述了經絡的循行起止,重視經絡穴位的針灸。王叔和十分重視經絡,在《靈樞》的基礎上將脈象、髒腑、經絡、證候、治療結合起來,並提出針灸的治療原則和方法,指出針灸穴位。如左手關部,用較輕指力按壓時,感覺脈來虛弱無力,好像快要斷絕一樣的,是足少陽膽經虛損不足的脈象,病人常會膝部疼痛、口苦、視物不清、乏力,而且常感驚恐、就好像是見了鬼怪一樣。這種病在治療的時候,可以針剌足厥陰肝經的行間穴或三毛穴。另外,《脈經》卷三還對髒腑的腧穴、募穴部位進行了描述,如肝的腧穴在背部第九椎,肝的募穴是乳頭直下二肋端的期門穴 膽的腧穴在背部第十椎,膽的募穴是在期門穴下五分的日月穴。此外,也對奇經八脈的循行起止、切脈部位、脈象與病證作了總結,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五、兼采諸家脈學的精華,載錄名家的經典醫籍。王叔和集錄了《內經》、《難經》和扁鵲、華佗、張仲景以及“王、阮、傅、戴、吳、葛、呂、張”等各家的脈學精華,其中收集整理的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後被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主要集中在《脈經》的卷七、卷八、卷九這三卷。王叔和不僅很好地保存了經典醫籍,使仲景之學得以流傳,而且還吸收了張仲景的脈學經驗,把仲景“病脈證治”的思想貫穿干全書。《脈經》卷七詳載了傷寒病的辨治經驗,指出汗、吐、下、灸、刺、火、水等治療方法的適宜脈證、禁忌脈證、誤用後的脈證以及相關的治療方法;並對熱病的脈象、證候、死期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卷八主要對內科雜病,如虛勞、黃疸、肺癰、肺痿等,從病、證、脈、治的角度進行了詳細地論述。而卷九則主要是論述婦女病和小兒病。

六、切脈論病重胃氣,養生治病重調養。王叔和以脈論病,十分重視胃氣︰而養生治病又很注重飲食和起居調養.王叔和在用切脈法來判斷發病與否、疾病順逆、預後吉凶等時,都是以有無胃氣為標準的。如春天脈微弦而有胃氣的,就是平脈;脈弦而胃氣少的,是肝的病脈;脈弦而無胃氣的,則是死脈他強調養生治病.都要以胃氣為本,決不能損傷胃氣、並解釋說︰胃屬土,就像土地滋養萬物一樣,胃也營養五髒,所以不可犯也不能傷。另外,他還強調在養病的時候,要注重飲食調養。如寸口脈澀,說明胃氣不足,要服用干地黃湯,針剌三里穴,然後再調和飲食,即說胃氣不足的病人,除了針藥並治外,還應該自行調養、調和飲食;又說寸口脈弱的,是陽氣虛弱,病人會自汗和呼吸短氣,應該服用茯苓湯來治療,而且還要注意飲食的增減,不要過度勞累。他的這些思想對養生、治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本書對《脈經》一書進行了全面解讀,我們在對原著解讀時,還結合了後世醫家及當前的實踐新知,做到盡可能準確、詳實地闡明脈經的精華,而且也補入了一些治療湯劑,附注了大量的解說圖表,這對于病證的防治和了解脈經有很強的實用價值。雖然我們在整理研究中,竭力把《脈經》的脈學知識通俗易懂、生動形象、詳盡屬實地展現給大家,但仍感水平和精力不足,如有疏漏、錯誤之處,真誠期待您的批評和指正,然後再作修定改進。

吳曦于林城
2010年4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03